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式英語的形成與中西文化差異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其在語義、語法、語用等方面呈現(xiàn)出的特征均有文化學(xué)上的原因。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審美觀、不同的文化認知取向?qū)ζ湔Z義平面有明顯影響;而中國式英語的形態(tài)和語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心態(tài)的巨大作用;中國封建社會長幼尊卑的等級制度和長期以來形成的等級文化傳統(tǒng)讓中國文化成為一種“情境中心”文化,個人的情緒、愿望、目的和隱私等必須讓位于群體的考慮,這反映在中國式英語的語用層面上,便是謙遜原則的普遍存在——既存在于口語中,也存在于書面語中。
關(guān)鍵詞: 中國式英語 文化學(xué) 成因 文化差異
引言
中國式英語是在中國人學(xué)習(xí)英語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中介語形式。人們在學(xué)習(xí)外語時,除了直接的語言遷移之外,還會有意無意地進行文化的遷移。例如,一名中國學(xué)生初學(xué)英語時,常常稱呼他的美國老師(假定其名為John Smith)為“Teacher Smith”,以為這是在尊敬老師。美國老師表示稱呼他John即可。但中國學(xué)生受漢語文化的影響,并不敢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字,以至于此后一段時間該學(xué)生不敢主動與他的老師打招呼,因為他不知道怎么稱呼老師才得體。這個例子中的學(xué)生將漢語文化遷移到英語中,結(jié)果造就了一個中國式的英語稱謂詞“Teacher Smith”,但這不符合英美文化,導(dǎo)致最后出現(xiàn)交際障礙。由此可見,文化差異與中國式英語的表達方式密切相關(guān)。從文化語言學(xué)角度看,文化差異是中國式英語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將從中國式英語的語義、語法、語用等層面詳細探究其形成的文化學(xué)原因。
1.語義平面
用中國式英語形容一個人很受歡迎,常會這樣講:She is a pop singer.She is now bright red and purple。本來這句話要表達的是“這位女歌手現(xiàn)在大紅大紫,很受歡迎”。可是英美人看了這句話以后會覺得不知所云,甚至?xí)`以為這位歌手是極端左派分子(在西方人心目中,“極左派”常被與暴力、流血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誤解是由“紅色”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含義所導(dǎo)致的?!凹t”在中國文化中是喜慶、成功和興旺發(fā)達的象征。所以漢語中“紅火”表旺盛之意,“紅運”是好運,特別受歡迎被稱作“大紅大紫”。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紅色(red)是一個貶義相當強的詞,象征著殘暴、流血。在中國,對紅色的喜愛,可能起源于對太陽神和大地之神的崇拜,因為烈日如火,其色赤紅。紅色是太陽的代表色。古人還認為“日至而萬物至”(《淮南子·天文訓(xùn)》),感到陽光下萬物繁茂,生機勃勃,令人振奮,因而對代表太陽的紅色產(chǎn)生了特別親切的感情。[1]因此在中國文化里紅色的文化意義是積極的、美好的,往往象征幸運和快樂。而西方從文明一開始,就比較注重科學(xué)理性的教育和科學(xué)方法的發(fā)現(xiàn),對客觀世界和客觀認識采取現(xiàn)實的科學(xué)態(tài)度,所以英美文化中顏色的象征意義往往比較直接——英美人較多地將紅色與血液的顏色聯(lián)系在一起,由鮮血再聯(lián)想到暴力。美國學(xué)者阿思海姆在他的《色彩論》中就指出:“色彩能有力地表達情感……紅色被認為是令人激動的,因為它能使我們想到火、血和暴力革命的含義?!保郏玻菘傊?,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使人們在文化認知取向和審美習(xí)慣上出現(xiàn)較大差異,“紅(red)”這一顏色詞在中西文化中迥然不同的含義,正是由這種差異引起的。再如“狗”在漢語中有“卑劣兇殘”的文化含義;但在英美文化中卻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所以英語中dog一詞具有“忠實、可靠、勇敢、聰明”等文化含義。與“紅”一樣,這些詞語文化含義上的差異,實際上都與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審美觀、不同的文化認知取向密切相關(guān)。
2.語法平面
中國式英語的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中國文化。其形態(tài)和語序都明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漢語語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漢語詞類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3]例如:①牛頓研究物理學(xué)。②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③你明年研究什么課題?這三個句子中的“研究”都是動詞,分別表示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但在漢語沒有任何的形式變化。同樣一個動詞在英語中則必須有過去時、現(xiàn)在時、將來時的形式之分。中國人學(xué)習(xí)英語,往往受漢語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這一特點的影響,在使用時不注意英語詞的形態(tài)變化,于是造就了下列中國式英語的句子:①﹡Newton study physics.②﹡Yuan Longping study hybrid rice.③﹡Which issue you study next year?
