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部
[摘要]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應該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師生關系是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一線教師和基層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 新型師生關系 信任 尊重 理解 學生
一、師生應該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在師生關系中,互相尊重、互相親近本身并不是最終目的,師生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共同成長和彼此成就。共同成長意味著彼此從對方身上獲得成長的元素和營養(yǎng),通過交往增加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和成長。彼此成就是彼此激發(fā)對方的創(chuàng)造性,使對方在交往過程中,在體現(xiàn)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活動中獲得尊嚴感和成就感。現(xiàn)在看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還并非最高境界,“幫助別人,快樂別人”才是更高的修為。
我在教學中很多次受過學生啟發(fā)。教師,特別是政治老師需要社會新近發(fā)生的鮮活案例佐證課本知識,豐富課本知識,學生可以向我傳達很多信息。這一點,我不得不承認學生成了我的老師?!暗乐?師之所存”。
在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稱呼“同學們”而不是孩子們。“同學們”背后是什么呢?是尊重。同學是共同學習和發(fā)展的伙伴,和學生接觸,我越來越惶恐自己的無知,越來越高興同學們給我的啟發(fā)和教育,我越來越不敢有老師的優(yōu)越和超然,我需要向他們學習,需要共同學習,而不是“教育者”。當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意識到我和學生一樣需要學習,學生和我一樣有值學習的東西之后,我也不敢把他們看成“孩子”而是看成“同學”,因為不只是教“孩子”的付出,而是“同學”的共同成長和進步,我又能夠更多地享受課堂教學的快樂和幸福。愛學生是對的,關鍵是怎么愛,尊重是人與人交往溝通的基本原則,愛是彼此相處提倡的一種態(tài)度,我總認為,原則必須首先遵循,也就是愛必須以尊重為基礎,首先是尊重。
二、充分信任學生
信任學生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前提,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只有充分信任學生,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也才能讓學生大膽施展,盡情發(fā)揮,取得始料不及的成果和成就?!耙扇瞬挥?用人不疑”。
你從內(nèi)心是信任學生的,學生必定感受和體驗到,相反,如果你內(nèi)心并不信任學生,只是為了某種需要而表現(xiàn)出對學生的信任,假裝出對學生的信任來,學生也一定能夠覺察。所以,從這種意義上,教育的根本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格對人格的感動和影響,教師人的完善和高大是教育學生的重要基礎。
彼此信任,彼此心靈相通對于教育極為重要。我們可以說,當學生認為你尊重和愛他時,你的批評被學生理解成關心和幫助,你的表揚被認可為肯定和鼓勵,相反當學生沒有接納你的尊重和愛時,你的批評可能被學生理解成歧視和“挑刺”而你的表揚則會被認為是討好和利用。想一想,如果是后一種情況,你怎么可能在教育活動中享受愉快?你怎么可能收獲教育的甘果呢?去品味教育的甘甜和芬芳?至此,你應該找到那些學生在師生間悲劇的原因了吧?好好改正自己吧,捧著一顆真誠的心來是多么重要!
三、移情換位理解學生
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歷使我驚醒,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時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學生是天底下最可愛的人”。學生對于我們老師的理解和愛,簡直太可貴了,令我感動。好多次上級領導來聽我的課,我的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及配合我教學的積極性,我從心底發(fā)出“謝謝同學們”的感慨。這讓我怎能不愛他們,他們那樣理解緊張的老師,我怎能不去理解善良的學生呢?
換位到孩子的位置,就要想一想,我們都曾經(jīng)是孩子,我們都曾經(jīng)無知,曾經(jīng)讓老師頭痛和傷心。想通了這些,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學生的行為,原諒孩子的錯誤。我們學生的天性善良,他們的心靈是純樸美麗的。但又不能用我們當初的生活和學習方式要求今天的孩子,“當年勇”未必對今天的“好漢”管用。我們不能用我們當初的觀念,思想和行為看待今天的孩子,需要蹲下身子重新認識和了解今天的孩子。我個人認為,教師永葆青春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也是從這種意義上說的。
四、給學生以挑戰(zhàn)智力的任務
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現(xiàn)在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對玩電腦游戲卻樂此不疲,興趣盎然。為什么呢?這與電腦游戲極高挑戰(zhàn)性有關。好的游戲讓你在玩的時候全身心投入,它調(diào)動你的智慧,激發(fā)你的潛能,你沉醉在智力活動的快樂中。在一定難度的情境中自主參與智力活動,并能享受智力活動的樂趣,這就是游戲所以吸引人的秘密。從這種意義上我認為:智力活動本身是應該有吸引力的,同學們是喜歡智力活動的。關鍵是使智力活動適合學生,讓學生參與,讓他享受智力活動的快樂!我們教學中也應該要讓學生多參與,多體驗,從中感悟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快樂”。方法是什么?就是讓學生參與智力活動,承擔有挑戰(zhàn)性的智力活動任務。如果真能實踐下去,學生對上網(wǎng)游戲或許熱情減淡,轉而回到課堂的挑戰(zhàn)性智力活動中去。因此,不能一味采取堵的方法,要疏導才有成效。否則會發(fā)生師生關系緊張,造成對立的局面。
課堂上只有讓學生緊張地智力活動,才能提高質(zhì)量。最近,通過學習和參觀,我看到這方面實踐的一個新典型:山東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他們就是把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智力活動中去。他們要求的課堂結構是“10+35”(教師講解少于10分鐘,學生活動大于35分鐘)。當然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加強課前預習指導,提高預習質(zhì)量,盡可能防止課堂參與流于形式。
五、給學生以肯定性的評價
`教師適時的激勵性的評價會給學生以信心,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促使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無論學生說的對錯與否,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幫助他們克服怕羞、畏懼的心理。這樣,學生就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了肯定,從而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希望自己能更加成功,行動上也會更加努力。實踐告訴我們,充分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情感,能使學生充滿信心,富有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發(fā)展要求。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激勵的話語,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等等。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應該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師生關系是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當務之急,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從真誠的愿望和良知出發(fā),盡綿薄之力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使師生關系走出目前的困局,迎接教育的春天。愿普天下的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桃李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