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開設的本科日語課程中,日語精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語精讀教學不僅要教授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如何教學也成為日語教師時常探討的一個問題。所以在本文中筆者以在校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日語精讀教學中嘗試以階段性教學模式,針對兩個不同年級的學生采用既有承接性又有所改進的教學方法,以期通過實踐不斷完善日語教學。
關鍵詞:階段性 互動 創(chuàng)新能力 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5-0062-02
在日語教學中,日語精讀課程是日語專業(yè)的主干科目,在整個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各大設有日語專業(yè)的本科院校在一二年級會開設精讀日語這門課程。該課程為日語專業(yè)的綜合性課程,屬于主干課程。一個日語專業(yè)學生的綜合日語能力的高低也可以從該課程的成績上充分地表現出來。我校在精讀日語這門課程上采用的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日語》1—4冊。該書參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入日語語音、文字、詞匯、語法、句型、功能用語等方面的內容。題材以學校、家庭、社會為主,同時兼顧日本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內容。體裁除了會話和短文之外,還有少量簡短的閱讀文。結構嚴謹,內容豐富、語法詳實。
我校為一年級學生開設了一周10個學時的精讀課程,二年級學生為8個學時,一二年級均為同一老師授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因此在同一老師近兩年的教學中,學生容易產生依賴性和膩煩心理。再加上教材于90年代編成,所以據學生們反映,在他們眼里精讀課的特點就是:單詞多、句型多、本文與會話部分重復、題材廣泛但有些陳舊。并且老師一成不變的授課方法等等都造成了學生們在學習上容易進入瓶頸期,甚至膩味的心理。由此,本人從這些問題點出發(fā),在教學中嘗試以階段性教學模式針對學生的不同時期的特點,在實踐中探索日語精讀課的教學方法。
1 “階段性”教學模式
“階段性”教學就是將四年的教學過程分為不同的相對獨立的教學階段。本文提出的階段性教學與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階段、提高階段的概念不同,主要是針對一二年級日語專業(yè)學生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有較大的不同的特點,在教學中探索其階段性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常對于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入學之前對日語這門學科是一無所知。因此,第一階段也就是第1—2學期是學生理解與認知外語的階段,即外語語感的形成階段。第二階段是指第3—4學期,也就是大學二年級階段是中外文轉換、培養(yǎng)外語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
日語精讀課程是一門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課程。聽、說、讀、寫、譯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掌握的五項重要能力,缺一不可。特別是在非母語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容易走入書面能力強于口語表達的誤區(qū)。而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就成了教學的一大重點難點。
2 一二年級教學上的比較及問題點
大一新生剛入學,大多數人對日語的知識為零,抱著對日語的興趣開始學習發(fā)音。因此,第一階段也就是第1—2學期首先應鼓勵學生多模仿、多聽錄音。然后通過記憶大量的單詞使學生了解并熟悉詞匯與句子所遵循的語法規(guī)則,從而運用所學進行簡單的日常會話、這一階段我們往往稱為初級階段,是學生理解與認知外語的階段。
單詞是語言的基礎,新編日語第一冊單詞有1245個,第二冊1390個。單詞的記憶就成了基礎教學的第一大難點。由于在這一階段學生還不太理解構詞法或者一些日語漢字的讀音,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比如說做游戲,以互動的模式讓學生在玩樂中記憶。聽寫也能很好督促學生記憶。筆者每周聽寫一次,發(fā)現學生的成績明顯提高。另外學生在大一期間往往還嚴重依賴我們的母語。較為典型的是“中式外語”及語法句型的誤用。特別是遇到有些漢字詞匯在中日文中的意思截然不同,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了解漢語與日語之間在發(fā)音、詞匯、語法、表達與理解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采用“正向遷移”,達到融會貫通,或者將兩者不同之處加以對比研究,找出日語自身的特殊規(guī)律,對學生理解與表達技能的培養(yǎng)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階段是指第3—4學期也就是大學二年級階段是中外文轉換、培養(yǎng)外語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三四冊加起來有2565個單詞,雖然單詞量很大,但是這一階段應培養(yǎng)學生從構詞法和漢字讀音規(guī)律去記憶,而不是單純地死記硬背了。比如“人”的讀法,通過對前兩冊新編日語的學習,可以總結“人”有“ひと”、“にん”、“じん”等讀音,跟哪些名詞時應該讀作什么。另外對助詞、助動詞、補助動詞等語法應針對性地對其在不同場合的正確用法加以總結,歸納,以使學生能更加靈活地運用。句型的運用也是同樣道理,多鼓勵學生造句,寫作文,通過他們的表達,老師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一階段聽說為主,讀寫為輔。由于受母語思維習慣的影響,當學生用外語表情達意的時候,會自然不自然地先用漢語第一反應,再將其句式轉換成外語形式,即所謂“漢語譯成外語”的轉換過程。通過對前兩冊單詞句型有一定的基礎后,二年級應該開始閱讀一些短篇的讀解文了。然而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閱讀理解方面也存在著用漢語習慣方式去閱讀外語文章的普通現象。筆者根據每一課的主題選取一些相關知識的閱讀文章,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加強了學生的語感。如講到「お祭り」這一課時就會給學生閱讀一些日本傳統(tǒng)的祭祀典禮知識,并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感想??谡Z聽說能力是學生在完成對外語一個階段的學習以后必須進行的最關鍵的技能訓練??谡Z表達的實質就是將聽到的話語用自己的話語以口頭的方式轉述出來筆者在進入大二階段后每周請一位學生課前在班上做口頭發(fā)表,題目自擬,并讓在座同學提問,收效不錯。
