祝宇嬌
摘要:刑事舉證責任的承擔是刑事訴訟證據(jù)制度中的重要問題,舉證責任由控訴方負擔是刑事舉證責任分擔的一般規(guī)則,但是隨著刑事訴訟的發(fā)展,在特定的條件下,還存在刑事被告人負擔舉證責任的情況,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對我國刑事訴訟立法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舉證責任倒置進行理論分析,進而對完善我國被告人舉證責任制度提出了建議和意見,并著重剖析了幾類應使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
關鍵詞:刑事訴訟;舉證責任;被告人;承擔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125—02
一、刑事舉證責任的概念及分配的一般原則
舉證責任,是要求當事人提交足夠的證據(jù),以使本方主張的事實成為法庭上陪審團審議的爭議問題,進而獲得對自己有利的決定,故又稱“證據(jù)負擔”、“提供證據(jù)的責任”或“推進責任”。
在刑事訴訟中,舉證的前提是提出訴訟主張,訴訟又是對提出的訴訟主張不斷的提出證據(jù)證實或證偽的過程。因此,對提出的特定訴訟主張由誰提出證據(jù)進行正式或證偽,并在不能證實或證偽時由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便涉及到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梢?舉證責任的分配是指證明被告人有罪、無罪或其他與犯罪有關的特定事項的責任如何在當事人之間進行配置的問題。
舉證責任的分配是刑事證據(jù)法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將刑事實體法規(guī)范的落實于法律實踐的關鍵所在??茖W的分配舉證責任,不僅有利于訴訟的順利進行,而且可以更加全面的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利以實現(xiàn)司法公正。
在封建時代,一般采用“糾問式”訴訟制度,如果被告不能證明自己無罪,法官便認定其有罪。此時的舉證責任更多的由被告人承擔。資產(chǎn)階級革命勝利后,刑事訴訟制度在很多方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在證據(jù)制度上一個主要的體現(xiàn)就是廢除了有罪推定,明確了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應該由控方承擔。
二、刑事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的含義
一般情況下,空方負責指控犯罪的法定責任,被告人不負有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這是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具體表現(xiàn),對于防止國家公權(quán)力的濫用、保障被告人的權(quán)利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但這只是刑事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并不能因此否定特殊原則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的應用的合理性。如果一味僵化的強調(diào)和適用一般原則,反而會適得其反,不僅浪費司法資源,甚至會掩蓋事實真相、放縱犯罪。因此,為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quán)利,懲治犯罪,維護國家的法律尊嚴,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也應負有一定的舉證責任。
1.被告之所以在刑事訴訟中負有一定的舉證責任,原因如下:(1)對于犯罪的某些要素而言,往往無法用直接證據(jù)證明,這就決定了被告人必須對這些要素不存在承擔舉證責任。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主觀要件的認定上。(2)對于犯罪的某些要素而言,被告人較控方存在信息上的優(yōu)勢,這時由被告人負擔舉證責任顯然更公平合理。(3)對于某些不屬于犯罪構(gòu)成要件卻又對定罪量刑有重要影響的事實來說,如果是對被告人有利,由被告負擔舉證責任,更合理可行。(4)對于某些程序性事實,如控方是否非法取證、刑訊逼供,被告人也應當承擔相應部分的舉證責任。如果被告在訴訟過程中提出控方存在違法程序的行為,控方則應對自己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2.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1)只有在控方對被告人構(gòu)成犯罪的基本事實進行證明之后,辯方才需要對法定的應由其證明的部分辯護事實進行證明。(2)對于那些應有辯方負舉證責任的事實,在辯方提供相應的證據(jù)后,最終反駁的責任仍然屬于控方。(3)只有那些控方無法證明或難以證明,而辯方有可能證明的事實才應由辯方負舉證責任。
3.盡管在一定條件下,被告人必須承擔自己無罪的舉證責任,但相對于控方承擔的舉證責任,二者還是有很明顯的差異的。首先,控方舉證是基于無罪推定原則的無條件的舉證責任一般原則,即使是在被告有舉證責任的案件中,也是以控方現(xiàn)行承擔相應舉證責任為前提的。而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是在特殊情形下存在的,是有條件的。其次,根據(jù)各國的實踐經(jīng)驗,控方承擔舉證責任和被告方承擔舉證責任的標準明顯不同??胤匠袚e證責任要求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而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只要求達到“優(yōu)勢證據(jù)”的證明標準即可。由此可見,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比控方承擔舉證責任的標準明顯要低。
上述可見,盡管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在特定情形下也會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但從責任性質(zhì)、條件及要求來看,與控方承擔的舉證責任截然不同。這些情形沒有也不可能動搖控方承擔舉證責任這一基本原則。在實踐中,我們要對被告承擔舉證責任進行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不能濫用上述例外,要求被告承擔不應有的舉證責任。
三、我國關于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的立法與實踐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承擔舉證責任的主體首先是控訴機關和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及公訴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這是“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則在刑事訴訟中的直接體現(xiàn)。根據(jù)無罪推定的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負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這表明從整體上看,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是專屬于控方的概念。但這不排除某些特殊情況下被告人負有的舉證責任,這在各國刑法及刑事訴訟法中均有規(guī)定。
