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智 王瑩瑩
摘 要: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通過對馬斯洛動機理論的評析,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提出中等專業(yè)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由他們需要和利益決定的觀點,并通過對中等專業(yè)學生學習的需要和動機的分析,嘗試提出激勵的對策。
關鍵詞:學生 動機 需要 利益 學習
學習效果往往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期以來,對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備受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視,其最重要的進展體現(xiàn)在動機理論
一、動機理論概述
動機是一種驅使人們進行活動,滿足需要,達到目標的內部動力。動機對活動有三種影響功能:其一是始動功能,它激發(fā)一個人開始進行某種活動;其二是導向功能,它使行動朝著特定的目標進行;其三是強化功能,當活動趨于目標時,動機就會得到強化,而使活動進一步得到增強。
最受關注的動機理論包括目的取向論、學習價值論和興趣論。
1.目的取向論認為動機來源于兩個基本目的,一是完成所面臨的任務為核心的目的,另一個是以勝過他人(如同伴)為目的。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同,可導致其不同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
2.學習價值論認為學習動機源于對所學內容的價值評估。具有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價值包括使用價值,自我完善價值,自娛自樂價值。對學習動機起阻礙作用的有成本價值,即為學習所付出的代價。
3.興趣論認為學習動機來源于兩種形式的興趣:固有興趣,指個人所有的對某一事物和活動的固定興趣;情景興趣,指由某事物和活動所激發(fā)的臨時興趣。
二、中等專業(yè)學生學習現(xiàn)狀分析
1.學習目的與學習動力方面。學生對學習擁有的重視還僅限于一種低級的得失需要,而遠不能達到高級成長需要。這也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法則已對社會和青年起到了導向作用,同時經濟、科技和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層次也正在提高。
2.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習慣方面。絕大多數(shù)同學上課能夠正常出勤,能完成課堂的教學學習任務;也有少部分同學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對學習不那么積極,缺少主動性,完全在被動中完成學習內容。
三、學生學習動機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多的是由其需要和利益驅動,深刻地、具體地分析學生的需要和利益,是時代的需要。
1.學生學習需要動機分析。通過調查研究,學生的需要主要表現(xiàn)為:獲取知識和增強各種技能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的需要,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這些需要既有聯(lián)系又有對立,是否得到滿足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
2.學生學習利益動機分析。學生的利益,尤其是他們的切身利益,在現(xiàn)實中很少人提到,但是,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切身利益與他們的學習動機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說“切身利益”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jù)長期做學生工作及對學生的了解,筆者認為學生的切身利益主要有就業(yè)、升學、評優(yōu)。這三方面的利益是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必備且爭取的利益,有時為了達到目的競爭還非常激烈和殘酷,對學習也就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學生為了其切身利益,對其所學課程也都有了一定的重視。
四、學生學習動機激勵對策
1.加強學習目標性教育,堅持思想教育的指導思想。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建設者,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和過硬的本領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2.關注個體,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求知欲。充分注意到學生存在興趣愛好存在著個體差異,根據(jù)這種差異性實行分組教學,分層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
3.實踐主體的豐富化。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根據(jù)學生的需要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其創(chuàng)設一個獨立練習的時間。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讓學生自我表現(xiàn)、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多層面、多功能、多角度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chuàng)造的能力。
4.感情激勵,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教師應著重于所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的、情景興趣濃厚的練習。在練習中穿插較多的思維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即時學習積極性以利于提高課堂中的知識密度。為了提高技能和知識水平,應加強將情景興趣轉化為固有興趣,以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作者單位:長春市第二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