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纈沙坦治療前、后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的變化。方法 將我院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病人60例隨機分為兩組,然后分別給予纈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療至少8周,分析治療前、后兩組間的血清脂聯(lián)素變化。結(jié)果 與治療前相比較,纈沙坦組顯著降低了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P<0.01),而氨氯地平組治療前、后的脂聯(lián)素改變無顯著性差異。結(jié)論 與氨氯地平比較,纈沙坦在降壓的同時,顯著降低了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
[關(guān)鍵詞] 高血壓; 糖尿病; 纈沙坦; 脂聯(lián)素
[中圖分類號] R544.1;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3-68-02
本文通過觀察纈沙坦對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脂聯(lián)素(ADI)的變化,探討該藥對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為該藥的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符合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門診患者60例。高血壓診斷標準按《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即在未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壓藥,血壓雖然低于140/90mmHg,亦診斷為高血壓。糖尿病診斷標準按2003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
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血壓≥180/110mmHg,腎血管狹窄,腎移植,血清肌酐水平>150nmol/L或(和)尿蛋白>100mg/dl,其他慢性炎癥疾病如類風濕、克隆病,急性炎癥病和(或)hsCRP>20mg/L,心力衰竭,6個月內(nèi)發(fā)生心肌梗死,有腦血管病歷史或臨床表現(xiàn)(如2年內(nèi)發(fā)生過腦卒中),有嚴重潛在疾病(如5年內(nèi)發(fā)生過癌癥、精神病、酒精或藥物濫用史),孕婦,3個月內(nèi)使用過它汀類藥物,有明顯增高的肝酶水平,1型糖尿病,對ARBs、它汀類、CCBs類有相關(guān)禁忌或過敏,吸煙。
1.2 方法
于早晨測符合條件患者的空腹血糖及血脂并抽血備用,并記錄患者的年齡、體重、身高、血壓、心率及臨床癥狀、病程。隨機辦法將患者分為A、B兩組,A組患者給予代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17)40mg/qd口服,B組給予氨氯地平(東藥集團東北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0030394)5mg/qd口服。降糖藥按原治療方案不變。8~10周后再次重復測量并記錄上述指標?;颊叩囊缽男酝ㄟ^藥物剩余數(shù)量來評價。因為生活方式的調(diào)整會影響試驗結(jié)果,試驗過程中告知患者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并在隨訪過程中加強督導。依從性差及生活方式變化大的患者排除于試驗外。在整個試驗過程中病人不吃其他任何降壓藥、降脂藥、三環(huán)抗抑郁藥、長效硝酸鹽藥,投藥方式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不變,并在門診及電話中隨訪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全部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jié)果
與治療前相比,纈沙坦組治療后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顯著增高(P<0.01)。與治療前相比,氨氯地平組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有下降但未達到顯著性(P=0.87)。纈沙坦組治療后脂聯(lián)素水平較氨氯地平組有顯著升高(P=0.003)。見表1。
3 討論
纈沙坦是一種新型的ARB,與其他ARBs比較,它具有藥物濃度達峰快(Tmax 0.5~1h)、半衰期長(t1/2 20~38h)、生物利用度高(40%~60%)等優(yōu)點。同時因其分子結(jié)構(gòu)與PPAR-γ激動劑吡格列酮相似,能部分激動PPAR-γ,是目前唯一可同時激動PPAR-γ又阻斷AT1R的ARB,尤其適合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治療。Clasen 等[1]對肥胖Zuck老鼠活體研究發(fā)現(xiàn),大劑量(10mmol/L)irbsartan改善了胰島素敏感性并減輕了脂聯(lián)素的衰減及增加脂聯(lián)素的表達,而這種效應在AngⅡ不存在的情況下也被顯示出來,并在PD123319阻滯AT2R的條件下也對其誘導脂聯(lián)素的表達無影響,因而認為irbsartan對胰島素敏感性及脂聯(lián)素的有益影響可能與其激動PPAR-γ有關(guān)。不過要在人身上達到老鼠模型所需irbsartan激活PPAR-γ濃度(10mmol/L)是不現(xiàn)實的。纈沙坦因其高度脂溶性及長的半衰期使之在脂肪組織聚集增加,從而可能在較低血清濃度條件下激動PPAR-γ。Miura等[2]報道纈沙坦較坎地沙坦、纈沙坦能顯著增加脂聯(lián)素及降低hsCRP水平,提示不同ARBs對脂聯(lián)素的影響是有差異的,纈沙坦在升高脂聯(lián)素水平方面可能優(yōu)于其他ARBs。
本觀察氨氯地平組治療前SBP(148.90±13.63)mmHg,治療后SBP(133.57±8.53)mmHg;纈沙坦組治療前SBP(151.78±13.48)mmHg,治療后SBP(140.07±7.29)mmHg。氨氯地平組在SBP下降更顯著(組間比較P<0.01)的情況下血清脂聯(lián)素無顯著改變(P=0.87),而纈沙坦組有顯著改變(P=0.02)。因此,作為ARB兼部分PPAR-γ激動效應的纈沙坦,我們認為其增加脂聯(lián)素水平是不依賴于降壓本身的,其機制可能與纈沙坦作為PPAR-γ激動劑誘導受體后脂聯(lián)素蛋白的表達及阻滯脂聯(lián)素的降解有關(guān)[3]。另脂肪組織中存在豐富的血管緊張素原、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血管緊張素I1和腎素活性樣物質(zhì),說明脂肪組織存在著完整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Janke等[4]認為所有ARBs均增加人類脂肪細胞PPAR活性,但僅部分ARB誘導PPAR目的基因的表達,這支持纈沙坦可能通過RAS阻滯作用也可改善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但需更多研究去證實。本觀察顯示,纈沙坦可能不依賴于降壓作用升高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可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它可能通過脂聯(lián)素途徑延緩或逆轉(zhuǎn)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血管病變的進程,是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降壓藥物的更好選擇。
[參考文獻]
[1] Clasen R,Schupp M,F(xiàn)oryst-Ludwig,et al. PPAR[gamma]-activating angiotension type-1 receptor blockers induce adiponectin[J].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Inc,2005,46(1):137-143.
[2] Miura Y,Yamamoto N,Tsunekawa S,et al. Replacement of valsartan and candesartan by telmisarta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5,28:757-758.
[3] Hotta K,F(xiàn)unahashi T,Arita Y,et al.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 novel,adipose-specific protein,adiponectin,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0,20:1595-1599.
[4] Janke J,Schupp M,Engeli S,et al. 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 antagonists induce human in-vitro adipogenesis through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gamma]activation[J].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6,24(9):1809-1816.
(收稿日期:200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