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習語是人們經(jīng)過長期使用而提煉出來的語言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作為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的產(chǎn)物,它最能鮮明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英漢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因此,英漢習語在表達上也有很大差異。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這些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習語,在翻譯中就難免犯很多錯誤。本文通過對英漢文化的對比研究來探索英漢習語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 英漢習語 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一、引言
習語,即習慣用語(the idiomatic phrases),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下來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固定詞組、短語或短句。廣義的習語通常包括成語(set phrases)、諺語(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語(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和俚語(slangs)。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因此,正確理解、確切翻譯英漢習語,對于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人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這必然會增加翻譯的難度。因此,筆者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研究來探尋一些正確的跨文化翻譯方法。
二、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1.自然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有著自己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點,受其影響,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也存在差異,這就使得語言打上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印記。英國是島國,屬于海洋國家,漁業(yè)、造船業(yè)、海運業(yè)在經(jīng)濟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在語言表達上英國人聯(lián)想最多的自然是與海上有關的事物。例如:take the sea(擇業(yè));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勉強湊合過日子);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當某人發(fā)財致富時);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相對于漁業(yè),中國人更熟悉陸地生活和農(nóng)耕,這樣就形成了一些中國特有的習語。例如:“一馬平川”;“瑞雪兆豐年”;“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宗教信仰的差異
各個民族都受到不同宗教的影響。中國主要受到儒學、道教、佛教的影響,例如,漢語中的“借花獻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頭六臂”、“九霄云外”等,這些都是漢語中特有的習語。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很可能就會使西方人摸不著頭腦。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相信有上帝,有天堂,有地獄。因此,英語中便多是和這些相關的習語。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3.社會歷史背景的差異
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使得英漢兩種民族積淀的文化也不盡相同,他們擁有各自不同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等,這些為各自的習語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這類習語雖結(jié)構(gòu)簡單,但意義卻很深遠,因此,譯者不能望文生義,僅從字面上理解和翻譯。在漢語中就有這樣一些特有的習語,例如:“葉公好龍”、“夸父逐日”、“破釜沉舟”等。英語中眾多的習語則源于《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和一些古典文學作品。如:rob Peter to pay Paul(拆東墻,補西墻);Penelope’s Web(故意拖延的策略;永遠做不完的工作);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等。
4.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人思維差異往往體現(xiàn)在不同民族對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上。由于思維的差異,不同的民族對同一個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往往有很大的差異,這就造成交流雙方缺乏共同的概念基礎。如:“狗”在英漢語中含義就大不一樣。在英語中,狗被認為是人類的朋友。因此,與狗相關的成語大多是褒義的。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big dog(重要的人物)等。而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狗被認為是一種不好的動物,與狗相關的成語大多是貶義的。如:“狼心狗肺”、“狗血噴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三、英漢習語的翻譯策略
1.直譯法
直譯法就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翻譯過程中保留語言的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譯的習語多半是英語和漢語在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譯后一目了然,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的。例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等。這些說法不論在英國還是在中國都是為大眾所接受和熟悉的,所以這類帶有文化共性的習語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翻譯。
2.意譯法
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如果在翻譯過程中把一些習語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對方所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采取意譯的方法,運用意譯法時,譯員要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義,力求表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Achilles’s heel若直譯為“阿喀琉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shù)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再有像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不到黃河心不死”,如果直譯為“Before reaching the Yellow River,ambition never dies.”,相信很多外國人聽到這句話都會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搞不清楚黃河和決心有什么聯(lián)系。這時就需要采用意譯法,翻譯為“Unti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相信這樣的譯法既體現(xiàn)了原文的含義,又能為外國人所接受。
3.等值代換法
盡管各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法,但每個民族之間總會有一些相近和類似的看法,這樣,不同語言就出現(xiàn)了一些字面意思不同但內(nèi)涵相近的習語。對待這類習語,我們可以采用等值代換法,將一種語言中的習語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中與之內(nèi)涵相近的習語。例如,我們熟知的英語諺語“Love me,love my dog.”,我們就可以譯成“愛屋及烏”,還有像漢語的“五十步笑百步”,就可以譯為“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從而成功地實現(xiàn)內(nèi)涵相近的習語的轉(zhuǎn)換。
4.直譯加解釋法
有些習語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但是卻使讀者很難理解。因此,這類習語就要在直譯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解釋性的詞語。這樣譯文就既能生動易懂,又能體現(xiàn)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可直譯為“運煤到紐卡斯爾”,但中國讀者很難理解其實際意義,因為他們對“紐卡斯爾”一詞不了解。這就需要增加解釋性詞語“紐卡斯爾是英國的一個港口城市,位于英格蘭北部泰恩河口附近,素以產(chǎn)煤著稱,是英國有名的煤炭輸出港”。這樣,中國讀者就很容易明白這個習語有“多此一舉”的含義了。再如漢語習語“借花獻佛”可以翻譯為“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another——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習語中蘊含的諸多文化因素嚴重影響著翻譯的質(zhì)量。譯員在翻譯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不同語言所包含的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對不同類型的習語采取恰當?shù)姆g方法。筆者通過對英漢習語中存在的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提出了四種不同的翻譯策略,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幫助譯員和英語愛好者真正樹立起文化意識,減少翻譯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譯,提高翻譯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費南多.習語與習語特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羅培基.喻云根.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5]陳文伯.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