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露
摘要本文從工傷事故救濟途徑的歷史發(fā)展談起,從比較法的角度對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損害賠償?shù)倪m用關系作了考察,然后對我國的立法沿革進行了梳理,最后結合我國相關規(guī)定提出了觀點,以期對實踐應用有所裨益。
關鍵詞工傷保險賠償侵權損害賠償適用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097-02
一、引言
工傷事故作為“工業(yè)社會最先發(fā)生的社會問題”豍不容近代法制所忽視。工業(yè)革命以前,雇主與雇工之間的關系深具個人性質,甚至被認為具有家庭關系性質。勞工或食宿于雇工,或視同雇主之家人,通常均能獲得必要之照顧。豎隨著19世紀工業(yè)革命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主仆雇傭關系愈來愈具有商業(yè)性質,自己責任也逐漸建立起來,即勞工在生產過程中遭受的傷害要由勞工自己負擔。然而,伴隨工業(yè)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近代工業(yè)國家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工傷事故和職業(yè)性疾病,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漸突出和尖銳,自己責任原則喪失了存在的基礎。這時,侵權法就責無旁貸地承擔了勞工救濟的功能。但這種救濟功能自身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缺陷,比如:受害勞工面臨舉證不能和執(zhí)行不能的風險,訴訟過程漫長耗時耗力,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會令受害人獲得的賠償大打折扣。于是,能使勞動者權益得到更周到保護的工傷保險制度就應運而生了。工傷保險制度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法定的特殊情況下發(fā)生意外事故,或因職業(yè)性有害因素而負傷、致殘、死亡時,對其本人或其供養(yǎng)的親屬給予物質幫助和經濟補償?shù)囊豁椛鐣U现贫?。豏這樣,就出現(xiàn)了侵權賠償機制、商業(yè)保險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等多種機制競相調整的格局。這種多元化的救濟方式在協(xié)調適用時會產生許多問題,比如:工傷保險制度與侵權損害賠償制度能否相互取代?受害人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這些都需要在理論上一一做出回答。
二、工傷保險補償與侵權損害賠償?shù)倪m用范圍
如前所述,工傷侵權救濟方式存在許多無法避免的弊端,而這種缺陷的存在正是工傷保險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但是是不是就可以認為侵權損害賠償可以從此退出歷史的舞臺?兩者到底有沒有各自獨立的適用范圍?
首先,侵權賠償采取全面賠償?shù)脑瓌t,使受害人恢復到損害發(fā)生前的狀態(tài),所以其賠償范圍更大,能夠更充分地保護受害人的權利。而工傷保險賠償則是為了保證工傷事故受害者最基本的生活,僅對人身損害進行賠償,因此通常低于侵權賠償?shù)乃健?/p>
其次,工傷保險制度旨在通過社會保險實現(xiàn)對受害人的補償,不具有遏制、教育和懲罰等工傷侵權責任所具有的功能。如果一概拒絕受害人侵權損害賠償?shù)臋嗬鲝?只單一用工傷保險制度進行救濟,則是實際上否定了工傷事故受害者獲得更高補償?shù)目赡堋?/p>
最后,侵權損害賠償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無差別的救濟方式,是一種屬于填補損害性的個人救濟方式,它依賴對抗制民事訴訟模式,由居于平等地位的雙方當事人推動訴訟進程。而工傷保險制度則屬于社會救濟方式,只要勞動者按照非訴程序被認定為工傷,即可獲得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這是一種為社會弱者提供的特殊救濟方式,具有分散風險的功能。
由此可見,它們必須在各自的適用范圍各行其道,共同發(fā)揮對工傷事故的救濟功能。
三、工傷保險補償與侵權損害賠償之協(xié)調模式
在工傷損害賠償問題上,目前已經形成了多元救濟方式并存的局面,那么,這些不同的損害賠償或補償制度之間,尤其是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賠償之間到底如何協(xié)調適用,對此,比較法上存在不同的解決模式。
(一)取代模式
1.基本內容:該模式又稱免除模式。即以工傷保險給付取代侵權損害賠償。勞工遭受損害事故后,只能請求工傷保險給付,而不能依侵權行為法的規(guī)定向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也就是完全免除加害人的賠償責任,由工傷保險給付取代之。
2.優(yōu)缺點:取代模式之所以為許多工業(yè)發(fā)達國家所采用,在于其具有其他模式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主要表現(xiàn)在:(1)工傷保險實行社會統(tǒng)籌,用人單位對受害人損害賠償事故應負的責任僅限于支付工傷保險費,免除了用人單位侵權行為法上的損害賠償責任,這樣用人單位的責任負擔較輕,較好的分散了工傷風險。(2)受害人無需經過漫長繁雜的訴訟程序,而直接向有關保險機構申領工傷保險待遇,不僅有利于受害人及時獲得救濟,而且節(jié)約了社會資源。
