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兵
吃核桃還用教?
答曰:正是。然則,吾“教”學生吃核桃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學生作文也!
一、教學緣起
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記錄生活”作文教改實驗,怎樣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怎樣豐富學生的生活,成為了我們課題組全體老師重點思考的問題。我們張開觸覺的大網,不讓任何一件可以成為學生習作素材的事情從我們身邊溜掉。久而久之,我們便真的養(yǎng)成了留心生活的良好習慣。
老婆懷孕了,婚育專家們建議孕婦多吃核桃,說對胎兒發(fā)育有好處。這下可苦了我這個大老爺們,隔三差五地砸核桃,家里的幾塊門都快被我“夾”壞了!就從這時起,我開始琢磨了:核桃這么硬,它是怎么長成的呢?在生長過程中,樹干的營養(yǎng)是怎樣輸送到核桃里面去的呢?嬰兒在出生前和母親之間有一根臍帶連著,核桃在成熟前也應有“一根臍帶”與母體相連吧?如果有,那么核桃長“臍帶”的地方應該沒有它的殼那么硬吧?如果找到這個柔軟的地方,那么開起核桃來不就輕松了嗎?……順著這個思路,我認真研究起核桃來。果然,我發(fā)現了核桃上的一條縫,而這條縫的底部,正有一小段柔軟的地帶,想必就是核桃與母體的連接點了!我異常興奮,將水果刀的刀尖插進核桃尾部的這條縫隙里,然后扭動刀柄,稍一用力,只聽“啪”的一聲,核桃應聲變成兩瓣!哈哈,我成功了!
我立刻想到一定要把這個辦法介紹給學生,并讓他們感受到:生活處處皆學問,連吃核桃也不例外!當然,我不會這么直接地將方法告訴孩子們,我得把它加以“包裝”,再“推銷”給孩子們,那樣才像作文課嘛。
二、課堂回放
經過精心“打扮”,我“登場”了。
“同學們,鑒于大家在作文上的巨大進步,我特地給大家準備了一份禮物。想要嗎?”我鄭重其事地板書“禮物”。
禮物?禮物誰不想要!不要那才是傻子呢!學生高呼:“想要!”第一步,成功!
我慢慢地提出裝有核桃的布袋:“禮物就在這個袋子里,猜中了,禮物就屬于大家;猜不中,我就拿回去了喲!”
拿回去?那哪行!拼了老命也要猜出來呀!“糖果!”“書!”“筆!”“橡皮!”……無所不猜,就是不中!學生那個急喲!我晃一晃袋子,清脆作響!“乒乓球!”“彈珠!”“石頭!”“麻將!”我使勁搖頭。
“老師,能不能摸一摸?”
我大方地說:“當然可以!”見“火候”已到,便將袋子放到學生課桌上。
哎喲,這可樂壞了孩子們……“核桃!”“核桃!”“是核桃!”
“敢肯定?”
“敢!”摸過的孩子無比堅定!
“怎么判斷出來的!”
“它很硬,表面凹凹凸凸很不平,圓圓的,跟乒乓球差不多大小,再加上互相碰撞聲音很清脆!”
“快打開看看,是不是核桃?”
“耶!”……
什么叫觀察?這就叫觀察!興趣濃濃,特點抓得準!何以然?答曰:就因為隔著一層布,“距離產生美”!
第二步,成功!
“我們來聊一聊核桃。關于核桃,你知道哪些知識?”
“它是一種堅果!”“它營養(yǎng)豐富!”“它的果肉樣子有點像人的大腦!”“它可以榨油!”“它吃來脆脆的,有股淡淡的香味?!薄八奶鹞吨袏A著一絲苦味?!薄俺粤怂梢宰兟斆?,有一種智強牌核桃粉,媽媽常買給我吃。”
……不一而足。
呀!不好了,好多人口水要流出來了!趕緊剎車,轉向:“核桃。這是謎面,打一非洲國家?!?/p>
課堂好容易有了片刻寧靜。但不一會兒又被打破:“剛果!它很硬,像鋼,諧音——剛果!”激動中透著自信!第三步,到位!
