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用學雖然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然而對大學英語教學頗具指導意義。大學英語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本文論述了什么是語用能力、為什么要培養(yǎng)語用能力和如何培養(yǎng)語用能力三個問題。 只有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語用學 語用能力 培養(yǎng)
一、引言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習者能夠利用所學的語言進行必要的交流,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除了進行語音、語調、詞匯和句法的教學,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外,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下準確、得體、流利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即語用能力。而我們目前的教學效果卻與教學目的相分離——英語學習者很少有人能夠用英語流利地進行交際。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英語教學界仍然只重視英語教學中靜態(tài)的語言知識傳輸,而嚴重忽略動態(tài)的語言運用。因此,要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就必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什么是語用能力
對語用能力的含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Leech(1983)把語用能力區(qū)分為“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語用語言能力以語法能力為基礎,涉及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不僅包括正確使用語法規(guī)則遣詞造句的能力,而且還包括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使用語言形式以實施某一交際功能的能力。社交語用能力則指遵循語言使用的社會規(guī)則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是更高層次上的語用能力。Hymes(1972)主要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來看待交際能力,他認為交際能力由四個部分構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實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語境中的適宜性、現(xiàn)實中的實施情況。其中,形式上的可能性相當于Chomsky(1977)說的語法能力,其余三部分相當于他說的語用能力。前者體現(xiàn)為語言形式的準確性(accuracy),后者則體現(xiàn)為具體情景中語言運用的合適性(appropriateness)。
Bachman(1990)認為,交際中的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包括語言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前者可細分為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語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后者包括以言行事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耙匝孕惺履芰Α敝浮爸澜浑H行為及如何實施交際行為”,其中交際行為包括“言語行為”(speech acts)及伴隨的語調、語氣、沉默等副語言行為?!耙匝孕惺履芰Α币笳Z言學習者掌握人際交往中致謝、道歉、邀請、拒絕等言語行為的各種策略(strategies)及執(zhí)行策略的語言形式(linguistic forms)。“社會語言能力”指能夠依據各種語境因素恰當?shù)剡\用與理解適合于不同社會場合和環(huán)境的言語,既包括對方言、語域、修辭手段等社會語言因素的敏感性,又包括對語言的社會文化內涵的覺察力。
三、為什么要培養(yǎng)語用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作為交際能力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忽視培養(yǎng)語用能力,培養(yǎng)交際能力就成為一句空話。語用能力欠缺可以解釋為什么學生具備了語言知識卻不能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如果語用知識掌握得不好,就會犯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
語用失誤不是指一般遣詞造句中出現(xiàn)的語言運用錯誤(performance errors),而是說話不合時宜的失誤,或者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Thomas(1983)將語用失誤分為兩類:語用語言方面的失誤和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何自然(1997)認為英語語用語言方面的失誤有下列幾種情況:所說的英語不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語言習慣,誤用了英語的其他表達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語的正確表達方式,按母語的語言習慣套入英語中去;錯誤地將母語和英語的詞義等同起來;只了解字面意義,弄不清說話人的真正用意;濫用完整句,忽視完整句在特定場合下可能帶來的特殊含義;混淆同義結構的不同使用場合等。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主要發(fā)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指的是因不了解或忽視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xiàn)的語言表達失誤,它與談話雙方的身份、會話的語域、話語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關。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學生出現(xiàn)這兩種語用失誤的原因分別是:一是英漢語言文化本身之間存在差異;二是我們英語教學的重點長期停留在對語言知識、結構的傳授和學習上,忽略語言的功能、語境等社會文化因素引起的語言使用差異。
大學英語教學中,語用表達的得體性比語法規(guī)則的準確與嚴格要求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正如Hymes(1972)所說,不懂得語言的運用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將變得毫無意義。對中國人來說,英語交際是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比語法錯誤更糟糕。操英語的本族人對語法錯誤往往持寬容態(tài)度,但對語用失誤卻很反感。如果學生在英語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語法錯誤,可能會令英語本族語者不快,但由于這類錯誤屬于表層結構的錯誤,容易為對方識別,而且由于學生是“外國人”,故一般能得到對方的諒解。而如果學生講的英語很流利,語法錯誤很少,而語用上的不得體卻時不時地出現(xiàn),這樣就會讓英語本族語者覺得你冒失、無禮、故意粗魯或不懷善意,從而影響整個交際。Thomas(1983)指出,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沒能根據標準的語法編碼模式去遣詞造句,他頂多被認為是“說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沒有按照語用原則來處理話語,他就會被認為是“表現(xiàn)不好”(behaving badly),被認為是“不真誠的、存心欺騙的或居心不良的人”。所以,語用表達準確固然重要,但表達得體才是關鍵。我們的學生出現(xiàn)語用失誤,與我們當前的英語教學忽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有很大關系。語用原則必須納入教學內容,否則,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就無從談起。
