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諸多方面分析了諺語中深厚的文化沉淀,如源于自然客體、源于歷史事件和寓言典故、源于社會習俗和生活現(xiàn)象引發(fā)的思想內容等,并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出行之有效的一些微觀諺語翻譯的處理方法。
關鍵詞: 諺語 文化沉淀 認知與翻譯
諺語總是簡練的,卻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情感,被認為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諺語的運用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用簡單通俗但卻精辟凝練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寓意,使作品的思想和表現(xiàn)形式融會貫通,既能立意鮮明,又能美感兼具。然而,在跨文化的語境中,諺語的翻譯卻是一件棘手而又必要的工作。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一些“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討論,使目標讀者通過譯文也能充分感受到原著中諺語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
一、諺語的文化沉淀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人類交際活動,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語言符號和結構的改變問題,更與文化息息相關。因此譯者不僅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化,同時還要了解源語的文化,進行融合,進而達到思想文化的交流目的。
在《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講:“這長安城中遍地皆是錢,只可惜沒去拿罷了?!边@里的“長安城”承載漢文化中歷史性文化意義,“長安城”符號內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是稍知中國歷史便可知曉的,具有漢文化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特征;而在英國農村地區(qū)也有一句古話:London streets are paved with gold.意思是說倫敦到處是金子,到倫敦去的人都可以發(fā)財。同理,該語符中亦承載了眾所周知的英國政治、經濟的文化意義。為達到最大近似的交際目的,英國翻譯家霍克斯(D.Hawkes)在翻譯上述諺語時正是用了這個句型:Over there in the city,the streets are paved with money just waiting for someone to go and pick it up.(D.Hawkes,1986)《紅樓夢》第十三回中引用的諺語“登高必跌重”與英諺“The higher up,the greater the fall.”形意也基本相同。這種翻譯既保存了原作的語言風格,又能非常準確地解碼作者的用意,使讀者真正了解原符中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以下從諺語的來源視角深入剖析諺語的文化內涵。
(一)源于自然客體引發(fā)的思想內容。
從諺語的形成來看,很大一部分是人們對周圍事物、周圍環(huán)境的感悟啟迪中總結概括出來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狗被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和伴侶,是忠誠的象征。法國大革命時的著名人物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1754—1793)曾說過:The more I see of men,the more I admire dogs.(我看到的人愈多,我愈欣賞狗),雖帶有戲謔口吻,但卻表露出對狗的贊美和喜愛。這種感情從與狗相關的諺語也可以看出來。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Old dogs never bark in vain.(老犬不空吠)。同一思想理念漢語則說“老馬識途”。Every dog has his day.而漢語則說“凡人皆有得意時”。在英語里以狗指人很普通,聽者也不會把它當作侮辱性的言語而產生不快。在漢語文化里情況則相差很多。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墻”、“狗膽包天”、“掛羊頭賣狗肉”、“狗咬呂洞賓”等。這里可明顯看出英漢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習慣對諺語喻體選擇和認知的影響。
(二)源于歷史事件、寓言典故引發(fā)的思想內容。
在諺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既吸收了源于歷史事件的經驗教訓,也融合了各種寓言典故的精華,并用這些前人的經驗教訓和哲理引導后人、教化后人。
1.源于歷史故事
一部分諺語形成于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并逐漸被推而廣之,被后人用來指代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質、意義的情況,且逐漸融入該語言的文化中去。例如:Someone’s name is Mud.(遭人厭惡討厭;聲名狼藉),源于美國總統(tǒng)林肯被刺事件。刺殺林肯的約翰·威爾克斯·布什(John Wilkes Booth)在刺殺總統(tǒng)后的逃亡之中摔斷了一條腿,馬里蘭州一個名叫繆爾·亞歷山大·默德(Samuel Alexander Mudd)的醫(yī)生為他提供了治療。美國人民為此感到無比悲憤,默德這個姓氏也被當作丑惡的代名詞進入美國口語。meet one’s Waterloo (兵敗滑鐵盧),源于拿破侖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被英普聯(lián)軍打得慘敗的歷史事件?,F(xiàn)在這個諺語普遍用于形容某人遭遇慘敗的情形,不再局限于戰(zhàn)爭,而是承載更多的社會一般意義。
2.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說明社會的普遍意義和哲理,是文學作品中最為短小精練的一種形式。如:The grapes are sour.(酸葡萄;可望而不可及之物),源自《伊索寓言》,說的是有只狐貍想吃葡萄架上的葡萄,卻因無法爬高而夠不著,最后它只好垂涎欲滴地望著架上的葡萄說:“The grapes are sour,and not at all fit for my eating.”現(xiàn)用來比喻某人極想獲得某樣東西,但無法到手,只好聊以自慰。同樣源于寓言的還有:blow hot and cold,源自《伊索寓言》,原喻“避免與性情模棱兩可的人交往”,現(xiàn)意為“動搖不定,反復無常”;pull the chestnut out of the fire,源自法國寓言作家拉·封丹的著名寓言《猴子和貓》,原意“火中取栗”,比喻替別人冒險;fish in troubled water,源自《伊索寓言·漁夫》,喻“渾水摸魚;乘亂圖利”。在中文中也有許多為眾人所知的、來源于寓言故事的例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掩耳盜鈴;黔驢技窮;杯弓蛇影等。
二、諺語的認知與翻譯
從文化、符號、審美的認知共性和異性三維上認知諺語的思維轉換和重視,本人認為諺語翻譯的微觀處理大致可歸化為三個步驟:1.認知其文化內涵;2.譯意、譯味;3.文化補償。
(一)認知其文化內涵。
諺語翻譯需認知諺語語符所蘊涵的豐富文化內涵、意韻,并涉及兩種文化價值三維的認知比較、喻體的改變和讀者文化審美心理接收的認知等。
1.宗教文化