“了不起!獎你一顆核桃?!鄙灶D,我接著問:“想吃——陳老師為大家買的核桃嗎?”
那還用問!我知道,但我偏要這樣“作戲”,吊孩子們的胃口:“誰有本事把核桃弄開,核桃就屬于誰!但,方法得與眾不同!”
小手如林,爭先恐后!
接下來,教室里笑得人仰馬翻!孩子們?yōu)榱四穷w象征著智慧的核桃,無所不用!你瞧——
有用牙咬的?。ㄙ愡^鐵齒銅牙紀曉嵐?。?/p>
有放在手心里捏的!(當然以失敗告終?。?/p>
有用文具盒砸的?。上攵?,文具盒“英勇獻身”。)
有用兩顆核桃互相敲擊的!
有用自己的“鐵錘”(拳頭)砸的?。▌e說,還真開了,我懷疑那小子出身武術世家?。?/p>
有用腳踩的?。ㄎ摇罢垺彼?,他說什么也不肯?。?/p>
有拿著核桃往地上摔的?。ê颂摇八奶幪由ⅰ保帮w入桌底無處尋”。)
有將核桃置于椅子腳下,一屁股猛坐下來,核桃被壓得粉碎!
有如我開始吃核桃時一樣借用門縫的!
還有使用鋁合金窗戶猛然一撞的?。ㄎ以谝慌灾苯校簮圩o公物!愛護公物!可那小子啥也聽不進去!幸好窗戶無大礙。)
……
“好吃嗎?”
“好吃!”呵呵,不好吃也會說好吃??!誰在課堂上吃過東西呀,而且還是憑自己的智慧“賺”回來的“禮物”!那感受,能和平時一樣嗎?第四步,超級成功!
嘿,我要的就是孩子們的這種感覺!其實,這節(jié)課不再往下上,也已經夠精彩了,夠孩子們寫的了!可那么妙的“絕招”,怎么忍心讓它一直藏在我心底呢?
“同學們,我有一樣開核桃的絕妙武器,你們猜是什么?”
?。拷^妙武器?真的嗎?不可能吧?“鐵錘?”
我掏出報紙層層包著的一把釘錘,猜中的學生樂開了花,向同桌炫耀。可我微笑著搖著頭堅決地說:“不是!”
“鉗子!”
我又摸出一把鐵鉗,等學生得意之時,故伎重演:“也不是!”
……
“看來,你們是猜不出來了!”我故作惋惜地說。孩子們都略帶失望的神色,甚至開始懷疑我剛才的那句話了!——陳老師有絕妙武器嗎?
“看好啦——”我煞有介事地把手伸進剛才裝工具的紙袋里。“萬眾矚目”下,我一邊用嘴巴給自己配上高昂的音樂,一邊慢慢地提起手臂,最后猛地舉起那把立下“汗馬功勞”的水果刀!
“咦——”滿教室的極度失望與不屑!我感覺到了。嘿嘿,不瞞你說,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而且早就料到這幫小家伙們定是這副“尊容”了。俗語說得好,“知子莫若父”,呵呵,變通一下,“知生莫若師”??!
我默不作聲,麻利地拿起一顆核桃,插——扭——啪!又拿起一顆,插——扭——啪!再來一顆……
呆了!我不用看,都知道他們呆了、傻了!這幫臭小子,不亮點“絕活”,他們還真難“服”你!然而,一旦……嘿嘿,準把你當“偶像”!
“老師,再來一遍,剛才沒看清楚!”
“好嘞!”我“放”了一遍“慢鏡頭”。
掌聲!哎喲媽呀,那是相當熱烈?。?/p>
這也是我想要的效果!第五步,成功!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我“得意忘形”之時,一個“晴天霹靂”:“老師,我認為是你先在核桃上做了手腳的!上課前你在每個核桃上鋸了一條小口,不然,核桃哪有那么‘聽話?”
我……我……
我百口莫辯!冤枉?。∥摇摇乙亲隽耸帜_,我天打五雷轟!可是,說這些不頂用??!我得怎樣說服他呢?我在備課時可萬萬沒想過會出現這一茬??!小祖宗,下課了我立馬帶你去超市看一看好不好?
