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四逆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不同臨床癥狀的療效情況。方法 總結分析選取我院2005年2月~2008年10月4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痊愈30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00%;疼痛消失最快者2d,最慢者10d;隨訪3~5年,復發(fā)1例,占2.25%。結論 應用四逆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病,復發(fā)率低,治愈率高,無明顯副作用。
[關鍵詞] 四逆散加味; 消化性潰瘍; 復發(fā); 隨訪
[中圖分類號] R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3-75-02
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yī)的胃脘痛的范疇,近年來我們采用《傷寒論》中四逆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包括胃及十二指腸潰瘍)40例,排除西藥的治療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現(xiàn)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5年2月~2008年10月4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4~68歲,平均48.1歲;本組病例均經(jīng)我院內(nèi)窺鏡室纖維胃鏡檢查或放射科X線胃鋇餐透視檢查明確診斷,病程最長25年,最短6個月。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或不適,有的疼痛在劍突正中偏正(胃潰瘍),或痛在上腹部正中偏右(十二指腸潰瘍);有的空腹時疼痛,進餐后消失(十二指腸潰瘍),或空腹時不痛,進餐后疼痛(胃潰瘍);伴噯氣反酸、口涎增多、惡心嘔吐、飲食減少、體重減輕或便秘等癥狀。
1.2 病例選擇
具備下列5項條件者作為觀察對象:(1)在治療前2周內(nèi)經(jīng)過胃鏡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活動期);(2)年齡在18~60歲之間;(3)能夠按時服藥,依從性好;(4)排除潰瘍合并癥者;(5)中醫(yī)辨證屬于氣滯郁熱型(胃脘灼熱脹痛,脘痛連脅,噯氣泛酸,嘈雜,煩躁易怒,口干口苦,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
1.3 療效標準
根據(jù)《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經(jīng)胃鏡檢查潰瘍消失,潰瘍面呈灰白色瘢痕或X線鋇透龕影消失者;好轉(zhuǎn):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潰瘍面縮小或鋇透龕影縮小者;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稍好轉(zhuǎn),但經(jīng)胃鏡或鋇透無明顯變化者[1]。
1.4 辨證用藥
用四逆散(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5g,甘草10g)為基本方加味。辨證加減法:脾胃虛弱者加黨參、黃芪、茯苓各15g;脾胃虛寒者加香附、桂枝、熟附子、高良姜各10g;舌紅,苔黃,郁熱明顯者加丹皮、桅子、黃芩、蒲公英各10g;有瘀血者加五靈脂、蒲黃、延胡索各10g,丹參15g;疼痛較劇者用血竭6g,乳香、沒藥各10g;噯氣、反酸、嘈雜加半夏、吳茱萸各10g,烏賊骨15g,煅瓦楞子15g,陳皮6g;胃陰虛者加沙參、麥冬、淮山、石斛各15g等;有出血者加白及、蒲黃各10g,地榆15g。均為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100~200mL,飯前1h內(nèi)服。
1.5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歲,胃脘痛2年余,加重1個月。于2007年8月10日就診。近年經(jīng)常感胃部脹痛,泛酸、暖氣,心煩易怒,食欲不振。經(jīng)胃鏡檢查:竇部前壁見一潰瘍lcm×0.9cm,潰瘍基底部附厚白苔,周邊粘膜明顯充血水腫,并作病理診斷為胃潰瘍,尿素酶試驗HP陽性。舌質(zhì)偏紅,苔厚燥,脈弦,診為氣滯型胃痛。應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2g,炒枳殼12g,生白芍10g,生甘草6g,石斛15g,麥冬10g,焦山梔12g,生牡蠣(先煎)30g,水煎服,日1劑,服用1個療程,癥狀消失。經(jīng)胃鏡檢查:潰瘍已愈合。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2 結果
痊愈30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00%;疼痛消失最快者2d,最慢者10d;住院時間最長者125d,最短者15d,平均住院天數(shù)43.5d。其中有出血的12例.均在1周內(nèi)大便潛血轉(zhuǎn)陰性。40例全部經(jīng)過隨訪3~5年,復發(fā)1例,占2.25%。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病、多發(fā)病,且好發(fā)于青壯年人。消化性潰瘍包括胃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以慢性周期性發(fā)作并呈節(jié)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為特點,屬于中醫(yī)胃脘痛范疇。其病因主要有“三大傷害”(情志、飲食、疲倦)[2,3],其中情志所傷,肝氣郁結,橫逆犯胃,遷延不愈可轉(zhuǎn)化為肝胃郁熱,脾胃虛弱,胃絡瘀阻等。其病變部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脾與胃相表里,脾升胃降,氣機順暢則無恙;而脾胃升降有賴肝氣的疏泄條達,所以欲調(diào)升降,必先舒肝。正如葉天士所說“脾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北M管該病反復發(fā)作,病證復雜,但“木郁土虛”是其共同的病理變化,故治療上以疏肝、健脾為基本治則。另外,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延遲痊愈和復發(fā)有著密切的關系。消除HP感染已成為消化性潰瘍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HP復現(xiàn)是原來菌株復發(fā)而非再感染[2,3]。
“四逆散”是張仲景《傷寒論》之方,原治少陰熱化四逆證。方中柴胡與枳實同用,可疏肝理氣,升清除濁;白芍與甘草同用,可緩急止痛,柔肝健脾。柴胡主升,枳實主降,白芍主收,甘草主和;四藥相配有升降通調(diào)、理氣止痛之妙。現(xiàn)代實驗和藥理研究表明[4],四逆散有解痙鎮(zhèn)痛、抗炎、抑制HP作用;蒲公英、黃芩、黃連等苦寒清熱藥有強的殺滅HP的作用,因而是根治HP感染的很有前途的藥物。本研究中的病例多有胃脘部疼痛,痛連兩脅,并伴胃中嘈雜、噯氣、反酸等,這與情緒不舒,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肝胃不和,氣機阻滯,升降失調(diào)有關,所以應用四逆散加味治療,效果顯著。從臨床觀察體會到,本病入院初期,患者多見舌紅、苔薄黃、胃中嘈雜、灼熱、口苦等肝郁化熱癥狀,后期多表現(xiàn)為胃脘隱痛、喜按、腹脹、納減等脾胃虛寒癥狀。故辨證加味時常于早期選加丹皮、梔子、黃芩、公英等清熱而不傷胃之品;后期多選加黨參、黃芪、白術、蒼術等補而不膩之藥。本病病程較長,痛久入絡,故常加用丹參一味,和營活血止痛。若疼痛較劇,頑固不解者,常選加五靈脂、血竭、乳香、沒藥等,增加活血止痛之功,往往收效顯著[4]。
綜上,應用四逆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病,復發(fā)率低,治愈率高,無明顯副作用。
[參考文獻]
[1] 陶天遵. 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S]. 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3:54-55.
[2] 張偉,朱念平. 消化性潰瘍的中醫(yī)治療探討[J]. 國醫(yī)論壇,1998,13(4):18-19.
[3] 王夢,錢紅美,陳玉俊,等. 四逆散提取物對胃潰瘍及胃腸功能等作用研究[J]. 江蘇中醫(yī)藥,2003,24(9):55-56.
[4] 葉旭. 幽門螺桿菌的中醫(yī)藥治療[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9(24):25-26.
(收稿日期: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