然而,免除模式仍然存在許多缺陷,以致遭受廣泛的批評和質疑,其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現(xiàn)代工傷保險制度是以保障勞工的生存和勞動力再生產為宗旨,受害人得到的保險給付通常低于依侵權行為法所請求的損害賠償,尤其是非財產上損害的撫慰金,受害人不能請求,這實際上剝奪了受害人獲得完全賠償?shù)臋嗬?對受害人利益保障不利,這也是取代模式最大的缺陷。(2)絕對取代模式免除了用人單位的責任,無法兼顧法律功能多元化的要求,不利于勞工損害事故的制裁和預防,與傳統(tǒng)道德觀念相悖。
(二)選擇模式
1.基本內容:即工傷事故受害職工在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待遇給付之間,只能選擇其一,要么選擇侵權損害賠償,要么選擇工傷保險給付。英國和其他英聯(lián)邦國家早期的雇員賠償法曾一度采用此種模式,但后來均被廢止。
2.優(yōu)缺點:選擇模式最大的優(yōu)點是從表面上看對受害勞工十分有利,賦予了勞工充分選擇的自由。然而,從深層次分析,仍然存在許多缺點,主要表現(xiàn)在:(1)該模式實際上將受害勞工置于數(shù)額較多但不確定和遲緩的侵權損害賠償與數(shù)額較少但快速穩(wěn)定可靠的工傷保險給付之間做出選擇的尷尬境地,使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的勞工往往做出選擇后者的決定,實際上是剝奪了受害勞工在侵權法上的救濟,限制了其選擇的自由。(2)從實務操作上看,該模式存在許多困難,例如,受害勞工應在多長的期間內行使選擇權,受害勞工能否撤回先前的選擇以及如何撤回等,這些問題在實務上滋生諸多問題。
(三)雙重救濟模式
1.基本內容:即允許受害勞工接受侵權行為法上的賠償救濟,同時接受工傷保險給付,即受害勞工可獲得“雙份利益”,采用此種模式的國家主要是英國。
2.優(yōu)缺點:這種模式與其他模式相比,其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勞工因工傷事故可以同時獲得工傷保險和侵權損害賠償?shù)碾p重救濟,尤其是在工傷保險待遇和民事賠償標準均偏低的情形下,對受害勞工權益的保障較為有利。
但是,這種模式依然存在缺點,主要表現(xiàn)在:(1)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減輕雇主的賠償責任,并使其責任分擔社會化。而雙重救濟模式,雇主不僅要承擔工傷保險費的繳納義務,還有可能因侵權行為支付高額的損害賠償,這顯然違背了工傷保險制度建立的目的。(2)受害勞工獲得工傷保險給付和侵權損害賠償?shù)目偤涂赡軙^其所受的實際損害,即獲得超過賠償或補償而增加額外收益,與“受害人不應因遭受侵害獲得意外收益”這一公認的基本準則相違背。
(四)補充模式
1.基本內容:即工傷事故受害職工可同時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待遇給付,但其最終所獲得的賠償不得超過其實際所受損害。具體而言,受害勞工接受工傷保險給付后,有權就侵權行為法上的救濟與工傷保險賠償?shù)牟铑~部分,提起侵權行為之訴。目前,采用這一模式國家有日本,智利及北歐各國。
2.簡要評析:補充模式既避免了受害人因人因損害獲得雙份利益,減輕了用人單位的工傷事故負擔,同時保證受害人獲得完全賠償,并能維持相關法律制度對故意或重大過失致?lián)p行為的懲戒和預防功能。其不足主要在于增加了工傷事故救濟工作量。
四、我國工傷救濟模式的立法發(fā)展過程
根據(jù)1996年勞動部頒布的《企業(yè)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已被《工傷保險條例》取代)的規(guī)定,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企業(yè)向工傷保險機構繳納保險費,工傷保險機構負責工傷保險基金的籌集、管理和支付。在工傷事故中,保險機構依法理賠而企業(yè)無須承擔侵權責任。依此,對不涉及第三人的工傷事故采取取代模式。而對第三者造成的工傷事故采取補充模式,工傷保險成為侵權損害賠償?shù)难a充制度。依《試行辦法》所確立的補充模式不同于國外的補充模式,后者堅持工傷保險賠償優(yōu)先原則,前者則堅持侵權損害賠償優(yōu)先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的《安全生產法》是我國最早對工傷保險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shù)年P系做出規(guī)定的立法。該法第48條規(guī)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yè)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shù)臋嗬?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睂Α栋踩a法》的這條規(guī)定存在不同理解,一種理解為,“工傷社會保險和民事賠償不能相互取代,從業(yè)人員可以享受雙重的保障?!必S另一種理解為,“發(fā)生生產安全事故后,從業(yè)人員首先依照勞動合同和工傷社會保險合同的約定,享有相應的賠付金。如果工傷保險金不足以補償受害者的人身損害及經濟損失的,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應當給予賠償?shù)?