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平 王小朋
〔摘 要〕本文通過重新定義個人目標函數(shù)和提出個人目標函數(shù)最低心理預期的概念,認為個人自由可由其目標函數(shù)值的排序的臨界點來嚴格定義,從而梳理清了公平和道德概念的邏輯基礎。
〔關鍵詞〕個人目標函數(shù);最低心理預期;公平;道德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文
章編號:1008-4096(2009)03-0008-04お
公平和道德構成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正義。但迄今為止,要給出公平和道德的完整、精確的定義仍很困難。從本質上講公平和道德所要解決的都是個人自由保護和限制之間的合理界限問題。研究公平問題的出發(fā)點是個人對競爭規(guī)則的選擇,即一條競爭規(guī)則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自由選擇,而研究道德問題的出發(fā)點則是個人對競爭行為的選擇,即該行為是否妨礙他人的自由選擇。那么什么是自由呢?嚴格地說這既是一個好問題,也是個難題。本文通過重新定義個人目標函數(shù)和提出個人目標函數(shù)最低心理預期的概念,認為個人自由可由其目標函數(shù)排序的臨界點來嚴格定義,從而梳理清了公平和道德概念的邏輯基礎,并為經(jīng)濟學和法學的基礎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幾個基本概念
為了討論公平和道德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價值進行簡單的討論。這里給出的價值概念與主流經(jīng)濟學中對偏好和效用的討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為了討論上的方便,我們所給出的價值概念在形式上會有一點差別。
1.目標函數(shù)的定義
經(jīng)濟學對人類行為的討論將行為所涉及的目標和所導致的結果置于核心的位置。在這里,我們將一個人所關切的終極或相對終極事件叫做結果。同時,我們將一個人在制定一項行動計劃時所考慮的任何可能結果叫做他的相對于該項行動計劃的目標變量??紤]到任何一項行動計劃都可能有多個目標,因此,多個目標變量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可以將這些目標變量合在一起所構成的向量叫做這個人關于該項行動計劃的目標函數(shù)。
當然廣義地說對于一個人來說任何可能結果,都是他的目標變量。而他的目標函數(shù)則可以根據(jù)考量時的情形定義作這樣的一個或多個目標變量所構成的向量。
2.價值的定義
西方經(jīng)濟學將價值定義為基于個人偏好之上的一種排序。為了論述方便起見,在此我們對排序給出一個簡單的定義:對于一個人來說,如果由于偏好或存在一個他確信的方法p,使得通過p他能夠決定事件A1和A2之間的優(yōu)次關系(例如A1優(yōu)于A2,記作A1>A2),我們說他能夠在事件A1和A2之間進行優(yōu)次排序或排序。如果他能夠對事件集合{Ai}(i=1……n)中的兩兩事件進行排序,并且如果AO>A璸及A璸>Aq則AO>A璹,我們說他能夠對事件集合{Ai}進行全排序。當然,排序中也包括相等關系,例如AM=AN。這實際上是說既沒有AM>AN也沒有ANM
二、公平
以第一部分中的幾個定義為基礎,我們可以提出公平的定義。設想,某人甲在時間t上相對于其目標函數(shù)F與他人存在競爭C,{F′i}(i=1……n)是C的可能規(guī)則集,并且{F′i}中不同的規(guī)則可能對甲對F的優(yōu)化的有利程度不同。由于競爭規(guī)則的作用就是影響競爭的結果,我們不妨把規(guī)則變量考慮作F的中間目標函數(shù),并記作F′。由此,如果存在F′=F′1(F′1∈{Fi}),使得甲關于F′是不自由的,我們便說F′1對甲相對于F和C來說是不公平的,或者簡單地說F′1對甲是不公平的。反之,如果存在F′=F′2(F′2∈{Fi})使得甲關于F′是自由的,我們便說F′2對于甲相對于F和C來說是公平的,或簡單地說F′2對甲是公平的。
例如:甲乙兩人分一大一小兩個蘋果。甲一定要至少分到那個大的,而乙則只要分到蘋果就行,大小無所謂。如果那個大蘋果分給甲,小蘋果分給乙,這種分法對甲乙都是公平的。如果乙也要必須得到大蘋果,那么便不會有直接的公平的分法。此時,如果甲乙都退一步想,接受機會均等的分法,那么擲硬幣的分法就可能對甲乙都是公平的。
在人群社會中一個人對其目標函數(shù)值的排序往往受到對他人利益的考量的影響。這種考量有時是利他便不利己(這種不利己指的僅僅是因為利他的結果),有時是利他就是利己(這種利己指的僅僅是因為利他的結果,而不是指可能會有這樣的或那樣的回報)。有時這種考量權重大,有時則權重小。實際上有很多競爭僅僅是由于人們利他便是不利己的考量。例如上面分蘋果的例子中,假設甲乙其實都對分大分小無所謂,如果條件是保證甲、乙各能分到一個蘋果,并甲、乙都不考慮別人分到什么,那么實際上甲乙間不存在任何競爭。但是如果甲乙都認為常理是大蘋果比小蘋果好,而對方又絕對不能比我分的好,那么甲乙就都要大蘋果。這樣不僅產(chǎn)生了競爭,而且找不到對甲乙都公平的競爭規(guī)則。
