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一個關鍵性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獨立地分析和思考,進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長足發(fā)展。
關鍵詞:科學;不同的角度;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文章編號:1005-6629(2009)05-0023-03
學生對自然界的事物懷有好奇心,對還不懂的現(xiàn)象總喜歡問幾個為什么。教師應該愛護學生的這種精神,在教學中精心設置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發(fā)散性思維的機會,創(chuàng)設一個能刺激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環(huán)境,逐漸養(yǎng)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主要是通過擴散性問題來激勵的。所謂擴散性問題,其典型特點是:對某一問題的解決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不是唯一的正確解答,而是使學生產生或提出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前所未有的獨創(chuàng)的想法、見解和可能性[1]。
有一次我在做完“氨氣的制取和性質”實驗后,發(fā)現(xiàn)有不少試管炸裂,又聯(lián)想到“甲烷的制取和性質”實驗及初中學過的“氫氣、氧氣的制取”等實驗,試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感覺到這么多試管白白扔進垃圾箱很讓人心痛,但大部分師生對此都很漠視。我當時就突發(fā)奇想,給學生上一堂別出心裁的實驗課“設計廢試管的再利用實驗方案”,并按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接觸這一題目的第一反應可謂千奇百怪:茫然、質疑、眉頭緊鎖、可笑甚至是不屑一顧,這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茫然、質疑、可笑甚至是不屑一顧是意料之中,試管破了既盛不住液體、固體也盛不住氣體,它怎么會再利用呢?這些破試管又不值錢,值得浪費那么多腦細胞嗎?眉頭緊鎖卻是出乎筆者意料之外的。我立即讓這幾位眉頭緊鎖的同學陳述一下他們各自的想法,大多是在回憶已學過的有關試管實驗,但說不出具體的實例,只有一位同學說出了有關廢試管的再利用的個例,這是我在講“硫化氫的制取和性質”實驗時講過的用廢試管、帯彎玻璃管的單孔橡膠塞、燒杯等組成的“固+液”簡易啟普發(fā)生器。我立即肯定和表揚了這位同學,其他同學也受到了鼓舞,情緒也逐漸高漲起來。此時,我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點撥:廢試管雖然炸裂、穿底或掉底,是不是可以想個法子彌補這些不足,使它仍具有試管的大部分功能呢?引導同學們順著這個方向去思考和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又將同學們的實驗方案大體分類,再根據(jù)不同的實驗方案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各小組先進行討論,弄清實驗原理后,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進行實驗。整個實驗從設計、安裝到結束大約用了20-30分鐘,實驗完畢后,我對幾種典型的實驗方案做了點評和點撥:為了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設計實驗方案時應不滿足于一條思路、一個模式、一種方法,應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
對具有代表性的三種設計方案及特點的評述如下:
1 簡易O2制取裝置
1.1實驗裝置(見圖1)
1. 50 %鹽酸; 2. 250 mL燒杯; 3. 穿底廢試管; 4. 帶有玻璃彎管的單孔橡膠塞; 5. 蝴蝶止水夾K; 6.包有適量Na2O2粉末的石棉絨團; 7. CaCl2; 8. 包有NaHCO3粉末的棉團;9. 大理石; 10.碎玻璃或碎瓷片
圖1 簡易O2制取裝置
1.2 實驗步驟
(1)先將適量的碎玻璃或碎瓷片裝入穿底大試管的最底層,再加入適量的大理石;
(2)先將脫脂棉平鋪開,往上面均勻撒適量碳酸氫鈉粉末后,再將其包成棉團塞如廢試管中大理石的上面;接著再裝入適量的無水氯化鈣;
(3)將包有適量過氧化鈉粉末的石棉絨團塞入廢試管中;
(4)塞入橡膠塞,將廢試管放到盛有50﹪鹽酸的燒杯中,用鐵夾固定好(鐵夾未畫出),然后打開K,住一會兒將帶有余燼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口內,木條復燃;
(5)關閉K,一會兒后廢試管內的酸液被壓回燒杯,反應即可停止。
1.3 特點評述
(1)裝置簡單,便于操作;
(2)該裝置是受前面我們提到過的簡易啟普發(fā)生器的啟發(fā)而設計出的,可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廢試管的應用,收到了廢物再利用的效果,可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4)藥品用量少且無環(huán)境污染,可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2 H2S和SO2反應裝置
2.1實驗裝置(見圖2)
1.Ф20 mm×200 mm掉底支管試管(事先將其底部裁齊);
2.帯直玻璃管的單孔橡膠塞;3.單孔橡膠塞;
4.Ф12 mm×70 mm廢小試管;5.蘸有濃氫氧化鈉溶液的棉團;
圖2 H2S和SO2反應裝置
2.2 實驗步驟
(1)按圖2將儀器安裝好, 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將事先準備好的H2S和SO2緩緩通入支管大試管中,不一會兒,在管壁上可見大量黃色硫附著,立即停止通入H2S和SO2氣體。(附著硫的儀器可用熱的石灰水洗滌)
2.3 特點評述
(1)裝置復雜,操作反復,需要兩套氣體發(fā)生裝置;
(2)用廢試管既做氣體的反應裝置,又做尾氣的吸收裝置,很有創(chuàng)意;
(3)廢試管的應用,可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和綠色化學意識。
