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珍
【摘 要】澳大利亞教育之旅使我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收獲巨大,感慨良多。他們先進的教學理念、完善的教育體制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留給我們深刻的印象。我們應該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吸取別人的教學精華,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發(fā)揮我們的教學優(yōu)勢,將“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進行到底。
【關鍵詞】以人為本 個體潛能 素質教育
在江門市教育局和我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親切關懷下,筆者很榮幸參加了“江門市赴澳大利亞中小學英語骨干教師培訓團”,在澳大利亞陽光海岸技術進修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關于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及改進英語語言教學法的培訓,期間還先后到布里斯本當地好幾間公立和私立的中小學校聽課和參觀學習。這次培訓及參加的學習活動確實使我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鍛煉了能力,收獲巨大,感慨良多。
一、以“發(fā)展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個性”為目標的澳洲基礎教育
澳大利亞的教育具有完善的制度,它的水平處于世界頂級的位置。澳大利亞的教育目標是致力發(fā)展學生的專長和潛能,并鼓勵他們在學習中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精神。我們此次走訪的學校,有學前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大多數的學校規(guī)模很大,設施先進,環(huán)境優(yōu)美,教學質量一流,各間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將“培養(yǎng)人”作為教育的目標,注重“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把個體潛能的發(fā)揮、個性的培養(yǎng)、人格的塑造作為衡量教育質量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因此一間學校的教育成不成功,學校受不受歡迎,往往由這間學校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水平的高低,生活實踐能力的強弱和學術研究氣氛的濃厚來決定的。學校的教育目標并不是要培養(yǎng)多少個狀元或多少人升上更高一級的學校,因此,學校與學校之間并不追求升學率和考試的排名,老師和學生的壓力遠遠輕于中國的老師和學生,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偟膩碚f,澳大利亞的中小學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懂得生活的人,而不是培養(yǎng)懂得考試的人。這點,筆者認為,應該跟澳大利亞的人口少、教育普及率高是分不開的。
二、簡單、自由、全面實用的教學內容
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實行從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制義務教育,但各間學校沒有統(tǒng)一的、固定的教材,他們都有自己的權利選擇不同的教材,設置不同的科目或專業(yè)。教師可根據國家課程標準選擇教材,編寫講義并發(fā)給學生,有時幾個學生課堂上合用一本教材,下課后就放回教室的書架上。所有小學教育的共同科目包括:英語、數學、社會、藝術(音樂、圖畫、手工藝及戲?。?、體育及個人發(fā)展。在小學,很多時候我們看見學生上課是沒有課本的,老師講授的內容通過板書或圖書呈現,有時是幾張復印紙,但老師有總體的嚴謹的教學安排和相應的配套活動和練習。他們的教學內容很簡單,如小學上課常常是老師拿著一本圖書,講解圖書內容,然后學生自己閱讀或者向老師提問題,或者分組活動,幾個同學圍成一個小圈討論,老師逐個小組去督導,幾乎每個同學都有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機會或動手的機會,這應該得益于他們各班人數少的原因。在澳大利亞,學校每個班的人數一般不超過30人,因此老師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保證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除了基礎文化科(語言課,數學)外,各間學校還開設各種興趣班,教授非常生動、實用的課程,從戲劇表演,樂器演奏,到制作制做蛋糕,甚至擠牛奶。中學則開設職業(yè)技術課,如手工、木工、水管工、車工、烹飪、縫紉等。學生從小就能在課堂中學習一些生活必需的技能,因此,他們的生活自立和自理能力較強。
三、靈活多樣,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
靈活、生動、有趣是澳大利亞課堂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澳大利亞的課堂教學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參與訓練,并且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參與實質性的教學活動,因此,他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強,也很有自己的主觀。老師上課并不是從頭到尾、滔滔不絕地教授知識點,老師大約只占三分之一的時間,然后就是學生的活動,包括游戲、討論、做練習、上網找資料等,最后,老師根據游戲、討論和練習的結果總結教學活動,調整教學方案。游戲是他們課堂教學的一大特色,從小學到中學,甚至是我們老師的培訓課,都有游戲。但不是純粹的玩,學生在老師的設計下能從玩中應用學過的知識或者在玩中掌握知識。例如,有一次老師要訓練我們表達人的外貌的能力,她讓我們分成4個小組進行競賽,每個小組抽出一張人物的圖片,其中一個人被蒙住眼睛,其余三人看圖告訴這個蒙眼的同學圖片人物的特征,讓他在黑板上畫出來,比賽哪組畫得最快最像。這個游戲不但訓練了我們的表達能力,還發(fā)揮了大家的團體合作精神。另外,老師和學生之間一問一答的討論性教學和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習,也是他們的教學常有的模式。每3~5個學生圍成一桌,相互幫助,相互討論,既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獨立性,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很少批評、指責學生,也不給學生提供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在平等、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成長,在開放式的環(huán)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與想象。澳大利亞學校似乎不太把學生視為書本知識的接受者,課堂上很少見學生忙于抄筆記的情景,他們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注重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筆者認為,這應該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而且學生從中鍛煉的各種能力比知識更受用,主動理解獲取的知識比被動接受的知識記憶更長久。