除了公平,另外一個經(jīng)常遇到的標準是平等。一般地講,平等的競爭規(guī)則就是使競爭者關于它對稱,或者說機會均等。但是并非所有的競爭都能像分蘋果例子中那樣令人信服地找到使競爭者機會均等的競爭規(guī)則。例如高考,我們不能通過抽簽決定考生被哪所學校錄取。因此,我們給出更嚴格的平等定義:如果對一個競爭規(guī)則來說除非大家預先有約定,比如,哪些因素以怎樣的方式使得哪些競爭者在競爭中具有怎樣的優(yōu)勢,其它任何因素不會在競爭中使任何競爭者具有任何優(yōu)勢,我們便說這個競爭規(guī)則是平等的。
需要說明的是,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對有些人來說,既使參加了預先約定,那也可能是無奈的選擇。然而平等的意識畢竟那樣地深入人心,其理由到底是什么呢?理由之一是平等的競爭規(guī)則常常是人們關于競爭規(guī)則目標函數(shù)的最低心理預期,也就是公平底線。因為一般地每一個人都希望競爭規(guī)則對自己比對別人有利。但是通常我們找不到一個讓每一個人都認為對自己比對其他人更有利的競爭規(guī)則。最理想的情況只能是找到一個讓每一個人都認為對自己不比對其他人更不利的競爭規(guī)則,也就是平等的競爭規(guī)則。如果一個人所追求的公平是被大家接受的,那么對他來說這個公平極可能是某種平等,并且是公平的底線。平等常常是很多人公平底線的命題對于我們研究公平問題是極有意義的。
我們可以以上述關于“公平”和“平等”的定義為基礎來深入討論一些問題。
高考問題:應試教育肯定不是培養(yǎng)人才的最好的教育方式,它與我們當今的高考制度緊密相關。高考制度不改,應試教育難改。問題是高考制度怎么改呢?其實不管怎么改,公平仍必須是首要目標,或者平等必須是首要目標。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考生比什么和怎么比了。目前我們在初等教育資源的配置上還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高考制度的改革應該首先考慮到初等教育資源稀缺的那部分人的利益,考慮到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應當對初等教育資源的配置的不平等有所補償。教育確實承擔著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責任,但是對于個人來說教育首先是機會,特別是對貧窮落后地區(qū)和弱勢群體家庭的考生,高考幾乎就是他們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希望?,F(xiàn)今的高考模式已經(jīng)被社會廣泛接受,這符合平等概念中要預先約定哪些因素對競爭是重要的原則。
經(jīng)濟平均主義:經(jīng)濟平均主義就是“大鍋飯”。它是一種絕對平等,但卻是不公平的?;蛘哒f對很多人甚至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它是不公平的(使得很多人關于自己的規(guī)則目標函數(shù)不自由)。理論上,經(jīng)濟平均主義抑制了人的潛能,而這種潛能才是人類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實踐上它使人們貪窮、渙散、沒有指望。
市場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講的是交易自由。人們總是通過一連串這樣的或那樣的交易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純粹的市場經(jīng)濟的平等只承認以下三個因素對交易的影響:貨幣、商品勞務和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市場經(jīng)濟的不平等常常是由于人脈關系的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形形色色的腐敗對交易的影響造成的。另外,既使是純粹的市場經(jīng)濟的平等原則,廣大弱勢群體階層可能也是不能接受的,他們還需要特別關注。
阿羅不可能定理: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意思是對一群人來說,民主決定不了公平。要么由獨裁者決定,要么沒有。但是舉個例子來說,小強、小明、小軍三個兄弟分蘋果。小強、小明都是十八歲、小軍十七歲。三個蘋果的大小都不一樣。他們都想得到大一些的蘋果。他們的父親可能會說,誰分到什么樣的蘋果應由抽簽決定,或者規(guī)則由他們自己決定,意見不一致時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這時候小強提議小軍分那個最小的蘋果,理由是他不滿十八歲,而小強和小明誰分到最大的或第二大的蘋果由抽簽決定。問題是小軍一定會同意嗎?如果小明同意,一是這件事就這樣被民主決定了,二是與三個人抽簽相比小強、小明多了分到大蘋果的機會。只是這時小軍可能會忿忿不平。然而經(jīng)驗告訴我們小軍并非一定會同意。