從業(yè)人員或其親屬有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給付賠償?shù)臋嗬?。”豑亦即,第一種理解為雙重救濟模式,第二種理解為補充模式。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時,關于工傷保險補償與民事?lián)p害賠償關系作了規(guī)定。依此第12條:“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tǒng)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睂Ρ緱l規(guī)定的理解理論上存在許多分歧。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陳現(xiàn)杰先生的意見,“對工傷保險與民事?lián)p害賠償?shù)年P系按照混合模式予以規(guī)范?;旌夏J降膶嵸|,就是在用人單位責任范圍內,以完全的工傷保險取代民事?lián)p害賠償。但如果勞動者遭受工傷,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責任?!必U照此理解,對于不涉及第三人侵權的工傷事故,應采取代模式當無疑問,而對第三人侵權而造成的工傷事故,是否采用雙重救濟模式還是補充模式卻仍不明朗。有學者對該解釋持不同意見,認為“如果受害人在工傷保險賠償后損害依然不能滿足的,受害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必V即將其理解為補充模式。但另有學者主張選擇模式。豔
五、我國的立法分析
關于工傷保險救濟和一般侵權損害賠償?shù)年P系,根據(jù)加害人是用人單位(包括本單位職工)還是用人單位之外的第三人,來分別討論工傷事故中請求權的處理。
(一)加害人是用人單位的工傷事故請求權的處理
這種情況下,采用取代模式是毫無疑問的,即在工傷事故符合工傷保險給付條件時,受害雇員只能請求工傷保險賠償。這是《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2條第1款明確規(guī)定的,也是符合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制度理念的。
(二)加害人是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的工傷事故請求權的處理
最高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第12條規(guī)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對第三人侵權的工傷事故,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賠償責任,換句話說,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的損害賠償,受害職工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擔責任。但是,該規(guī)定并未明確此時受傷職工向第三人請求的損害賠償是獨立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請求,還是對工傷保險賠償之外的一種補充賠償,即沒有明確處理的結果是主張雙重救濟模式、選擇模式還是補充模式,學者的觀點也不一致(前文已述),這給我國的司法實務工作帶來了難題。
如前所述,每種模式都不是盡善盡美的,都有自身的優(yōu)勢和缺陷,所以我們在選擇適用時,只能“幾害相權取其輕”,找到一個最符合各種制度理念且最具有本土性的模式。我的觀點是此處應理解為補充模式更為恰當。理由如下:
1.符合工傷保險制度建立的目的,能充分發(fā)揮工傷保險制度的作用。工傷保險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替代用人單位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分散工傷風險。實行補充救濟模式,在工傷事故發(fā)生后,受害職工首先領取工傷保險給付,然后再主張民事侵權損害賠償,但應當扣除其已領取的工傷保險給付。顯然,補充救濟模式合乎工傷事故保險制度的目的,既保護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又提高了用人單位抵御工傷事故的能力。
2.符合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充分發(fā)揮其制裁和預防作用。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在于填補所受到的損害,并制裁責任人,防止侵權損害再次發(fā)生。所以其請求的范圍,不僅包括財產上的損害賠償,而且包括非財產上損害賠償,因此,實行補充救濟模式,受害人在接受工傷保險給付以后,仍有權就侵權行為法上的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差額部分請求賠償,彌補了工傷保險賠償偏低的不足,充分地保護了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同時,保留對工傷事故的民事?lián)p害賠償責任,沒有放棄對第三人過錯侵權行為的懲罰,有助于實現(xiàn)法律的懲戒和預防作用,防止工傷事故的再度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