四、輕松、愉快、民主的教學氣氛
澳大利亞的學校由于沒有升學壓力,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明顯融洽得多,氣氛也輕松得多。老師不用急于將課本的知識一點不漏的教給學生,學生也不用靜靜地坐在位置上乖乖地接受教育。如小學,走進教室,尤其是低年級的課室,沒有規(guī)規(guī)矩矩的排列成四行的桌子和椅子,通常是很大的一個教室,有幾張圓桌和椅子,學生圍在一起,有時甚至坐在地板上聽老師講課,老師鼓勵并啟發(fā)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通過師生的交流來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學生的錯誤,老師并不是馬上直接指出,而是采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引導其改正,甚至通過學生的錯誤反向引導學生去思考,得出正確的結果。老師對學生非常的友善和有耐心,有時上課真的好像哥哥或姐姐在幫助弟弟妹妹解決回答問題一樣,甚至像在講笑,就上完一節(jié)課。例如,有一節(jié)人類社會課上關于難民“refugee”的知識,也許在中國的教法就是,教師首先提出定義,并板書“什么是難民”,接著就解說“難民的社會的地位,或難民的待遇”等,但是在澳洲,我們見到的課堂是:教師就站在課室的中間回答問題,學生非常踴躍地舉手提出問題,問題五花八門,但都圍繞“難民”展開,如難民來到澳洲的待遇,怎樣才是難民,怎樣才能擺脫“難民”身份等。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整節(jié)課就這樣一問一答,但比起就坐在位置上被動的接受信息,顯然更有效果,同時也反映出教師必須有淵博的知識,才能應對自如。由于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不很多,有時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就可以自行做自己喜歡的事,如看課外讀物,使用電腦制作名片,設計自己的網頁等,老師從旁指導。因此即使是小學生,動手和閱讀的能力都很強,小學六年級就讀懂一些很厚的小說,制作具有自己個性的名片,確實令我們驚訝。小學一天一般只有三節(jié)課,早上第一節(jié)課最長,從9點開始到大約十一點,然后休息三十分鐘,讓學生吃自己從家里帶來的午餐,再上第二節(jié),到一點多休息二十分鐘又繼續(xù)上第三節(jié),一直到下午三點就放學。上課的時間很長,但中途學生是允許到外面吃點東西再回來或者上廁所,而且整堂課不是只學一種科目,老師會穿插講別的知識。放學后學生的家庭作業(yè)就是去圖書館借幾本書回家閱讀,沒有書面的作業(yè)和學習壓力,可以自由的玩耍,盡情享受歡樂的童年。
五、“發(fā)展性、形成性”的教學評價方式
澳大利亞的教育評價重在“發(fā)展性”和“多元化”,他們對一個學生的評價不是單純以某次考試的分數來論英雄,而是既有書面考試成績,又有老師平時的評價以及各種形式的論文、制作、演講、表演等的成績。例如,在小學,我們見到每個課室的黑板上都有一個表,記錄學生每個星期里每項學習的情況,如閱讀達到什么水平,小發(fā)明完成了沒有,算術練習做了多少,學生只要一看就知道自己這周還有干什么,老師也將每次的成績記錄下來,有時還有評價,能夠及時引導學生做好每一件事情。這種教學評價方法不但沒有使學生給自己太大的考試壓力,相反要求了學生平時就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學習。澳大利亞有全州的統(tǒng)一考試,但結果不起決定性的作用,有的學校有自己的考試招生制度,學生可以自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再考試,而且各間學校都很重視學生的成長檔案,里面有記錄學生的每階段的老師評價、平時課堂表現、測試成績和社會實踐的經驗,這是一種多元性的評價,因此,即使大考,學生不用題海戰(zhàn)術,加班加點復習,也不用擔心一次考試失敗而沒法繼續(xù)深造。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評價方法,改革考試制度,不要一次考試決定一切,那么我們的教學就不再是為考試而教學,為高分而教學,而是真正為學生的成長來教學,將我們的教學從考試的
禁錮中釋放出來。
六、自信、活躍、快樂的澳大利亞學生
澳大利亞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對學生個性與能力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不壓抑學生的個性,因此學生敢于表現自己,樂于表現自己,這不但表現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還表現在課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此行幾乎每到一間學校,我們見到的都是朝氣蓬勃的學生,尤其在WOOMBYE小學,學生非常熱情和自信,每到課間就跑來跟我們聊天或玩游戲,或向我們表現他們的才能,或了解關于中國的一些文化習俗,從他們的臉上,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天真、活潑,快樂與好奇。聯想起我們的學生,尤其是畢業(yè)班的學生,因為考試的高壓政策,常常早起晚歸,天天浸在書堆里做題海戰(zhàn)術,沒有娛樂,沒有社會實踐活動,有時還因為學習壓力的過大造成了心理有問題,談何“快樂”?因此,什么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師思考的問題。
此次的澳大利亞之行,讓筆者親身體會了中、澳兩國的基礎教育在目標、方式和方法上的差異,同時學習了澳大利亞先進的教育理論和靈活生動的教學方法,受益匪淺。筆者認為,作為老師,我們任重而道遠,今后我們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吸取別人的教學精華,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發(fā)揮我們的教學優(yōu)勢,讓每一位學生在快樂地接受傳統(tǒng)基礎知識的同時,勇于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造性、有自信心的學生,將“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