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苓安
在經絡學理論有“順補逆瀉”法則,即“順經絡操作為補,逆經絡操作為瀉”。手法表現為操作瀉法時,力道強度需加重,速度可快;操作補法時,則手法要輕柔且宜慢。而進行補與瀉則須視個人體質而論,一般實證、熱證者可用瀉法,虛、寒證者可用補法。另外,尚有運用十二經脈時辰與臟腑關系理論來進行臟腑補瀉手法。
在經絡學中,“子午流注松筋補瀉手法”是運用十二經脈不同時之臟腑經脈氣血流注關系,來適時進行的補瀉手法,增強臟腑生命能量,進入經絡元血流注時間養(yǎng)生保健領域。補瀉手法多應用在該臟腑有火、有熱邪實證時,可在當時辰氣血流注正旺時,進行瀉法;臟腑功能虛弱者,則于“下一時辰”氣血正弱時,進行補法。手法應用得當,可達事半功倍效果,舉例說明如下:
肝火旺者有易怒、脾氣躁動、難入睡、眼脹痛、眼灼痛、高血壓、口于口臭、胃脹、消化不良等癥狀者可于丑時(1~3點)逆肝經路徑走向瀉法操作,行間、太沖二穴可加強,能有效降低血壓、眼壓、改善失眠及控制生殖系統炎癥。
肝氣虛者如易疲勞、眼干澀、食少胃脹、兩脅脹痛胸悶,中醫(yī)云“補則趁其虛?!笨捎谝鷷r(3~5點)過肝經氣血流注時辰,順肝經脈走向,進行補法操作。
肺有邪熱癥狀如咳嗽,痰多黃黏、胸悶或痛、身熱口渴、喉痛、舌干質紅而苔黃等則可于寅時(3~5點)逆肺經脈走向,進行瀉法操作。
肺氣虛虧咳嗽氣短、痰清稀、倦怠懶言、面包白、舌質淡而苔白等癥候,則以卯時(5~7點)順肺經絡走向,進行補法操作。
熱邪襲大腸癥見多大便臭穢,肛門熱痛或下痢赤白或寒邪外侵產生腹脹腸鳴,大便泄瀉、舌苔白膩或大腸積滯而致大便秘結,腹痛拒按、舌苔多黃燥等,則適合卯時(5~7點)逆大腸經劃撥,以瀉其邪熱。
大腸虛久瀉不止、大便失禁、舌苔淡薄,則可于辰時(7~9點)順大腸經路徑,進行補法亦可在神闕、命門配合溫灸。
胃虛癥見食少、腹部悶、呃逆、唇舌淡紅,則可于巳時(9~11點)順胃經脈走向劃撥,并配合以足三里、中脘穴溫灸。
胃邪熱蘊積身熱、口渴飲冷、喜冷惡熱、舌苔燥,則可于辰時(7~9點)逆胃經脈走向劃撥,以瀉其熱。
運用經絡時辰進行補瀉手法流傳已久,可作為經絡松筋對癥診療手法操作時(力道強弱與手法順經脈或逆經脈)的參考依據。
現今在個人工作室或美容沙龍中所運用手法多為“經絡松筋健康美容法”,松筋手法多半著重于將皮下組織筋膜處“筋結”予以疏開,使筋膜重整,經絡氣行順暢,達到臟腑功能的保養(yǎng)與消除酸痛、曲線雕塑、美容養(yǎng)生的功效。但是,因為著重美容養(yǎng)生保健,所以沒有刻意遵照經絡時辰補瀉法則,只是囑咐松筋手法應在禁忌處加以謹慎留心。其實,松筋時只要能幫客戶將筋結氣阻處疏開,則氣血運行自然順暢,對人體養(yǎng)生保健絕對是有百益而無一害。
人身三寶——精、氣、神
中醫(yī)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區(qū)別,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的遺傳基因形成體質上強弱差異,有的先天骨質壯碩,有的骨質細瘦,既然先天上的遺傳條件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后天之精養(yǎng)護,以彌補先天之精不足。
何謂后天之精養(yǎng)護?即是通過脾胃后天之本吸收消化各種食物,以化生血液能量提供人體基本營養(yǎng)需求,后天之精養(yǎng)護更需經絡保養(yǎng),使全身氣血順暢。而中醫(yī)認為腰為腎之腑,若腰椎功能下降或腰部氣血筋脈不通,將導致腎氣功能不彰,影響腎對人體生理功能調節(jié)。中醫(y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養(yǎng)骨,故言“腎主骨生髓,腎氣人腦。”即耳聰目明、神清多智。言腎為人體元氣之本,五臟六腑之氣皆取決于腎氣,故腎虛會引起五臟之病也會引起腰膝酸軟。
如果體內腎精不足,則造成男、女性激素分泌不足,致使筋肉松軟無力,深層筋、韌帶變硬,而椎骨椎間盤也退化變薄、變硬、彈性不足,骨與骨、骨與肌肉間潤滑液不足,致使筋骨僵硬,動作不靈活。
因此,各種經絡保養(yǎng)按摩若只一味靠手技推拿筋骨或施以矯正整復手法,卻忽略腎精對人體內臟和筋骨保養(yǎng)的重要性,將使得保養(yǎng)效果事倍功半。這也證明中醫(yī)對養(yǎng)生保健獨到精辟之處,特別重視精氣保養(yǎng)。
我們可以通過后天之精養(yǎng)護與配合補充腎精食物,如山藥、冬蟲夏草、何首烏與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發(fā)菜)入腎,或運用高科技萃取植物性激素精華擦在皮膚表面吸收原理,達到人腎精補充激素,使后天之精源源不斷供應養(yǎng)護,以彌補先天之精不足,更可以預防人體腎精天癸數自然衰老過程,使精滿、氣足、神色健旺,亦即“精的化生有賴于氣”、“氣產生于精”,精氣充足,方能使人神色健旺;反之,神色不健旺的人多是由于精氣不足的原因,故正確經絡養(yǎng)生保養(yǎng)之道,應是結合精、氣、神的保養(yǎng),達到經絡保養(yǎng)最高宗旨——無疾而終!