3 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學以致用”在外語教學中尤為重要。日語專業(yè)學生在畢業(yè)后往往都去生產第一線為日資或合資企業(yè)的外籍人員做翻譯。在為中日交流服務地同時,如何能有效正確地起到橋梁作用,培養(yǎng)表達能力及禮儀方面的知識是關鍵。所以在精讀課中應把培養(yǎng)學生表達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
我國的外語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很容易依賴母語,在表達的時候往往先在頭腦里構思好中文,然后再套句型套詞繼而翻譯成外語。這點在中日互譯練習中表現尤為明顯。日語翻譯成中文比中文翻譯成日語要表達得好一些。在學生一年級的時期,教師往往注重于學生對詞句和句型的理解。所以會在閱讀理解和日譯中上多給學生練習。到了大二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以及地道地表達外語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上筆者會加強一些中譯日的練習。題材也各種各樣,涉及新聞報道、小故事、熱點話題、旅游介紹等等,讓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能應付各種文體的翻譯。而禮儀方面的培養(yǎng)要借助于對日本文化知識的介紹,比如用餐、會客、外出、拜訪等各種社會禮儀,在學校教學中就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也讓學生在出入社會時就能很有禮貌地扮演一個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4 日語精讀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由于精讀日語課程教學量大內容豐富,教師們排除以往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應更加重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能力的日語人才。
基礎日語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改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法,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作者近三年的精讀日語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以供參考:
首先要使學生擺脫依賴母語的心理。這在教學上就要求老師盡量用日語授課,與學生溝通。當然入門階段可以以雙語教學,在學生掌握一定基礎的日語后,比如對單詞的解釋和文化背景的介紹等都用日語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很主動形成一種用日語思維,用日語表達的氛圍。如有比較難懂的句型或詞匯,可以先給學生標注出來。
其次,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散性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多思考,多提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運用外語的能力。比如在講解本文或應用文時可以先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歸納。
再次,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敢于表達的能力。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都容易讓人產生膩煩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結合實際,如何表達新事物都需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根據課程內容自己做多媒體課件,發(fā)表,或者表演對話既是一種互動的教學模式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四,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大量的練習鞏固課文中的語法,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日語語法的興趣和學好語法的信心,增強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不僅能把枯燥乏味的語法教學變成真實、生動、互動式的直觀有聲畫面語言教學,而且把學習難度大的疑難語法問題,梳理鏈接成一個完整貫通的知識鏈。從根本上解決了語法教學中系統(tǒng)性差、實用性不強、創(chuàng)造力低的問題。通過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
總之由于精讀教學的知識容量大、涉及面寬等特點,老師在教學中不應以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或一味灌輸語法、句型,我們推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5 結語
新時期的外語教學給廣大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素質教育為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單憑老師灌輸知識,始終圍繞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轉是適應不了時代的要求的。老師更應本著求新求變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實踐表明:在日語精讀教學中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內容上不斷改進,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針對學生的問題點著重訓練。以教材為輔助,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為主,既提高了學生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曉希.基礎日語教學新模式的探討與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
[2]舒小沙.日語精讀課程初期階段的教學體會[J].長沙大學學報,2000.3.
[3]李曉紅.淺談高年級日語精讀教學[J].中國教育前沿,2006.
作者簡介:施海燕(1982-),湖北荊州人,碩士,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現在廣東培正學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