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老師的圈子里幾乎人人都知道:誰都可以上語文課,但要把語文課上好就很難了。這個“難”字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工作辛苦,作業(yè)尤其是作文難改;二是工作努力程度和學生成績難成正比,語文課上起來比其他課吃力多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夠。語文老師如果要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必須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葉圣陶老先生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應該可以給所有的語文老師很好的啟示。
一、對“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理解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一句名言。他認為語文教學應該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老的話其實質就是解放語文老師,或者可以說是給語文老師“減負”,從而達到提升語文老師的教學及生活質量的目的。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本領,養(yǎng)成自學習慣,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實驗稿)》明確指出要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能力,這實際上是和葉老的“教是為了不教”的觀點不謀而合。語文學習最關鍵的是要訓練學生思維,掌握學習方法。學不得法,無異于“緣木求魚”,“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 的做法會讓所有的語文老師永遠沒有輕松的可能,永遠走不出繁雜的教學工作。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改作文能力及自學能力。
二、語文老師減負途徑
(一)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轉變教師“教”為核心的課堂結構為“導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學生懂得想問題才是最基本的學習方法?!敖處熤v,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某些內容上是必需的,如果整堂課都是這樣,再有耐心的人也會厭煩。語文到底怎樣學?學什么?其實每篇文章都有這些內容:題目、作者、寫作背景、層次結構、中心思想、主題、寫作特點等。如果我們的學生懂得問問題,學習也就容易了。比如,文章的題目怎么解?有什么含義?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論世。文章寫了什么人?什么事?結果怎么樣?表達了什么主題?文章結構有何特點等等。培養(yǎng)學生學語文的問題意識也是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條捷徑。
2.依據不同體裁設計學法指導
體裁不同學習方法也會不同。初中語文版的課文設計很明顯的體現了這一點,每個單元體裁基本上是一樣的。這為老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每篇文章不必面面具講,只要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文章精講即可。記敘文側重于寫人記事,包含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議論文要掌握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論證方法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等。交給學生尋找論點或者歸納論點的方法,學生就可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寫作這樣的文章。老師把例文講透了,并有意識地教給類似體裁的學習方法,不用老師講,學生也能自學了。這樣做既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也是逐步把語文老師從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3.通過科學管理強化學法指導
對于中學生來講, 建立科學的學習管理制度,是學法指導的重要途徑。一是建立課堂學習常規(guī)。包括課前預習、上課聽講、及時復習、獨立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要嚴格要求。二是建立課外學習常規(guī)。每日、每周都要定時、定事、定方法,完成一定的課外學習任務。如,把看課外書、摘名言、寫讀書心得、記日記、完成戶外觀摩活動,納入常規(guī)制度。三是信息反饋制度。每半月或一月,以班級舉行一次學法經驗交流或課外學習信息匯報會,使其互相啟發(fā)。
(二)教會學生自改作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二與第三學段中明確指出:“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葉老也說過:“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tǒng)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培養(yǎng)學生自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從某方面說語文老師是“偷懶”了,但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來說是必須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修改文章,可通過三種方法實現:一是改正文章里的錯別字、用錯的標點符號、不通順的語句,把文章改“通”;二是通過“增”“刪”“改”把文章“改好”;三是從“大處著眼”,考慮文章的立意、題材等幾個大的方面,看是否和文題吻合,是否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改是為了不需要改。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放手讓學生作文,改文,提高自身作文素質,是深值我們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三)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搞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呢?
1.培養(yǎng)學生求知興趣
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迸d趣是一切事業(yè)成功的先決條件。對于青少年來說,學習的主動性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基礎之上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首先應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地學習。其次創(chuàng)設情境,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新發(fā)現、新認識、新體會。再次注意分層教學,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學習的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同學學有所得??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熢诮虒W時,應注意把抽象的課本知識同社會中的時事熱點、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觸及個人,觸及每天、每時生活中的變化,使學生熱愛生活,愛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從而激發(fā)求知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學好語文,工具書是必要的老師。學生應該必備《新華字典》《成語詞典》等。學生通過查字典會獲得識音、辨形、釋義的能力。另外,老師還可以結合課本中的漢語知識,給學生講一點字的結構。給學生一把鑰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起到積極作用。教學實踐證明,培養(yǎng)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的能力,是掌握漢字音、形、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自學語文一個重要途徑。
3.培養(yǎng)學生預習能力
預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閱讀、理解、練習的開始。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擬定的自學提綱進行預習,要確立預習應達到的目標,然后初讀課文1-2遍,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并借助工具書查找生字、生詞,寫出預習心得。其次,教師在學生細讀課文前應科學地設疑,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以及表達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注重學習方法傳授,“授之以漁” 而不是“授之以魚”,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教給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索興趣,開拓其思維,提高他們研究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老師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
參考文獻:
[1]李祖植.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J].云南教育 2002,(32).
[2]張景瑞.我的語文學習“秘訣”[J].語文天地.1999,(20).
[3]仝根章.語文學習方法新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蔣翠秀 桂林全州咸水二中54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