我國刑法第395條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chǎn)或者支出明顯超出合法收入,差額巨大的,可以責令說明來源。本人不能說明其來源合法的,差額部分以非法所得論?!痹摋l規(guī)定是舉證責任倒置的代表。在這類案件中,為了嚴厲打擊貪污賄賂犯罪的需要,規(guī)定由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若被告不能證明巨額財產(chǎn)的合法來源,即推定這些財產(chǎn)為非法所得。另外,此處規(guī)定的舉證責任倒置還考慮到了舉證方便的原因。若被告人的財產(chǎn)確實來源于非法渠道,那么讓控訴人承擔舉證責任也是比較困難的。在這個典型的舉證責任倒置的規(guī)定中,本應承擔舉證責任的公訴方也不是完全沒有舉證責任,而是承擔了證明被告人財產(chǎn)或支出明顯超出合法收入的初始證明責任,只要證明了差額巨大,控訴方即完成了舉證責任。其余舉證責任轉(zhuǎn)移至被告方承擔。
另外,在非法持有型犯罪中,也存在舉證責任倒置的規(guī)定。刑法分則共規(guī)定了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等七個持有型罪名。對于持有型犯罪,除了持有、使用假幣外,司法機關只要發(fā)現(xiàn)行為人有持有、私藏、攜帶特定物品等現(xiàn)狀,便可認定行為人構(gòu)成各自的犯罪,而無需證明行為人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tài)。應當指出,在持有型犯罪的認定中,僅證明“持有”狀態(tài)還不夠,還應認定行為人主觀上的“明知”,但“明知”的證明卻不一定由控方承擔。實踐中,通??胤阶C明被告人“持有”的事實后,便可推知持有人主觀上的明知,從而將舉證責任轉(zhuǎn)移至被告人,被告人可充分辯駁,若可證明持有系經(jīng)過授權(quán)或是被人陷害等不明知的理由,則控方對明知的推定及無效。若被告人不辯解不說明,那就很可能承擔有罪的不利后果。因此可以說,這里被告人對自己主觀狀態(tài)的證明,即是一種應承擔的舉證責任。
四、我國刑事被告人舉證責任制度的完善
目前在我國法律中,明確由被告人負有舉證責任的只有兩類犯罪,即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和非法持有型犯罪,就其他情況,法律、司法實踐上并未得到承認。這使得當某一類特殊案件確實需要使用此類原則分配舉證責任時,因缺少法律規(guī)定而無法進行,從而放縱犯罪??梢娢覈谋桓嫒伺e證責任制度仍存在眾多有待完善的缺陷。
對于被告人舉證制度的完善,既要結(jié)合我國司法實踐中控辯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情況,又要借鑒國外及港澳臺關于被告人舉證責任制度的相關立法和實踐進行規(guī)定。具體而言,被告人對于以下幾類事實應當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
1.對某些積極抗辯是由被告人承擔的舉證責任。刑事審判中的抗辯是被告人的一項權(quán)利,在有些情況下,被告人針對控方的控訴提出了可以影響定罪量刑或罪行輕重的新主張,然而這一事實并未被控方所掌握,對此情況,被告人就需要對自己提出的新主張承擔舉證責任。
2.對可反駁的推定,被告人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牛津法律大辭典》稱:“在某些情況下,法律規(guī)定某些特定行為可由一定事實推定有罪,并賦予被告人身邊無罪的義務”。此時被告人的申辯是一項訴訟義務而非權(quán)利。我國法律對推定已有所規(guī)定,如刑法規(guī)定的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同時也正在持有型犯罪中逐漸實行主觀方面舉證責任的倒置。
3.對獨知的事實,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某些案件事實只可能有被告人一人知曉,此時若將舉證責任分配給控訴方,顯然不合理也不可行。因此根據(jù)經(jīng)驗法則及證據(jù)距離、舉證難易的考慮,理應由被告人方對其獨知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4.對排除犯罪的事由,由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從各國立法及司法判例來看,精神不正常、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等排除犯罪的事由,一般由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該分配也是受推定的影響,一般認為,在犯罪事實已被證明的情況下,首先要對被告人行為的違法性及有責性進行事實上的推定,除非被告人可以提出違法阻卻事由作為反證。
5.對主張的程序性事實,被告人應當承擔舉證責任。從其他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判例來看,被告方主張的程序性事實,如證據(jù)的可采性、法官及陪審員是否應當回避等事實,應當由被告方承擔舉證責任。這正是“誰主張誰舉證”法則的應用。
在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隨著效率價值的彰顯,要求被告人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承擔舉證責任的趨勢勢必不斷加強,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對我國和國外立法、實踐及理論的研究,將我國的被告人舉證責任制度逐漸發(fā)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陳光中主編.刑事訴訟法學五十年[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3]齊樹潔主編.英國證據(jù)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4]王以真主編.外國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陳海平,楊前明.試論刑事訴訟中被告的舉證責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1).
[6]陳海平,張曉宇.刑事訴訟中被告之舉證責任新論[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7]游偉,肖晚祥.論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J].人民司法,2001,(5).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