就在我束手無策之際,一個聲音響起:“老師,林堯他瞎說的!我看見過核桃,的確是每個核桃上都有一道口子的!”好!好個“救駕”功臣!學生聽了,也從發(fā)愣中回過神來,紛紛指責林堯懷疑老師做假。
當然,我的表現十分大度,我同時表揚了這兩個孩子:“胡志遠同學平時在生活中十分善于觀察,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林堯同學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質疑,這種學習品質十分可貴,更值得我們學習!”林堯同學的臉色由激動轉為委屈,又從委屈轉為自豪,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榮歸寶座”。
真是有驚無險!但,我真的認為,我們的課堂就應該多一些這樣的有驚無險!說實在的,我真的認為這節(jié)課因為林堯同學的表現而格外精彩。我還認為,這節(jié)課即使沒有胡志遠同學的“救駕”,“有驚且有險”,也非常有價值的!我喜歡這樣的有驚無險,不,還有“有驚且有險”!讓這樣的驚險來得更猛烈些吧!
意外的第六步,我給孩子們打一百二十分!太成功了!
接下來,為了證明我的“陳氏開核桃法”人人皆可學,人人皆可用,現場“授徒”,教會了全班三個最膽小、最柔弱的女生,班里其他同學羨慕得眼球都快掉出來了!直恨爹媽給了自己這塊結實健壯的身板,而導致自己“坐失良機”!
我估計,今晚超市里的核桃要脫銷!
第七步,圓滿完成!
最后,我請學生談了談這節(jié)課上的感受與收獲,果真侃侃而談,絕不無病呻吟。有的說:“這節(jié)課真有趣!”有的說:“任何事物都有規(guī)律,掌握了規(guī)律,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有的說:“即使堅硬的東西也有弱點,找到它的弱點,就等于找到竅門?!庇械恼f:“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馬上提筆,“那情”“那境”“那言”……都涌現于學生心頭,還用我指導怎么寫嗎?
學生作文,不用說,十分成功!
三、課后反思
要說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給了學生前所未有的新鮮體驗,而且十分刺激。有老師這么“大方”地在課堂給學生送禮物的嗎?沒見過!有送禮物卻把禮物“藏”起來還必須讓對方先猜出來的“小氣鬼”嗎?沒見過!有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大吃特吃”的老師嗎?沒見過!有吃東西還必須開動腦筋、各顯神通的嗎?沒見過!有老師親自在課堂上傳授“吃核桃秘籍”的嗎?沒見過!……可以說,今天在這堂課上發(fā)生的一切,無不給學生前所未有的新鮮刺激,當然會給學生留下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印象。這種沖擊和印象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的內部語言,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外化出來,形成我們所說的“作文”。
二是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全部感官,并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從而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來。在整個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充分地張開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捕捉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眼睛得看,腦袋得轉,小嘴得說,小手得摸,耳朵得聽,全身得動……忙得不亦樂乎!緊張中收獲著快樂!意外中收獲著興奮!學生自己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如此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即使沒能親自去開一開核桃,但經歷的情感體驗與獲得的精神愉悅,絲毫不比親歷者少!同時,課堂上沒有任何約束,每個人都是那樣放松,那樣投入,展現出了每個人最自然、最真實的生命狀態(tài)。
三是教學設計上的一點技巧——“陌生化”處理。所謂“陌生化”處理,就是故意拉開學生與他們所熟知的事物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對眼前的事物“陌生”起來,從而在觀察與體驗中獲得與往常不同的獨特感受。試想,如果不將核桃裝起來,不賣幾個關子,而是直接將核桃發(fā)給每個孩子,讓他們對著核桃觀察,然后比賽開核桃,看誰的辦法高明……能達到本課的效果嗎?正因為筆者在掌握了一點孩子們心理的基礎上,略施小計,就讓全班學生欲罷不能!
再說一點,就是那老套的東西了——老師得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留心,處處留心,捕捉生活給自己的“靈光一閃”。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找到作文的大米倉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