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靜
摘 要: 多元智能理論注重學生的智能多種性、整體性、開發(fā)性和差異性。教師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進行中職英語教學,就要設法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樹立自信心。伴隨著英語語言的習得,學生的多種能力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本文從多元智能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啟示和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培養(yǎng)英語語感的探索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 中職英語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 語感培養(yǎng) 人際交往 自我認識
一、問題緣起
大多數(shù)中職學生英語基礎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英語學習上也缺乏進取心、自信心和恒心。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樹立新的英語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開拓思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積極性及經(jīng)過努力后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最終達到有效學習英語的目的。那么,提高中職英語教學效果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呢?
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該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以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個人都是具有多種智能組合的個體;但每一個體都有其相對優(yōu)勢和弱勢智能領域,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其相對優(yōu)勢智能領域的特征可以向其相對弱勢智能領域遷徙。適當?shù)慕逃c訓練可以使每一種智能都有在某方面發(fā)展的潛能和機會。我嘗試著運用該理論組織教學,使得英語課堂有了新的活力,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的作用
(一)指導意義
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就要設法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樹立自信心,磨煉意志。同時在培養(yǎng)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過程中,也促進他們其他智能的發(fā)展。
1.智能的普遍性特征意味著智能多元化,客觀上要求教師開展多樣化、開放性的教學,全面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景。
2.智能的差異性要求教師發(fā)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人格。正視學生差異,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對學生的不同看法不主觀否定,而是耐心聽取,積極引導。
3.智能的組合性要求教師給學生一個人格空間、思維空間、選擇空間和展示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為不同智能專長的學生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
4.智能的發(fā)展性要求教師關心、信任每一位學生,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都能學好??傊谟⒄Z教學中要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給不同層次學生以不同的學習“任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都能得到發(fā)展。
(二)滲透途徑
中職英語教學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滲透多元智能理論:
1.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大膽的多元化創(chuàng)新性處理。
2.由于中職培養(yǎng)目標的多樣性,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進行多元化設計,努力開展愉快教學,盡可能顧及學生多方面智能的培養(yǎng)。
3.中職生的智能差異性明顯,應該采用多元化教學法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
4.由于中職生具有普遍較弱的自信性,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手段。
總之,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真實情境,抓住每個最佳時機尋找多元智能理論的切入點和運用點,讓學生有充分展現(xiàn)其多種智能的機會。每次活動都可根據(jù)學生的智能特征分為幾個層面,幫助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適合于自己發(fā)展的部分。例如在學習Book IV Unit 2 “Doing Business”時,結(jié)合商業(yè)專業(yè)學生將來的工作實際,討論的話題是“Move to a new shop”。在言語—語言智力領域,以表現(xiàn)為描述新商店的地理位置、周邊環(huán)境、樓層、內(nèi)部裝修及搬進新商店的心理感受等;在視覺—空間智能領域,可讓學生充當設計師,對新商店進行整體布置,并進行裝修設計。在邏輯—數(shù)理領域,可要求學生對新商店設計進行計算并陳述其設計理念;在人際交往智力領域中,學生相互合作、相互協(xié)調(diào),做好新商店的搬遷工作;在音樂—節(jié)奏智能領域,可讓學生自己編唱歌曲以表達搬進新商店后的愉悅心情;在身體—運動智力領域,可請學生為唱歌的同學伴舞或在商店物品擺放方面發(fā)揮作用;在自我內(nèi)省智力領域,可要求學生在搬遷結(jié)束后總結(jié)搬遷情況,自己在搬遷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等。在這樣的“任務”中,每位學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特長的地方,從而積極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培養(yǎng)英語語感
(一)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1.運用續(xù)編故事開發(fā)語言文學智能
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能給一張同樣的畫面編出不同的故事,很有創(chuàng)意。在學習Book III Unit 7 “Environment”時,在黑板上畫一個地球,上面蹲著三個小動物,周圍到處是廢棄的垃圾。結(jié)果學生編寫了很多有趣又有創(chuàng)意的故事。有的題為“We Are Three Happy Rats”。其中描述了它們每天不愁吃、喝,過著無憂無愁的生活,一天天變得又肥又大,它們甚至希望有一天能超過人類,取代人類。最后發(fā)表評論:我們必須重視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有的題為“Save The Poor Birds”。首先描述小鳥原本每天唱著快樂的歌,自由自在地飛翔,可是近來人們再也聽不到它們美妙的歌聲,原來它們因大氣污染已無路可走。最后評論:就連鳥兒這種有著無限空間的生物都已無處安身,那么我們?nèi)祟愑置媾R著怎樣的將來呢?有的題為“Dialogues among the sun,the moon and the earth”。這樣的活動不僅開發(fā)了學生的文學語言智能,而且給學生提供了訓練口語的廣闊空間,同時加強了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2.運用角色表演開發(fā)身體運動智能
角色扮演是一種參與性極強、富有樂趣的活動。它能創(chuàng)設出生動直觀的語言情境,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是培養(yǎng)學生身體運動智能的一種特殊方式。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必須理解角色并以合適的語言、動作把它表達出來。這種給予學生廣闊選擇空間的表演是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絕好形式。例如在中職英語應用性能力自測時,我以“Christmas Party”的形式評價學生的口語水準,考試內(nèi)容由學生自選。學生自己制作豐富的道具,表演童話劇《白雪公主》、對話《圣誕大餐》、演唱英文歌曲等。這不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性和積極性,還有效鍛煉了其口語表達能力。另外,教師在評價總結(jié)時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同智能專長。
(二)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提高聽力
1.運用繪畫開發(fā)視覺空間智能
在學習BookI Unit 7 “Asking Directions”時,我讓學生聽一段對話,畫出一幅圖畫:
A: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Great Wall Hotel?