那么問題在哪里呢?可能是在狹隘自私假設上面,即三人都只想著能分到大些的蘋果。但實際上小明在對競爭規(guī)則排序時可能會有利他考量,并且他可能認為他在狹隘利己考量(有利于分到大蘋果)上面得到的利益不足以抵償他在利他考量上面的損失。既利己又有度的做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
更一般地我們有命題:假設某人甲有目標函數(shù)F。F的可能值集{Fi}(i=1,2,3…n)。甲關于F的相對于{Fi}的最低心理預期F0(狹隘自私意義上的)。甲對于任何Fa和Fb(Fa,F(xiàn)b∈{Fi})的排序有時要受到利他考量M的影響,如果M是利他便不是利已的,我們說M對Fa,F(xiàn)b的排序有負影響;如果M是利他便是利已的,我們說M對Fa,F(xiàn)b的排序有正影響。那么,當Fa,F(xiàn)b≥F0(狹隘自私意義上的)時,甲有對Fa,F(xiàn)b的排序有顯著正影響的利他考量M的機會比其它情況時顯著增加。
特別地,當F是競爭規(guī)則目標函數(shù)時情形是如此。例如,假設有F0是平等的。并且F0是甲的公平底線(狹隘自私意義上的),那么可能存在對任何F1≥F0(狹隘自私意義上的),有F1≤F0(甲的關于F1和F0的實際排序)。
三、道德
在對公平問題進行討論之后,我們轉向對道德問題的討論。簡單地說,道德所涉及的是人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做事總是礙不著任何人,那他應該沒錯,對他也應該沒有不道德的問題。但是,有時既使他不想,也常常會有意無意地妨礙了他人。更何況他總要追求自己的自由,即優(yōu)化其目標函數(shù),因此他就可能會與他人有競爭,即自己做的事可能妨礙他人。然而,妨礙了他人就一定會有錯嗎?既便是有錯,就一定是他的錯嗎?
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幾個例子:(1)甲乙丙丁四個朋友一起聊天,甲跟乙起了爭執(zhí),乙罵了甲。(2)甲喜歡古典音樂,反感流行歌曲,,而乙是流行歌迷。這種情況甲乙互相都知道。有一天四個朋友一起聊天。乙無意間大談特談流行歌曲從而令甲反感。(3)甲跟乙是好朋友,但乙和甲的妻子相愛了,盡管乙特別不愿意傷害甲。(4)甲跟乙是街坊,可甲非常厭惡乙,但這一點乙并不知道。有一次甲和乙在家門口不期而遇,乙上前打招呼,然而甲看到乙的表情舉止極為反感,并且一天不快。
在例子(1)、(2)、(3)、(4)中甲都受到了乙的傷害,但有的是甲對乙的行為的正常反應(比如在例子(1)和(3)中),有的則不是(如在例子(2)和(4)中)。這里,我們可以使用統(tǒng)計學原理來界定正常和不正常反應。比如,我們說不少于5%的人都會有的反應是正常反應,而把低于5%的人才有的反應叫做非正常反應。
進而我們可以有定義:假設某一社會有N個人,其中某人在時間t上有行為 a,并且a使得事件A發(fā)生。如果A使得除了該人之外的N-1個人中的M個人當他們中的一個或多個成為當事人時就關于他們各自的目標函數(shù)不自由,并且M/N-1≥5%,我們則說行為a是不道德的,或者說在時間t上該人有不道德行為a。
關于道德,進一步需要討論的是道德規(guī)范問題。我們把人們心中的行為是非標準叫做道德規(guī)范。更嚴格一點說,對于一個人群社會來說,多數(shù)人心中的是非標準叫做道德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可以符合道德原則,也可以不符合道德原則。它可以是純粹道德觀念的結果,比如圣賢思想、統(tǒng)治者意志及其它歷史文化原因所造成的觀念。一般地講,道德是符合人性的,而道德規(guī)范則未必,比如中世紀歐洲的一些道德規(guī)范、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些道德規(guī)范等等。在概念上對道德規(guī)范與道德進行區(qū)分能幫助我們解開為什么會有“好道德”和“壞道德”的問題,也能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法哲學中道德和法、法律之間的關系。
關于道德,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是“道德悖論”:假設對一個給定的社會來說,某類行為A是不道德的,現(xiàn)在,假設我們對A施加一個約束B,那么當B的效力足夠大,使得這個社會不少于5%的人在特定的時間內(nèi)由于B而關于他們各自的目標函數(shù)不自由,那么我們就說A和B之間存在道德悖論。此外,如果B恰當,即A與B之間不存在道德悖論,我們則說A是反人性的,而B則是符合人性的。而當A和B存在道德悖論時,我們則說A和B都是反人性的。
以下是關于道德悖論的幾個例子:
重典問題:重典也許能遏止犯罪,但每一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犯罪心理,或者說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犯罪嫌疑人,因此一個人可能會根據(jù)其心理特點的不同對過重刑典產(chǎn)生較強的恐懼感,從而產(chǎn)生道德悖論問題。