在漢諺和英諺中都有很大一部分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諺語。例如:和尚打傘,無法無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窮困潦倒);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等。在文學作品中翻譯這些諺語時,就要充分考慮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別。例如,《紅樓夢》第六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咱們謀到了靠菩薩的保佑,有些機會,也未可知?!彪m然在英諺中有含義大體對應的諺語,但由于God是基督教里的用語,而中國人多信奉佛教,如果硬搬過去,必然有點差強文意,不符合原文的文化內涵,與下文的“菩薩”也不對應,損害了原作特有的漢文化中佛教文化色彩。因此,《紅樓夢》的英語譯者把其中的God改成Heaven,譯文變成: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D.Hawkes, 1986)Work out a plan,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譯文雖只改“God”為“Heaven”,但這一詞體現(xiàn)了譯者的匠心獨具。
2.風俗習慣
習俗乃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沉淀演化而得來,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這時候譯者不得不取意輕形,以譯味譯神的思維統(tǒng)攬微觀的操作,以求保留原作的風貌。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與“Love is blind.”。
“Love is blind.”出自莎士比亞的作品《威尼斯商人》,它含有看不清情人缺點之意,在中國人的習慣中,西施代表的是理想的戀人,是美的化身。兩者語符承載和反映了中英文化認知和審美心理細微的差別??紤]到中英文化的差異和讀者群體的文化習慣審美依戀的差異,翻譯時只可輕形譯味:The fairest is in the lover’s eyes.再例如:to be/get on one’s high horse,本義“騎在高頭大馬上”,源自古代封建貴族騎駿馬抖威風的虛榮習慣,亦做to ride/to mount one’s high horse,用來比喻 to act as if one is better than others(自命不凡),to be proud and scornful(目空一切),to appear overbearing(目中無人)。對于這類承載豐富文化內涵的諺語,譯者翻譯時首先必須充分認識其語符背后的文化蘊涵,輕形重義,以符合漢文化的語理語性和認知心理,重現(xiàn)原文的精神和文化內涵。
(二)譯意、譯味。
王佐良先生說過:“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保ㄍ踝袅迹?989)
在中英諺語中,存在著一小部分無論從形式和文化喻義上,從認知和讀者心理感受的視角審視都是相對應的,這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的認知上存在著共知共核,這是跨文化交際的cornerstone(奠基石)。
如: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不能伺二主。
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良藥苦口利于病。
Of two evils choose the least.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相當多的諺語都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譯者應從“形而上”認知文化內涵,從兩種文化、語言中能最大可能得到等同的文化信息。
1.套譯
即在保留原有喻義的前提下,套用譯語比喻來代替源語比喻。例如: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錢能使鬼推磨);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殺雞取卵);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撈針);No smoke without fire.(無風不起浪)。
2.譯意、譯味
由于中英兩種語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很多時候沒有相似的比喻可套用,此時,只有盡可能譯意譯味,雖丟失原作的文化色彩,但若保留其“神、味”,亦是佳譯。例如:The fox preys farther from home.(兔子不吃窩邊草);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不到黃河不死心(Stick to/Never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等等。
3.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所謂文化缺?。╰ranslation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意指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對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郭建中,2000)。諺語蘊涵著大量的語符之外的文化信息,特別是那些源于歷史事件、寓言典故等的諺語。如果僅基于語符層面上的翻譯,外國讀者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得到的是一個有限的文化缺省的信息,或者根本無法解讀認知。此時,在微觀“形而下”的操作中,我們可以采取注釋法來達到對文化缺省的補償。例如:“葉公好龍”,Lord Yeh’s pretentious fondness of dragon,注釋:Lord Y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三、結語
綜上所述,諺語折射出來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認知、思維和審美意識。要將這種極具民族文化個性的諺語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并使之最大可能的物質符號化重現(xiàn),必須充分認識到該語符之外的文化、語言藝術和美學信息,以“形而上”的思維方法論認知其譯語和源語的認知,審美上的共性和“形而下”的異性。從諺語和源語讀者的心理感受的天平上進行“形而下”的語符重現(xiàn),“信”于“形”又不唯“形”,在微觀操作中重意,重味輕形。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2]姜治文,文軍.翻譯批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9.
[3]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武占坤,馬國凡.諺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5]曾自立.英語諺語概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6]包通法.文學翻譯中美學信息的解讀、比較與轉換.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3,(8).
[7]邵志洪.翻譯理論實踐與評析.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8]王衛(wèi)新,舒?zhèn)?英漢翻譯中的模翔表達.中國科技翻譯,2003,(4).
[9]王衛(wèi)新.異化還是移植:關于中國文化翻譯走向的思考.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