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義平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政治教師應努力學習新課程,正確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將新教育理念更好地應用于教學實踐,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讓中學政治課堂煥發(fā)應有的活力和靈性。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思想政治 課堂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認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边@就要求站在這場變革第一線的政治教師,努力學習新課程,正確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將新教育理念更好地應用于教學實踐,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讓中學政治課堂煥發(fā)應有的活力和靈性。
一、以人為本,“雙主”和諧,營造獨具靈性的生命課堂
傳統(tǒng)的政治課堂往往是教師過分強調教學活動中的自身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主體作用,把學生當作是儲藏聲音的錄音機,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越俎代庖”、“滿堂灌”的現象嚴重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致使學生對政治課產生膩煩、厭學的情緒。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師生應處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學習和研究,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因此,教師要努力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跡,改善師生交往中的不良行為,強化積極交往行為或方式,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首先,教師要努力轉變三種角色,即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tǒng)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tài)的研究者。其次,教師要面向全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交往、自我發(fā)展的主體。第三,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動與學生交往,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嚴”,努力使自己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為學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融洽的伙伴。
二、更新觀念,立足“發(fā)展”,制定全面的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傳統(tǒng)的備課一是目標不正確、不實在,如很多教師的備課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所以,要么沒有目標,要么目標不合實際、不具體;二是目標多注重知識傳授與獲取,強調教師教學行為的結果和學生行為的結果。這樣備課目標對于學生發(fā)展顯然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新課程以“學習相關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與時俱進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備即將成人的青年在現代社會中生活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tài)度;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睘榭偰繕?,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為分類目標,這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既要考慮將過程與方法目標和知識與技能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有機結合撰寫,又要注意目標確實的具體可操作性和目標陳述的“行為化”,即要關注行為的主體、使用的行為動詞、形成行為的條件、及其該行為的表現程度。因此,在課時學習目標的制定和把握上,我們一定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著眼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
三、精心預設,善于引導,營造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
沒有預設的課是不負責的課,沒有生成的課是不精彩的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應有的生氣與樂趣,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進而使教學本身也成為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因素。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活力無限。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預以成規(guī),生而創(chuàng)新,積極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使師生在“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中得到共同提高。第一,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和教學內容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且有價值的問題資源,引發(fā)學生的發(fā)現探索,提升學生的思考,并能使生成的問題成為學生探究的重要資源。第二,教師要精心預設,為可能在學習中自然生成的資源搭設生成的平臺,給生成資源以“著陸”之機。第三,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要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巧妙引入話題,提示學習方法,密切關注學生,和學生輕聲交流想法,在平等對話中建構知識、提升能力、生成方法、催發(fā)情感,以滿腔的熱情關注學生,用寬容的態(tài)度接納課堂生成。第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必須要機智地篩選生成并巧妙地利用生成,巧妙利用“意料之外”的教學情境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形成積極的學習效應。這樣的課堂教學往往正由于這些生成資源的不約而至,隨學生學習的深入而充滿智慧,顯示活力。
四、多向互動,有效合作,構建探究型的課堂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這就要求政治教師要努力將探究式教學引入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互動的教學磁場,在師生、生生“心靈碰撞”中,產生教學諧振,從而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fā)問,在“主動”中發(fā)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立足于學生對重大現實問題普遍關注的“學情”,精選背景材料,采用啟發(fā)講解、以舊引新、設疑激趣等方式,通過錄像剪輯、音樂欣賞、實況拍攝、動畫制作等途徑,提出教學目標或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和熱情,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同時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激發(fā)引導,產生學習的需要,引發(fā)求知熱情;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通過誘導質疑、鼓勵求新來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學習追求;另外,通過學生組際交流,教師釋疑解惑,歸納織網;最后,在能力檢測中矯正偏差,明理篤行,培養(yǎng)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作為實施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場所,不僅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習天地,而且也是學生身心發(fā)展、潛能開發(fā)、主體意識增強的重要空間。因而,為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政治教師只有準確地把握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講究科學的教學策略,努力構建平等和諧的生命課堂,才能使我們的政治課堂充滿生機,更加亮麗。
參考文獻:
[1]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鐘啟泉,崔充漷,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方國才.怎樣教的精彩(100個優(yōu)秀教師教學心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會,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