(4)一器多用,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3 NH3的干燥和吸收裝置
3.1實驗裝置(見圖3)
1. Ф20 mm×200 mm掉底大試管(事先將其底部裁齊);2.帯直玻璃管的單孔橡膠塞; 3.帯彎玻璃管的單孔橡膠塞; 4.疏松的棉團; 5. Ф12 mm×70 mm廢小試管;6.250 mL燒杯;7.堿石灰;8. 酚酞試液。
圖3 NH3的干燥和吸收裝置
3.2 實驗步驟
(1)按圖3將儀器安裝好, 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裝入堿石灰:先將廢試管的一端用帯直玻璃管的單孔橡膠塞塞好,接著塞入一團疏松的棉花,然后用藥匙將適量堿石灰裝入,再塞入一團疏松的棉花,最后用帯直玻璃管的單孔橡膠塞塞入廢試管的另一端;
(3)按圖3將其余儀器連接好后,打開止水夾K,緩緩通入NH3,不一會兒酚酞試液變紅,停止通入NH3,1-2分鐘后在廢小試管內可見有一段水柱生成。
3.3 特點評述
(1)該裝置是受干燥管和漏斗可做氣體的干燥和吸收裝置的啟發(fā)而設計的,可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2)用廢試管做氣體的干燥和吸收裝置,頗具創(chuàng)意;
(3)廢試管的引用,收到了廢物再利用的效果,可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同學們聽了點評和點撥后個個躍躍欲試,余興未盡,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由于時間的關系,我讓同學們把這個問題帶到課后,再設計一個盡可能新、盡可能前所未有、獨創(chuàng)的實驗方案,新方案都無不迸射出智慧的火花,無一例外地滲透著創(chuàng)新意識,到下一節(jié)課時又按改進后的方案進行實驗,這次實驗時間大大縮短,有的小組從安裝到結束僅僅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實驗后我對改進后的實驗方案也做了詳細的點評(詳見:點評后的實驗方案及特點評述)。
點評后的有代表性的兩種實驗方案及特點評述
4Cl2的性質檢驗裝置
4.1 實驗裝置(見圖4)
1. Ф20 mm×200 mm掉底大試管(事先將其底部裁齊);2. 帯直玻璃管的單孔橡膠塞;3. 蘸有NaOH溶液的棉團;4.浸有飽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濾紙條;5. 浸有飽和淀粉KI溶液的濾紙條;6. 浸有品紅溶液的濾紙條;
圖4 Cl2的性質檢驗裝置
4.2 實驗步驟
(1)按圖4將2塞入1中,用鑷子依次將4,5,6從廢試管的另一端放入,最后將3塞入;
(2)緩緩通入Cl2,2-3分鐘后濾紙條4(白色→紅棕色),5(白色→藍色),6(紅色→白色)分別發(fā)生顏色變化,從而體現(xiàn)氯氣的各種典型性質:4(氧化性),5(氧化性),6(HClO的漂白性);
(3)該裝置還可檢驗H2S和SO2的特征性質,4,5,6處的濾紙條須根據(jù)氣體的不同而做相應變化。
4.3 特點評述
(1)裝置簡單,便于操作,現(xiàn)象明顯,成功率高;
(2)用廢試管既做性質的檢驗裝置,又做尾氣的吸收裝置,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
(3)廢試管的使用,收到了廢物再利用的效果,可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4)藥品用量少且無環(huán)境污染;
(5)一器多用, 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5SO2的發(fā)生和性質檢驗裝置
5.1實驗裝置(見圖5)
1.Ф20 mm×200 mm掉底大試管(事先將其底部裁齊,在靠近管口三分之一處燒制一凸出圓形);2.單孔橡膠塞;3.長頸滴管;4.凹穴;5.蘸有濃NaOH的棉團;6. 浸有飽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濾紙條;7. 浸有酸性品紅溶液的濾紙條;8.濕潤的藍石蕊試紙;9. 浸有飽和KI溶液的濾紙條。
圖5 SO2的發(fā)生和性質檢驗裝置
5.2實驗步驟
(1)在凹穴4處加入少量固體NaSO3, 在長頸滴管3里吸入65 %硫酸,塞緊橡膠塞2(事先應調節(jié)好長頸滴管3伸進試管內的長短,以便讓滴管的尖端正好處于凸出圓形4的上部),再將蘸有濃NaOH溶液的棉團塞入廢試管的另一端;
(2)然后擠壓膠頭慢慢滴入4-6滴65 %硫酸,即可發(fā)生反應并有SO2氣體生成,2-3分鐘后濾紙環(huán)、試紙分別發(fā)生顏色變化,從而驗證相應氣體的各種典型性質;
(3)實驗現(xiàn)象:6(紫色→白色), 7(紅色→白色),8(藍色→紅色),9(白色→紫黑色);
(4)體現(xiàn)性質:6(還原性),7(漂白性),8(酸性),9(氧化性)。
5.3 特點評述
(1)裝置簡單,便于操作,藥品用量少,無環(huán)境污染,可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2)便于比較和觀察氣體的性質和現(xiàn)象,且現(xiàn)象明顯,成功率高;
(3)廢試管既做氣體的發(fā)生裝置又做性質檢驗裝置,頗具創(chuàng)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4)廢試管的利用,收到了“變廢為寶”的效果,可培養(yǎng)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5)該裝置還可做H2S、Cl2、NO2、C2H2等氣體的發(fā)生和性質檢驗裝置。
總之,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要適時做好引導,推薦查閱相關的資料,指導收集、處理相關信息的技巧和方法,不使他們過多地碰壁。但是,教師也不可一味包辦,要讓學生經受挫折,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實驗,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當然,有時實驗不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討論、分析實驗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并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寶國.開設實驗選修課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J].化學教學.200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