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3至2008年以來教初三語文的經(jīng)歷,我認為初三語文復習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課外閱讀,擴展視野
“腹有詩書氣自華”,廣泛的閱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學生的語文素質的提高,固然與課堂教學有很大的關系,但我認為更多的是取決于學生對課外讀物的大量閱讀。
首先,課外閱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無論課本中的文章寫得如何精彩,但不少學生對學習課文就是不感興趣,如果教師的教法再不夠靈活,學生哪會有興趣可談?而對課外讀物卻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興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如果我們能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學好課本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加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力度,肯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課外閱讀可使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相溝通。
美國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說明生活就是學習的內容。語文學習要聯(lián)系生活,因為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的思想感情,語文學習就如同斷源求水,折木求花,是不會取得好效果的??捎捎趯W生長期處于近乎封閉的校園之中,對社會的接觸面自然是狹窄的,因此要使學生了解社會、感悟生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進行課外閱讀。魯迅先生說過:“大可以看看本本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彼€說:“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專業(yè)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從他的話里我受到啟發(fā):平時我讓學生訂閱《特別關注》、《青年文摘》、《讀者》等。
二、重視知識歸類,靈活運用
在中考前的復習備考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這也講,那也做,生怕掛一漏萬。教師和學生共同掃雷式地打起了題海戰(zhàn),從第一冊到第六冊,從字詞知識到課后練習再到閱讀分析,題目無巨細,樣樣做到,弄得學生苦不堪言,可結果仍不盡如人意。如何在短期的復習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中考究竟“備”什么?
我想關鍵是注意知識歸類,理清復習思路。
初中語文課本共六本書,如果逐本逐篇復習,即使走馬觀花也得好幾個月的時間,而且學生可能復習了前面的,忘記了后面的,甚至張冠李戴。如果在備考中把各類課文和知識點加以歸類,復習起來就會條理清晰輕松自如。
不妨讓學生這樣一試:先把幾冊書看成一個整體,再把課文分為記敘文(狹義)、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詩歌、戲劇、文言文七類,同類文章按“知識歸類——著眼課內”的步驟,“重點復習”與“蜻蜓點水”相結合。以記敘文為例:
(一)知識歸類
1.記敘的六要素;2.記敘的順序;3.記敘的人稱;4.記敘的線索;5.記敘文圍繞什么選擇材料;6.記敘文中運用描寫、議論、抒情各有什么好處。
(二)著眼課內
選一至兩篇記敘文重點復習。以《我的老師》為例。文中記敘了七件事,可把“夢中尋師”這件事作為復習重點。作閱讀時,可指導學生根據(jù)“知識歸類”中的知識點來設計題目,并自行解答。很明顯,前五點學生做起來不費吹灰之力,難點是第六點,但結合知識點告訴我們的答案,再聯(lián)系課文內容思考一下,也就不感到困難了。例如:說說“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師?。 币痪涞谋磉_方式及作用。表達方式很明顯是抒情,作用是什么呢?根據(jù)“知識歸類”提供的信息:記敘中運用抒情是為了抒發(fā)作者對某人、某事物……的思想感情,使讀者受到感染。那么結合課文的內容,這句抒情的作用就可以回答為“抒發(fā)了作者對蔡老師的思念之情,使讀者受到感染。”
各類課文按上述方式詳細地復習一、二篇,掌握作題方法并學會運用,其它課文只需“蜻蜓點水式”地一帶而過。
三、別“無米之炊”,做“有米之炊”
作文可謂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可現(xiàn)在學生作文之空泛令人頭疼,怕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么,如何讓學生作文成為“有米之炊”呢?
(一)做有心人,注意觀察,隨時儲備材料。
一到作文課,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自己的生活整天“兩點一線”,單調、乏味。為安全著想,學校也很少組織活動。的確,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圈子比較狹窄,但也絕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游離于生活之外。只要引導學生做有個心人,他一定會發(fā)現(xiàn)身邊有好多東西值得存儲起來。如:東鄰種菜致富,蓋起了小洋樓;同班某學生迷戀網(wǎng)吧,幾乎走上了犯罪道路;今天,備受寵愛的學習尖子理直氣壯地對班主任說:“請不要私拆我的信件……”
(二)變換角度,一“料”多用。
一個材料,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分析,可以引出多種觀點和看法。同樣,一則材料,只要善于變通,可以作多種用途。觀點與材料之間并非一對一的關系。如:據(jù)報載,一出租車司機在求救助一位被一輛貨車(貨車逃逸)撞傷的老人時,先讓老人寫下證明,證明不是他撞的,然后才肯救助老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熱心助人的好司機的無奈,可以看到由于某些人道德淪喪而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可涉及到當今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問題,甚至可以聯(lián)系到“以德治國”理念等等。要做到一則材料多用,關鍵要引導學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
(三)立片言,使文章有文采。
有詩云:“萬綠叢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作文中若有幾個靚詞、靚句,給人的感覺總是不同凡響的,因而,我很是注意讓學生將學過的名言、詩句、成語、俗語等在文章中“賣弄”一番,效果不錯。
1.恰到好處地引用古詩文名句及外國名言警句。
古詩文名句及外國名言警句前人精心錘煉出來的,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時空的穿透力,若能恰如其分地運用,能使文章增色。比如:談“立志”,可用“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等;談“追求”,可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談“積累”,可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等。
2.將生活中的鮮活用語引入文中。
生活中的一些話語,形象生動,富有活力,感染性強,有些口語比較幽默風趣,如能準確引入文章,能使文章語言有味。比如:“打破沙鍋問到底”(好問)、“屋漏更遭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磨難)等。
3.恰如其分地引用成語。
成語高度凝煉,含蓄雋永,言簡意賅,引入文章,語言增輝。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見賢思齊”(修身)等。
4.引用諺語、民謠、廣告詞。
諺語、民謠、廣告詞,清新生動,內涵深刻,富有哲理,引入文中,值得玩味。諺語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惜時);民謠如“工人擔心下崗,農(nóng)民擔心白條,商人擔心賠本,股民擔心被套,學生擔心考試,貪官擔心舉報”(揭露某種社會現(xiàn)象);廣告詞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因你而精彩”等。
以上是我這幾年來教初三的幾點感受和做法,不足之處還望多加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