B: Yes. First, go straight to the first crossing. Then, turn right and walk along Wuyi Road. And then turn left at the first crossing. You will find a tall building. That is Bank of China. The Great Wall Hotel is next to it. You can not miss it.
A: Thank you.
B: You are welcome.
大部分學生都能準確而興奮地完成繪畫。
2.運用趣味數(shù)學開發(fā)數(shù)學邏輯智能
例如在學習Book I Unit 2 “Time”時,應用趣味數(shù)字:Tom hurried to work,but he was 5 minutes late because the work began at 8:10.The boss asked him to go to his office at 4:30 after work. When Tom went to the office of the boss,the boss wasnt in.He looked at the clock on the wall,it was early. He had to wait for 15 minutes. At 4:30,the boss came. After half an hour he was allowed to go home.He got home at 6:00.His wife asked why he was 20 minutes later than usual.
Questions:
1. When did the work begin?
2. When should he go to the office of the boss?
3. When did he get to the office of the boss?
4. How long did he stay at the office of the boss?
5. When did he leave the office of the boss?
6. When did he usually get home?
(三)運用音樂智能增強英語語感
音樂智能主要指對于節(jié)奏、音調(diào)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覺能力,以及用音樂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音樂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廣泛應用于開發(fā)個體各種智能與潛能。中職學生聽覺敏銳,有機地結(jié)合音樂與教學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智能的好渠道。教學的方式有聽主題音樂或背景音樂,唱與教材同步的英文歌曲或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抒情歌曲。在學習Book II Unit 8 Lesson 30 “The History of Country Music”時,我給學生播放John Denver的“Take Me Home,Country Road”。教學步驟為:介紹背景時融入西方文化知識,聽歌曲,呈現(xiàn)歌詞,講解歌詞的語法、句法和詞匯,分析歌詞內(nèi)容,然后學唱。有研究表明,聽歌會促進輸入、內(nèi)化和習得目的語。通過唱歌,學生既可以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力,增強節(jié)奏感,也可以學習語音、語法和句法,增加詞匯量,還可以增強語感和語言文化的熏陶,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在英語學習中配合音樂會使記憶變得輕松、簡單,適時地安排學生聽、唱英文歌曲能夠消除疲勞、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增強團隊凝聚力、提高認知與情感水平。
四、開展合作學習,開發(fā)人際交往智能
學會共處是現(xiàn)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它主要指與人交往合作,覺察、體驗和解讀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并能據(jù)此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語言是用來交流的,所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不僅是語言學習的有效途徑,而且是開發(fā)人際關系智能的好機會。創(chuàng)設積極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Dictogloss合作型聽、說、寫活動為例:教師先準備一段難易適中的短文,然后做聽寫訓練,接著要求各小組學生集中討論聽的內(nèi)容并重新寫短文,最后由教師評定成績。這種方法是引導學生在個人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中運用所學語言,使語言的形式和意義相結(jié)合,使語言學習更有交際意義,符合語言學習和運用的規(guī)律。合作學習能營造輕松自如的學習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學生之間愿意溝通,愿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教師對小組學習提供指導和幫助,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有利于形成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
五、認識元認知要素,開發(fā)自我認識智能
心理學研究表明,元認知是智能的核心,元認知意識能鼓勵學生做出成功的選擇,并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學習者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元認知水平的高低。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技能和元認知體驗三個要素。元認知的訓練應該從三方面入手:(1)首先啟發(fā)學生對自身認知資源的認識,引導他們了解任務類型,學習某些策略的知識。其次,讓學生主動認識自己的智能活動過程,養(yǎng)成計劃、監(jiān)控和調(diào)整的習慣。比如在學習Book II Unit 1 “Suring the Internet”時,組織學生進行英語辯論“Internet Is Good or Bad”,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正反方先擬出提綱,確定辯論要點;寫完初稿后自覺檢查或與同伴交換查閱,及時訂正拼寫與句法的錯誤,改進表達方式;教師批改后讓學生自己糾正錯誤、調(diào)整思路。(2)指導學生覺察和了解認知活動的過程。平時課堂上善于尋找機會融入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話題。如學習Book III, Unit 8 “Life and Money”時開展辯論“Money is everything?”,讓學生認識“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just like a coin.”(3)使用“成長記錄袋”來開發(fā)學生的自我認識智能。每個月開展一次“成長記錄袋”展示活動,展示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有“模仿秀”——看看誰的朗讀錄音最像課文磁帶中的朗讀,將他的磁帶放給全班學生聽;有“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選取個人最滿意的一張作業(yè),讓全班學生觀摩學習;有“英語小報展覽”——將學生制作的英語小報展示出來,供全班學生閱讀觀摩,學生在觀摩學習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從而學習和模仿別人的長處,不斷修正自己,不斷取得進步。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自我認識智能就得到了發(fā)展。
總之,教師要充分開發(fā)學生的多元智能,使學生大腦各部分協(xié)作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英語學習興趣。伴隨著英語語言的習得,學生的運動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應變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都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因為多元,所以我行。
參考文獻:
[1]夏惠賢.多元智能理論與個性化教學[M].上??萍冀逃霭嫔纾?003.
[2]林憲生.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M].開明出版社,2003.
[3]李曉丈,王瑩.教學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