語用學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及研究表明: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并不隨著語法能力的發(fā)展而自然發(fā)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培養(yǎng)。雖然有些語用知識具有普遍性,外語學習者通過語言學習及母語語用正遷移(positive L1 pragmatic transfer)會自然而然地擁有一些語用知識,但如不經過專門的語用能力培養(yǎng),外語學習者不會自覺地運用已有的語用知識,不能克服母語語用負遷移(negative L1 pragmatic transfer),從而導致交際中出現(xiàn)語用失誤。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學生并不總是把可用的知識和策略遷移到新任務里。外語學習者常常傾向于對話語作字面理解,而不對話語進行推理,也不充分利用語境信息。Fukushima(1990)和Tanaka(1988)就曾發(fā)現(xiàn),雖然學生在母語里選擇語用策略時對語境高度敏感,但他們卻對外語的語境變項不加區(qū)分。可見,語用能力是需要教授的。
四、如何培養(yǎng)語用能力
1.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強化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教學意識,加強自身對語用學知識的學習。語用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語言學學科,雖然發(fā)展迅猛、生機勃勃,但仍然相對年輕,理論系統(tǒng)仍在不斷完善和充實中。大學英語教師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語用意識,加強語用學知識的學習,增強自身的語用能力,進而才有能力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英語教師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在英美國家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了解最新文化動態(tài),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語用學的主要理論(語境與意義、禮貌原則、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含意理論及合作原則、語用翻譯觀等)來分析解釋諸多語言現(xiàn)象,以語用理論來指導英語語言運用,使語用理論為英語教學服務。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語用知識教學,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操練語言形式,以使課堂生動有趣、有理有據、結合實際,而學習者也可以做到對諸多語言現(xiàn)象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提高教材編寫者自身的語用意識。教材編寫者如果有了強烈的語用意識,就會自覺地把語用能力納入教學內容。一套能體現(xiàn)英語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培養(yǎng)并重的好教材是提高英語學習者交際能力的有效保證,因此英語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也要以語用為指針,即以實際運用中的語言為教學材料,并以實際語言運用作為衡量語言教材的科學標準,使教材更實用、更系統(tǒng)、更科學。同時還要做到,不同水平階段的教材應該結合不同階段的語用知識,使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在評估測試方面,應結合所學與所用,考查英語學習者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即語言的動態(tài)操控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語用能力。評估語言學習者的最好辦法不是通過回答語言理論或者羅列語言形式的應用等,而是實際的靈活的語言運用,因此最好的評估測試方式是筆試加口試,而測試內容則應該傾向于考查學習者的實際運用能力。
4.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及網絡教學優(yōu)勢。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很難接觸到比較自然真實的英語環(huán)境,對教師過分依賴。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創(chuàng)造真實、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視聽結合,圖文并茂,可以使學生身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在自然而然中潛移默化地習得語言。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習者在學習一個詞或句子的同時,也掌握了該詞句的使用情景。生動的畫面、標準的語音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提高了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各個感官,加深了記憶、理解,對授課的內容就有可能更好地去模仿、掌握。
多媒體網絡輔助外語教學軟件給學生提供了模擬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使學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英語環(huán)境中,沉浸在自然的語言練習過程中,進行人機之間、師生、同學之間的交流。學生成了英語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成了指導者、幫助者,學生減少了緊張感、枯燥感,有了更多的交際練習機會,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語用能力。
5.除了單純的語言教學之外,可設立西方文化課,舉辦專題講座,向學生推薦閱讀介紹語用學和外國文化的書籍。通過舉辦英語晚會等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表達思想、鍛煉語用能力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化的興趣,把語言的教與學過程從被動、消極的灌輸、吸收變?yōu)榉e極、能動的運用過程。鼓勵和介紹學生與外籍人士直接交流,增加實踐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寓教于樂,讓學生的知識得到實際運用。
五、結語
目前大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落后于語言能力。這種落后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密切相關。通過師資力量的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教材編排選用及英語測試手段方法的改革,整個大學英語教學應形成一個以語用知識的教學為核心、以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為依歸、有機的語言教學系統(tǒng)工程。隨著學生語用意識的增強,語用能力的提高,語用失誤可以盡量被避免和克服,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王德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洪崗.英語語用能力調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4):98.
[6]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7]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Brumfit,C.,Johnson,K.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8]Thomas,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 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9]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0]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注:本文受河南省社科聯(lián)調研課題項目資助。項目號:SKL-2008-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