獨特的經絡保健術——牛角松筋
人體肌肉組織是由許多平行排列的肌纖維組成,各肌肉外包被筋膜。筋膜分淺層筋膜與深層筋膜,筋膜下骨骼肌受到肌外膜、肌束膜、肌內膜保護及強化連結,將肌肉分成幾個束狀纖維狀。然因諸多因素如:姿勢不良、運動不足、肌肉缺乏鍛煉、乳酸堆積、工作勞損或撞擊淤傷、風寒濕侵入等,使局部氣血循環(huán)不好,筋肉成硬塊組織或呈現條索狀態(tài),即所謂“筋結現象”。
當肌肉已經同體化時要將阻礙氣血運行,如操作手法只著重穴點指壓、腳底指壓等反射療法,或各種油壓舒緩放松按摩,或未將硬塊組織筋肉疏松開以恢復其彈性、張力與正常伸展收縮功能,直接予以強硬手技整骨等,皆有其缺點當肌肉固體化時難以自行復原,若手法能直接“運用在筋結處疏通,豈不更能提升保養(yǎng)效果”。
中醫(yī)經絡學理論,經絡是運行氣血與溝通五臟六腑的通道,十二經脈則是每一經脈均聯系臟腑與提供能量使臟腑功能運作正常,亦即臟腑功能要維持正常的必須。十二經絡維持順暢通順,然而此經絡隱性感應傳導線正是與十二經筋(肌腱、韌帶、筋膜)共同相互聯系部分。所以,我們仔細思考如能正確運用松筋手法將阻礙氣血運行“筋結”予以松開疏通,同時配合具有活性成分保養(yǎng)霜輔助,使退化萎縮神經與細胞功能得到修補與喚醒,肌肉迅速恢復柔軟彈性,氣血運行順暢肌肉功能正常,肌肉與骨骼維持正常發(fā)展,自然達到筋柔骨正保養(yǎng)訴求,且不會造成二度傷害,可謂為最有效且無不良反應的健康保養(yǎng)方法,
中醫(yī)經絡學十四經脈各有循行路徑,每一經脈是諸多穴位的連結,每一穴位皆扮演著對某些疾病保健治療的重要性,故中國針灸學概要舉出的穴位有361穴,中國經外奇穴圖譜舉出的穴位有1595個,這些尚不包括許多可變性不確定轉移的阿是穴(痛點),然經絡松筋手技特色可針對淺層筋膜、深層筋膜、諸要穴、更可通過牛角工具敏銳的觸感,輕而易舉地發(fā)掘各阿是穴(氣阻點)、筋肉黏連等,結合具活化修護功效乳霜直接切入將筋結、氣阻疏通,使經脈氣血運行順暢,同時幫助軟組織恢復正常功能,使臟腑功能維持健康,故此全方位面面俱到的經絡松筋術法方是最正確的經絡保健手法,也是最能適合現代人面臨各種無名酸痛、身體不適癥時,而無須借助藥物就能改善癥狀的第三類醫(yī)療輔助手法。
經絡聯系體表與內臟,其分布路徑沿線產生氣阻時,會使筋膜僵硬成同體化、纖維化。
氣阻筋肉僵硬使經絡傳導受阻,導致內臟功能失常,同時也會造成內臟相關經絡路徑上筋肉呈現異常狀態(tài),如:局部肌肉腫硬、蜂窩組織積水等,使血液、淋巴流通不暢,神經傳導受阻,引發(fā)各種酸麻、脹痛癥狀。
若僅以手法刺激穴位,或是在表層肌肉按摩,您覺得筋結固體化能自行消除,肌肉組織能恢復正常功能嗎?
松筋手法特色乃循筋脈路徑采點、線、面整體操作手法,直接作用于深層筋膜處松開筋結,使整條經絡氣運行順暢,即中醫(yī)所說的“內科方面的疾病可透過經絡傳導正常達到臟腑病,內病外治”的功效,亦即最正確的經絡保健術,應是沿經絡路徑找尋氣阻點,打散筋結,使氣血運行順暢,筋膜組織恢復正常功能,方能達到美容養(yǎng)生、防病治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