中國式英語的這一語法特點,就是由兩種語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傳統(tǒng)所導(dǎo)致的。具體地說,中國式英語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心態(tài)。傳統(tǒng)中國哲學(xué)重領(lǐng)悟而不重形式,中國繪畫“遺形似而尚骨豐”,中國文學(xué)追求意境,往往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4]……這些都反映出漢民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文化心態(tài)。這種文化心態(tài)不斷作用于漢語,使?jié)h語具有了重意義而不重形式的特點。即只要能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語言的形式便不那么重要了。中國人的這一文化心態(tài)是中國式英語的中國式語法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相對,英美人崇尚理性,凡事追求還原自然的真實,注重形式上的清晰。西方傳統(tǒng)哲學(xué)認為,“形式是事物的真正的存在”[5],極為重視形式的作用。西方繪畫也強調(diào)描述,注重線條美。這種注重形式清晰的文化傳統(tǒng)使西方語言也非常關(guān)注形式變化。就英語而言,名詞有數(shù)的變化,動詞有時態(tài)、語態(tài)的變化,形容詞有級的變化,等等。
再來看看中國式英語的語序。有個剛開始學(xué)英語的中國男學(xué)生對他的美國同學(xué)Marry一字一頓地說了這樣一句話:﹡“Jack,guess what,yeaterday moring,at 10 o’clock,in the library,at the 3rd floor,I saw Miss Gao Ting.Remember her?”這位男學(xué)生的英語是中國式的。他受漢語的影響,按照大時間、小時間、大地點、小地點的順序?qū)⑦@些信息意義擺出,告訴Marry他看到了誰。而英美人則會直接說出看到了誰,然后再補充細節(jié):“I saw Miss Gao Ting at the 3rd floor of the library at 10 o’clock.”
中國式英語受漢語的影響,往往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形成所謂“雄獅型序列”。這與漢族人的審美心理有關(guān):喜歡壓軸戲排尾,把最好的留在左后。而英語句子則把最重要的事物放在句首,然后把各種標志,一條條補述,形成頭短尾長的線性鏈,即所謂“孔雀序列”。[6]這與英美人喜歡直入主題的文化審美觀念是密切相關(guān)的。
3.語用平面
場景一:一個使用中國式英語的人甲,遇到了他前幾天剛認識的美國朋友乙。甲熱情地向乙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乙心想:我去哪里一定要告訴你嗎?于是默不作答。甲覺得很尷尬,便連忙改問:“Have you had breakfast?”乙聽后眉頭緊促,心想: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多管閑事),但出于禮貌,勉強答了一聲“Yes”,然后走開了。
場景二:一位英國畫家慕名到一位中國畫家的家中拜訪,見到了中國畫家和他年輕漂亮的妻子。英國畫家很有禮貌地說:“You wife is very beautiful.”中國畫家聽后一邊連連擺手,一邊答道:“No,no,just so so.(很一般了)”在見到中國畫家的畫作之后,英國畫家連連稱奇,贊嘆中國畫家技藝之高超。不料中國畫家又連連擺手,并說:“Not worth mentioning.(不值一提)”英國作家頓時感覺自己的藝術(shù)見解與中國作家相去甚遠,便借故離開了。
場景一中的甲說的兩句英語都是典型的中國式寒暄語。“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和“Have you had breakfast?(你吃了嗎)”兩句話,在中國文化里,除了打招呼的功能外,往往還體現(xiàn)出說話者的親切以及說話者對聽話者的關(guān)切之情。但在英美文化里卻代表著窺探別人隱私的意思。英美人之間打招呼往往使用不涉及任何個人問題的方式,如:Good moning.(早上好)。
