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日常生活離不開化學;生命活動伴隨著化學反應;化學科學的發(fā)展給這個世界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物質,使這個世界日新月異,多姿多彩?;瘜W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在學生的社會生活中(包括其周圍的社會生產(chǎn)中),化學物質、化學現(xiàn)象、化學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新課程要求的化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使學生可以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了解化學制品對人類的貢獻,學會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開發(fā)和利用化學資源,并能形成持續(xù)的化學學習興趣。新教材《化學與生活》正是在此基礎上孕育而成。
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也離不開生活;化學來源于生活,化學又作用于生活。生活中化學物質不僅是化學教育的素材,而且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基礎,更是化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如何用好生活中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化學就在身邊,身邊處處存在化學問題”,從而用化學科學來實踐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化學,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的價值,有力地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又能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呢?顯然教師應該盡量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和倍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選取典型事例,融入化學知識。例如江河之水是如何經(jīng)過凈化變成自來水流入千家萬戶的?硬水、軟水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洗滌劑能洗去油污?染發(fā)劑對人體有何危害?我們每天攝入體內(nèi)的食物分別屬于哪類物質,它們的作用又分別是什么?這些都是科普層面上的問題,是作為一個現(xiàn)代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常識,教師應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教師還要從人類的活動,特別是工業(yè)化的進程造成了大氣、水體、土壤的嚴重污染的事實,引起學生對保護空氣與愛護水資源的關注,使化學走向社會,并通過營養(yǎng)、藥物與健康相關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關愛自己,關愛他人。在此過程中,生活中的鮮活例子是學習化學的起點,解決復雜的社會生活問題是學習化學的目的,而化學的概念、原理、方法則是橋梁與紐帶。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時教師應該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逼真的問題情景,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景中,體驗化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化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把化學知識包裹在生活情景中,讓學生學得有趣、愉快、輕松、主動、深刻。例如在進行有關“維生素”知識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著名主持人倪萍代言的電視廣告:21世紀金維他。維他命是什么?它對人體健康有何作用?缺乏又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是不是補得越多越好?有些常見維生素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引入了關于壞血病的一段化學史話,同時拋出問題: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么他龐大船隊的船員就沒有患壞血病呢?由此揭開壞血病的神秘面紗,并且由學生充當治病“神醫(yī)”,學生興趣盎然。壞血病被“控制”了,我又拋出一個生活現(xiàn)象:吃了一半的蘋果放置稍久切口就會變黃,且口感變差。如果在切口中涂一點維生素C,這種現(xiàn)象就不會發(fā)生,并且蘋果能保持新鮮口感。這是為什么呢?我讓學生先進行合理的猜想,然后自己動手選擇合適的試劑實驗探究。這樣學生不但解決了生活實際問題,而且復習鞏固了以前所學知識,更培養(yǎng)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讓學生知道化學知識確實能解決實際問題,化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后,我還設計了這樣的課后作業(yè):1.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涼拌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時,加碘鹽是否適宜和醋一起使用?2.設計自己的一周食譜,注意營養(yǎng)的全面和膳食的平衡。設計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可以幫助學生用化學的眼光去看生活,意識到化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
總之,化學教學應盡量貼近學生生活,變枯燥為生動,變無味為有趣,讓化學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化學、運用化學,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等方面的有關問題,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