禁煙問題:當今科學已經(jīng)證明吸煙尤其是二手煙有害健康,因此至少說讓人吸二手煙是不道德的。但當今煙民眾多,如果禁煙立法過嚴極可能會產(chǎn)生道德悖論問題。所以,禁煙包括禁煙立法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同性戀問題:歷史上在很多社會里同性戀是不道德的,甚至會被看作邪惡,但據(jù)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同性戀者的比例約為4%—6%。所以,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很可能會有道德悖論問題。
重典例子講的是適度刑罰,既要遏止犯罪,又盡可能避免產(chǎn)生人道主義困惑。禁煙例子講的是現(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習慣的沖突,原來非不道德的事情現(xiàn)在不道德了。但是,人們行為有習慣慣性,制動最好帶有緩沖?;橥饣蚯橥庑孕袨槔颖容^復雜。其實,道德悖論就是一種人性沖突。有時這樣沖突能夠調和,有時則難以調和?;橥饣蚯橥庑孕袨榈睦又v的就是有時人性的難以調和,即人的私欲和嫉妒的難以調和。同性戀例子講的則是大多數(shù)人和少數(shù)人關于性價值取向的沖突,但其根源卻在大多數(shù)人的習慣慣性。
最后,我們討論與公平和道德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即正義和法。正義包括公平正義、道德正義和絕對正義。公平正義指的是社會公平。那么什么是道德正義呢?我們還是先定義道德非正義。顧名思義,不符合道德原則也沒有反非道德原因的行為就叫做道德非正義行為。我們通常所說的非正義大多是指道德非正義。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正義大多是指反道德非正義。此外,什么是絕對正義呢?如果一個行為能至少增加一個人的自由或減少他的不自由,而不減少任何其他人的自由或增加任何其他人的不自由,那么這個行為就叫做絕對正義行為。經(jīng)濟學里的帕累托最優(yōu)符合絕對正義原則。
一般地講,絕對正義是理想而非現(xiàn)實,但它卻應該成為我們行動的一個重要的指導原則。如前面道德悖論里所舉的同性戀的例子。既使同性戀者所占比例不是4%—6%,而是1%或者更少,我們也不應該歧視他們。人類要學會寬容,學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以及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基礎。
此外,法的概念也與道德相關。在法哲學中,法和法律有所區(qū)分,就像道德和道德規(guī)范有所區(qū)分一樣。法指的是公理。那么什么是公理呢?公理應該是符合人性的。也就是說,公理就是道德,或者說法就是道德。道德對人們的行為做了一個劃定: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換句話說,道德對稱地或者說平等地給每一個人劃定了一個行為自由空間或自由度。如果這個劃定成為人們行為的基本原則并以國家機器加以保障,那么它就是憲法或是憲法的核心內(nèi)容。當兩個人發(fā)生沖突時,如果一個人行為在其自由度之內(nèi)而另一個人行為在其自由度之外,那么為了解決沖突我們應該有刑法。如果兩個人行為都在其自由度之內(nèi),解決沖突則應該有民法。也就是說,道德應該成為約束個人在人與人關系中行為的法律基礎,從而成為整個法律體系最重要的基石。
由于道德悖論問題的存在,一直存在一些立法方面的難題。例如,我國法律中曾有破壞家庭罪(今天僅限于軍婚)。實際上,既使在今天,破壞家庭行為仍然具有較大的危害性,但法律還是將其廢除了。對破壞家庭行為應該立法懲治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過,甚至有些地方欲通過制定地方法規(guī)對包二奶等破壞家庭行為予以干預,以阻止其愈演愈烈的勢頭。但筆者個人認為這仍然應該是一個民事問題。
當然既使是有道德悖論,立法問題也可通過民主來解決,但應警惕濫用,盡可能考慮到絕對正義原則,以避免可能避免的多數(shù)人對少數(shù)人的剝奪。
參考文獻:
[1] 安德魯?馬斯科萊爾,邁克爾?D?溫斯頓,杰里?格林.微觀經(jīng)濟學[M].劉文忻,李紹榮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 吉拉德?德布魯.價值理論及數(shù)理經(jīng)濟學20篇論文[M].楊大勇,騰飛譯,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02.
[3] 吉拉德?德布魯.價值理論:對經(jīng)濟均衡的公理分析[M].劉勇,梁日杰譯,北京:北京經(jīng)濟學院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蘭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