場景二里中國畫家也是由于使用了中國式謙語而使對方產(chǎn)生了誤解。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英美人,在會話時都會注意表示謙遜。然而具體的表現(xiàn)方式卻因文化差異而大不相同。中國人自謙往往是通過自貶來實現(xiàn)的,例如:No, no, just so so.(很一般了);Not worth mentioning.(不值一提)等。類似的例子在中國式英語里還有很多,如:my mean wife(賤內(nèi)),my stupid son(犬子),my humble opinion(拙見)等。當然,中國人也常常通過直接提高對方來表示自謙,這在中國式英語里也有反映,your noble name(您的大名),your gracious concern(垂愛),your great work(大作)等詞語便是證明。但實際上無論是通過自我貶低來抬高對方還是直接抬高對方,自謙者都不認為自己與聽話者處在平等的位置上,反映的是一種不平等的交際文化。進一步說,反映的是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長幼尊卑的等級制度對語言的影響。相比之下,英美人聽到贊美自己的話,往往會用thank you來表示對對方意見的同意和尊重,這反映的是一種平等的交際文化。這與英美等國歷史上形成的民主、平等的文化傳統(tǒng)是密切相關(guān)的。
美籍文化人類學(xué)家許烺光教授在他的Americans and Chinese一書中,將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概括為個人中心( individual-centered)和情境中心( situation-centered)。所謂個人中心,是一種優(yōu)先強調(diào)個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個人的情緒、愿望、目的和隱私都得到特別的尊重,并得到突出的表現(xiàn)。所謂情境中心,就是強調(diào)個人在群體成員中的適當?shù)匚缓瓦m當?shù)纳罘绞?,因而個人的情緒、愿望、目的和隱私等相對于群體來講無足輕重,它們必須讓位于群體的考慮。[7]正是由于這種文化差異,英美人對中國式的問候“Where are you going?”和“Have you had breakfast?”感到反感,因為這是他們的privacy(隱私);對中國自我貶低式的謙虛“No, no,just so so.”和“Not worth mentioning.”感到無法理解,他們覺得對別人給自己的贊揚就應(yīng)該欣然接受,因為這是自己應(yīng)得的。
結(jié)語
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是文化產(chǎn)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民族由于生產(chǎn)方式、文化素養(yǎng)、生活習(xí)慣、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這些因素也必然反映到語言里,于是就給語言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文化色彩。[8]所以,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必然涉及文化的接觸。實際上,不同語言接觸的過程正是一個文化接觸的過程。要在語言接觸的過程中準確地掌握一門外語,必須努力克服文化差異。但要克服這種文化差異,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文化積淀。在這種積淀尚未完成之前,不免會有對文化差異關(guān)照不足的情況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這一中介語的產(chǎn)生,就是由中國人在學(xué)習(xí)英語的過程中對中國與英美之間的文化差異關(guān)照不足所導(dǎo)致的。伴隨著文化積淀的漸趨形成,學(xué)習(xí)者的文化意識會逐漸增強,這種中國式英語就會逐漸減少,最終走向消亡。這也是任何一種中介語理想的發(fā)展軌跡。
參考文獻:
[1]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3.
[2]葉邵寧,吳敏.試論中西文化中顏色詞語的象征意義[J].湖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1995,(6).
[3]陸儉明.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4]彭增安.跨文化的語言傳通[C].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7.
[5][美]梯利.葛力譯.西方哲學(xué)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5.
[6]錢冠連.美學(xué)語言學(xué)——語言美和言語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顧嘉祖等.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8]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