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鋒
[摘要]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fā)展形成的思想道德精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幫助青年形成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至關重要,也對保持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十分重要,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堅持做到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與集體主義教育相結合、與遵守社會公德教育相結合、與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教育相結合、與文明禮貌教育相結合、與文明禮貌教育相結合、與立志成才教育相結合。
[關鍵詞]高中 中華傳統(tǒng)美德 教育
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同時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為我們加強道德修養(yǎng)提供了寶貴資源。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共創(chuàng)民族精神家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xié)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睆膱蟾嬷形覀兛梢钥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知行合一,具體深入。要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相適應,高中階段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必須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坎坷多艱,在不斷融會眾多民族的過程中發(fā)展壯大,愛國歷來被看作是一種“大節(jié)”。中國人民歷來崇尚氣節(jié),注重情操。愛國主義思想培育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觀,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國榮譽重于一切,愛國就是要衛(wèi)國和興國。千百年來,無數愛國志士的崇高品質和偉大壯舉廣為人民所傳頌。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滲透著為國犧牲的要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岳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都表達了為國家為社會而獻身的精神。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以熾熱的愛國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人民子弟兵抗洪搶險;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自覺投入到抗震搶險賑災……正是因為他們具有“舍己為國”的高尚精神。教師應通過謳歌愛國志士和他們感人的業(yè)績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增強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二、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集體主義教育相結合
中國人歷來把“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坐標。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天下為公”的思想都包含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歷代所頌揚。我們可以引導青少年把“先憂后樂”作為道德準則,并注入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新內容,以此作為激勵高中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心扶貧幫困、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精神動力。
三、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遵守社會公德教育相結合
社會公德是人類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它是對人類共同生活的反映。“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全體社會成員總是要共同遵守一些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即社會公德?!鄙鐣率巧鐣赖麦w系的基礎層次,凡涉及到人類共同利益、公共視野、公共安全、公共衛(wèi)生等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都被視為社會公德。它同人們的社會生活十分密切,要求比較低,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人們只有遵守社會公德,才能建立安定的生活秩序,使人們正常的生活、學習與工作,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早在兩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時古人又倡導“責己嚴,待人寬”的原則。這都說明古代思想家已經具備了勇于自我批評、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又如“不貪為寶”、“暮夜卻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視道德品質修養(yǎng),把不貪作為人生的珍寶,這對教育、引導高中學生嚴于律己,加強道德修養(yǎng),自覺抵制、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四、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教育相結合
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如果學生對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師長都不愛、不尊敬,又怎么能愛他人、愛社會、愛人民、愛祖國呢?因此,我們必須教育學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尊重每一位員工;在社會,要敬老愛幼,助人為樂。
五、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文明禮貌教育相結合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我國人民歷來講究文明和禮貌。“與人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語即說明了人要以善良、謙讓、誠懇、寬容的態(tài)度處理人際關系;“圯上老人”、“舉案齊眉”、“曾子殺彘”、“讓棗推梨”、“賓至如歸”、“千里送鵝毛”等典故,分別說明了長幼、夫妻、父子、兄弟、親友、主賓等各方面的具體禮貌原則。上述成語、典故是我們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師必須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原則,突出文明行為的訓練和養(yǎng)成,如語言文明、禮貌待人、尊敬師長、遵守社會公德等。
六、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立志成才教育相結合
古人是非常重視立志成才的,并倡導自強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為根除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屈原為挽救楚國的危難而“上下求索”,還有“磨杵成針”、縱橫家蘇秦“懸梁刺股”、書法家王羲之“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現了古人有一股為實現理想而甘愿吃苦的決心和恒心,這無疑是我們民族精神中的精華,對高中學生立志成才具有極大的啟發(fā)和教育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進行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繼承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設”。毛澤東同志也曾指出過: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當給予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根據十七大報告的精神和毛澤東同志的教導,我們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采取具體的科學分析的態(tài)度,挖掘我國傳統(tǒng)道德中的積極因素,弘揚民族傳統(tǒng)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道德服務,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