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國
摘要:我國新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明確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新會計準則的頒布無疑會對我國財務實踐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公允價值作為一個復合的計量屬性,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目前,公允價值計量在運用過程中主要存在可靠性需進一步加強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現(xiàn)值估價技術的主觀判斷和不可驗證性,必須完善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條件,提高現(xiàn)值技術的可操作性,強化對企業(yè)、市場的監(jiān)管,對企業(yè)管理者和會計人員加強守法與道德意識教育,以便對企業(yè)資源進行恰當?shù)挠嬃?確保會計信息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監(jiān)管道德
在我國新修訂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中,投資性房地產、資產減值準備、非貨幣性交易、債務重組、金融資產等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更能體現(xiàn)相關性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更能反映企業(yè)價值,而研究和解決在會計實務中公允價值計量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有利于更好地體現(xiàn)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
一、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不能同時滿足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質量要求
公允價值計量依賴管理當局或者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和合理估計,增加了公允價值的不確定性,使公允價值計量具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公允價值計量引入現(xiàn)金流量現(xiàn)值技術,資產現(xiàn)金流量現(xiàn)值的確定離不開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如非貨幣性交換具有商業(yè)實質,是換入資產能夠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要條件之一。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視為具有商業(yè)實質:換入資產的未來現(xiàn)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xiàn)金流量現(xiàn)值不同,且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測算一項資產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需要使用折現(xiàn)率、資產的使用壽命、資產的預計未來現(xiàn)金流量、每年現(xiàn)金流量的概率等因素,以上因素的確定都是建立在對未來合理的估計基礎上的。由于經濟環(huán)境隨時都在變化,資產的實際現(xiàn)金流量往往會與預計數(shù)有出入,而且預計資產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假設也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因此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的不確定性。
(二)公允價值計量考慮的因素復雜,不便于操作,增加了獲取公允價值的難度
準則規(guī)定,在資產減值測試中,計算某項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固定資產的未來現(xiàn)金流量現(xiàn)值選擇折現(xiàn)率時,應首先以該資產的市場利率為依據(jù),如果該資產的利率無法從市場獲得,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計。在估計替代利率時,應充分考慮資產未來現(xiàn)金流量金額及其時間的預計離散程度、資產內在不確定性的定價等因素;替代利率在估計時,可以根據(jù)企業(yè)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關市場借款利率作適當調整后確定。
調整時,應當考慮與資產預計現(xiàn)金流量有關的特定風險以及其他有關政治風險、貨幣風險和價格風險等。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財務會計知識、資產評估方面的理論和經驗,還要掌握金融學方面的理論,以及了解國內、國際政治形勢等,而后者的要求超出了一般會計人員的專業(yè)范圍,從而增加了其獲取公允價值的難度。
(三)公允價值可能造成企業(yè)盈余或股東權益的波動幅度加大
新準則規(guī)定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其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改變了期末只計提減值準備不確認利得,待資產處置時確認轉讓損益的做法,使交易性金融資產的隱性收益顯性化,但如果當期公允價值的波動幅度較大也可能會造成企業(yè)盈余的波動幅度加大。
新準則規(guī)定對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日以公允價值計量,因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直接計入資本公積。如果每期公允價值的波動幅度較大也會造成企業(yè)股東權益的波動幅度加大。
如《上海證券報》2008年1月31日刊登文章《保定天鵝股東權益就像孩兒臉》,指出此日該公司公布的年報股東權益驟增11億元,但投資者閱讀這份年報時,保定天鵝的凈資產已經較報表數(shù)縮水了3億元。保定天鵝持有長江證券股權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核算,公允價值變動凈額高達14.76億元,在扣除所得稅影響數(shù)3.69億元后,保定天鵝2007年末資本公積較年初凈增加11.07億元,凈資產因此相應增加11.07億元。實際上,保定天鵝年報中的資產負債表只是一張一瞬間的照片,其中長江證券股權的公允價值反映的是2007年末收盤時的市價,而長江證券股價在年報公布日的前一日報收于27.47元,較去年末收盤價38.26元跌去了三成之多,資本公積凈減少3.26億元。
二、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計量問題
(一)公允價值與次貸危機的碰撞
自從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露出端倪以來,隨著房貸違約率的不斷上升,由房屋貸款衍生出來的資產抵押類證券,如MBS的價格持續(xù)下跌,導致金融機構不得不對其計提減值,而資產賬面值的大幅縮水,又間接地拉低了資本充足率,使金融機構在資本緊張的情況下被迫在短時間內變賣手上的次貸資產,進而引發(fā)新一輪由于更低市價引起的資產減值,于是使市場陷入“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第157號準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AIG公司持有的信用違約互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AIG前總裁羅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稱,根據(jù)AIG內部的估值模型,這類金融衍生產品的損失約9億美元,但在普華會計師事務所指出其對信用違約互換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確認了110億美元的損失。
(二)華爾街重新審視公允價值
以花旗、美林、瑞銀、AIG(美國國際集團)、百仕通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紛紛將矛頭直指公允價值會計,聲稱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夸大了次債產品的損失,放大了次貸危機的廣度和深度,在次貸危機中,按公允價值對ABS(資產支持證券)、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CDO(抵押債務債券)等次債產品進行計量,導致金融機構確認巨額的未實現(xiàn)且未涉及現(xiàn)金流量的損失。這些天文數(shù)字般的“賬面損失”,扭曲了投資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拋售持有次債產品的金融機構股票的風潮。這種非理性投機行為反過來又迫使金融機構不惜代價降低次債產品的風險暴露,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債產品市場瀕臨崩潰,金融機構不得不在賬上進一步確認減值損失。公允價值會計這種獨特的反饋效應,造成了極具破壞性的惡性循環(huán),在次貸危機中推波助瀾。
FASB主席羅伯特·赫茲在2008年公允價值圓桌會議上指出,FASB完全是應投資者清楚而明確的要求才規(guī)定金融資產應當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言下之意,金融界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指責明顯置投資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顧。公允價值向投資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金融界只會對公允價值會計橫加指責,卻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而且指出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更加透明、及時和高效地讓信息使用者了解次貸危機的規(guī)模和影響。事實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產泡沫,并通過不受監(jiān)管、不透明的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chuàng)新手法放大金融資產泡沫,才最終釀成災難深重的次貸危機。會計借助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及時、透明、公開地披露金融資產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資者和金融監(jiān)管當局正視和化解金融資產泡沫。倘若沒有采用公允價值會計,投資者可能永遠被掩蓋在金融界創(chuàng)設的虛幻泡沫中?!?/p>
參考文獻:
[1] 劉玉廷.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架構、趨同與等效.會計研究,2007.
[2] 葛家澍,林志軍.現(xiàn)代西方會計理論(第二版) 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