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情感教育即是以心靈感應為載體,以情感交流為主要手段的一種交互式教育。而德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發(fā)展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本文從情感教育角度對中職學生德育教育的方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 德育教育 情感教育 催化劑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情感教育即是以心靈感應為載體,以情感交流為主要手段的一種交互式教育。教育過程應是師生兩個角色之間感情不斷交流、呼應和共鳴的過程。在現(xiàn)代教育管理中引進情感教育,有助于促進教育的和諧、健康發(fā)展。尤其在中職學校進行情感教育,更能產(chǎn)生一系列的積極效應。正如蔡元培所說:“人人都有情感,而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只是由于感情推動的薄弱,要轉弱而強,轉薄而厚,有待于陶養(yǎng)?!?/p>
德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發(fā)展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在德育過程中必須做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爸?、“情”、“行”是彼此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爸笔桥囵B(yǎng)的基礎,“行”的實現(xiàn)是關鍵和標志。那么,是什么把“知”轉化為“行”的呢?是“情”。“情”在“知”與“行”中起到了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在德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平等尊重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這樣告誡過青年教師:“在任何時候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即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是有能力學好的,相信學生的缺點是可以改正的?!痹诮虒W實踐中,教師往往是權威,高高在上,學生被當作學習的“物件”,而忽視了他們作為一個“人”的需要,造成教學主、客體之間的不平等,甚至情感對立的惡果。當今學生在自主意識方面比過去發(fā)展更快、更成熟,因此,教師只有做到與學生在人格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真正平等,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目的。
教育本身也是一個信托行為,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的信心往往來自于周圍有權威的人士的評價和態(tài)度,特別是自己的老師。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十分重要,甚至會決定學生的一生。教師對學生信賴的健康情感一旦傳遞給學生,就會使他們感到自己與別的學生一樣具有才能,對自己的缺點有改正的勇氣。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友好和諧的氣氛,多贊揚、欣賞與鼓勵學生,這些對于情感教育功效的實現(xiàn)意義重大。中職學生雖然在年齡上同教師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在自我意識上還有一定的自我肯定性,正是處于迫切希望同年長的人獲得平等地位的心理時期,在這樣的成長時段里,教師如果可以及時地在言行上表現(xiàn)出對學生的平等尊重,就會得到學生的認可。
二、支持和鼓勵學生,幫助其樹立理想信念
引導學生確立積極可行的學習目標。國內(nèi)外的教育實驗證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無明確的目標是學習效果顯著與否的關鍵: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一般比沒有目標可節(jié)省60%的時間。將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相結合,將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付諸實施提供更大的可能。同時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這有助于增強他們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的自信。在學生有一定進步或者成績的時候,教師要善于表揚、鼓勵他們,表揚他們的每一點成就和進步,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中職學生,尤其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在同學和老師面前做出積極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應對他們每一次的成功加以注意,這是重樹他們自信心難得的機會。這一行為也是情感教育獲得成效的重要一步。
三、善于溝通交流,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由于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出現(xiàn)了多種公共媒體在內(nèi)的復雜教育模式,學生在心理、生理及思維方面也都表現(xiàn)出較特殊的狀態(tài):有一定的判斷力,但識別能力不強;自我意識發(fā)展快但又缺乏對自身的了解;好奇心特強。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各種復雜的心理思想特征,教育和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現(xiàn)象,從而使他們身心都能健康發(fā)展。教師要常常與學生溝通、交流,個別、隨時地與他們進行思想交流和輔導。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可以利用班會課,與學生們面對面地討論各種各樣的熱門話題,在討論中大家暢所欲言,不但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加強了溝通,而且讓教師更清楚作為老師的職責。二是選擇以學習日記為載體的談心方式,讓學生在文字中向老師提出他們內(nèi)心的困惑與心理上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學習日記具有及時性、主動性、親和性、隱私性等特點,使教師更容易與學生溝通,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避難趨易、去繁就衡。實踐證明,這種心理交流與輔導方法,確實能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理解和信任學生,為他們創(chuàng)造學習的機會
理解是每個人的需求,尤其是中職學生,因為他們是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理解對他們而言尤為重要。中職學生還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發(fā)育階段,對各種事物有強烈的新奇感和追求欲,思想相對單純,富有朝氣和熱情,活潑好動,教師不應過于嚴格控制他們,而應信任他們,不輕視他們的興趣愛好。還可特意安排一些符合其興趣愛好相關的事情讓他們做,從而鼓勵并引導他們向著積極方向發(fā)展,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和諧、自由發(fā)展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智力和基礎知識的實際水平進行調(diào)整,適當制定教學目標。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表明:教育要適合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能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
五、情感上升為理想,實現(xiàn)情感教育的升華
對于學生,情感教育絕不能只停留在感激、感恩等感性認識上,還必須上升為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情感教育成果如果沒有理性維護是難以持久的。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目標具有定向功能。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制定適當?shù)淖非竽繕?,使他們獲得成功感,促使他們不斷前進,另一方面要看到他們的進步,從心理和行動上給予他們指導和厚愛,增強其學習信心,這樣才能使師生在感情上產(chǎn)生“雙向反饋”,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持久積極性。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實施情感教育,加強了師生間的溝通,增進了師生間的友誼,促使師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這樣教育便演化為師生間真誠的協(xié)作與自然的互動,從而使得學生的素質(zhì)和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有顯著的提高。情感教育結合高超的教學藝術和高尚的行為典范,對學生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其在中職學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催化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