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標模式由拉爾夫·泰勒提出,他使課程評價走上了科學化的軌道。本文主要從目標模式的評價觀出發(fā),分析了其存在的可取之處及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并分析了它由于本身的缺陷導致的批判。
關鍵詞: 目標模式 評價 啟示 批判
一、目標模式簡介
目標模式的提出者拉爾夫·泰勒,被譽為“教育評價之父”。在課程研究發(fā)展史上,他第一次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開發(fā)過程并使之成為課程開發(fā)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泰勒所著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奉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圣經’”,目標模式就是出于此書。
目標模式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實踐背景。它是“八年研究”特定條件下的產物。1929年西方世界開始經濟大衰退,許多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進入學校,他們中的大多數并無上大學的計劃,中學課程對他們來說既沒意義又沒興趣,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的自由和機會自我指導。但是除了學校他們無處可去,改革問題迫在眉睫。而學校又不希望改革,以免影響那些準備進一步深造的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因此,進步教育協(xié)會組織了一個“中學與大學關系委員會”,他們在充分辯論、達成一致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實驗性方案。他們挑選了大約30個學校和學校系統(tǒng),讓他們花8年時間制定自己認為適合于學生的教育方案,而無需考慮大學入學要求和本州認可機構的規(guī)定。學校有責任匯報關于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這些信息會有助于大學的新生錄取。委員會將確保試驗方案得到全面評價。1934年,為滿足對評價的需要,泰勒組織了編制課程評價程序和工具,摸索怎樣編制課程和實施新課程和教學大綱的方法。評價小組提出了包括課程和教學計劃編制必須回答的4個基本問題,目標模式應運而生。
這四個基本問題如下:
1.應當幫助學生達到什么教育目標?即幫助學生學習什么?在教育計劃中,應當幫助學生發(fā)展哪些思維、感覺和行動的方式?
2.為了幫助學生達到教育目標,應當提供什么學習經驗?即怎樣幫助學生學習預期的東西?
3.怎樣組織學習經驗以使這些經驗的累計效果最大?即怎樣的學習順序和學習經驗的整體計劃會有助于學生內化他們所學之物,并將其應用于適當的環(huán)境?
4.怎樣評價方案效果?即隨后采取什么步驟以不斷檢查期望的學習活動發(fā)生的情況?
泰勒對自己的評價觀作了概括的說明:“評估的過程,從本質上講,就是判斷課程和教學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目標的過程。但是,既然教育目標從本質上講是對人類進行改變,也就是說,目標旨在讓學生的行為模式產生期望中的改變,那么,評估就是這樣一種過程,即判斷這些行為實際上產生了多大程度的變化?!?/p>
根據泰勒的看法,評價的觀點隱含著兩個重要方面。首先,評價應針對學生的行為而進行,因為教育尋求的正是學生行為的改變。其次,評價應包含在任意一段時間內做的一次以上的評價,因為評價要反映的是行為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必須通過兩次乃至更多的評價活動的相互對比才能反映出來。
二、目標模式評價的可取之處及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
作為課程評價領域第一個完整的理論模型,目標模式曾在國際范圍內廣為流傳,并一度成為評價的代名詞。它所討論的問題奠定了評價的基礎,后來的評價模式都和它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我國的基礎教育也從中受到了不少的啟發(fā)。
1.泰勒指出,行為發(fā)生的變化必須通過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評價,因此,突破了只依據在教學計劃結束時對學生的測驗來評估一門課程,即后來我們所講的診斷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過去我國的評價只側重于總結性評價,即期末測驗,在一些重大測驗中“一分定終身”,把學生劃分三六九等,這種評價方式成了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一種緊張源。泰勒提出的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評價通過學生行為的變化來展示其學習成果,似乎更加人性化。
2.泰勒指出:“既然評估設計獲得有關學生行為變化的證據,那么任何有關教育目標想實現的行為的有效證據,都為評估提供了一種合適的方法?!碧├张u單純的回憶式的紙筆測驗無法客觀地評價旨在幫助學生學習的各種學程設計中的進展情況,而且會使學生誤以為這就是期望他們學習的東西,學生可能因記憶具體信息取得良好的測驗而受到獎勵,但卻因此喪失了更重要的東西,如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和情意能力,更惶論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泰勒指出無法用紙筆工具進行評價的行為可通過觀察、訪談、調查問卷、檔案袋等來收集學生行為的變化,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評價觀。
3.泰勒認為:“通過評估獲得的結果,不是一個單一的分數,或一個單一的描述性術語,而是表明學生目前成績的一個剖析面,或一組綜合的描述性術語?!边@表明評價過程中不僅要報告學生的成績,更要描述教育結果與教育目標的一致程度,從而發(fā)現問題,改進課程教材和教育教學的方案、方法。這種以“描述”為主的評價改變了過去通過成績測驗學生簡單的技能和對信息的回憶,推動了課程評價領域的發(fā)展。
21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了評價觀:“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此次課程改革立足于“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強調評價方法的多元性得益于泰勒目標模式評價倡導的用“教育評價代替測驗”的概念,對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因此,雖然評價模式幾經嬗變,但目標模式評價也未過時。
三、對目標模式評價的批判
目標模式是建立在嚴格的“目標—手段”二分理性基礎之上的,它開始于確定目標,然后用學生行為的語言來陳述目標。泰勒認為,目標要從學生、當代社會和學科專家的建議引申出來,并經過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篩選。評價者的任務不是探究這些課程目標的價值,而是判定目標中規(guī)定的學生行為實際實現的程度。這種做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卻使課程計劃陷入一種預測模式——評價只是將結果與預定目標相比照,而計劃的其他步驟中有價值的東西和目標以外的結果卻被忽略了。目標模式評價只強調對目標實現程度的評價,同時也忽視了對目標本身的評價。因此,它幾乎成了所有后人對之批判的靶子。
目標模式評價追求評價成果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將預定的課程目標以行為目標的方式來陳述,但它卻忽視了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目標以外的生成性東西,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具有積極能動性的人本身,這種對實踐過程的有效控制的做法甚至閹割了課程實踐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主體性。因此,目標模式評價在強調人的主體性、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今天遭致了嚴厲的批評。
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教師們遵照綱要中提出的各種主旨精神,嘗試著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力圖使我國的基礎教育更加人性化、主體化。泰勒的目標模式評價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甚至在評價領域界獨占鰲頭。雖說它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但我們應辯證地看待它。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的教育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關鍵取決于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將評價引向合理的軌道,引向促進我們的教育宗旨得以實現的境域。
參考文獻:
[1]Ralph W.Tyler著.羅康,張閱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李雁冰.課程評價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瞿葆奎.教育評價[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