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稅法》及《稅收征收管理法》等法規(guī)已頒布多年,但納稅人對于偷稅、漏稅和避稅的認識、理解及區(qū)別了解的不全面。偷稅、漏稅和避稅都能為納稅人在經濟上帶來好處,然而這三種手法在法律性質上卻有很大差異。正確認識及區(qū)分其三者,運用法律維護納稅人的正當經濟利益,更好地發(fā)揮《稅法》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維護社會公平的作用。
關鍵詞偷稅漏稅避稅 界定
中圖分類號:DF623文獻標識碼:A
一、法律定義不同
(一)偷稅。
1.定義:《中國稅務大辭典》將偷稅定義為偷稅是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收法令規(guī)定,以欺騙、隱瞞等方式逃避納稅的違法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63條第1款規(guī)定:偷稅是指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薄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人,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2.偷稅的主要方法:一是偽造、涂改、銷毀賬冊票據或記賬憑證;二是少報、隱瞞應稅項目銷售收入和經營利潤;三是虛增成本亂攤費用、縮小利潤數額、轉移收入和利潤的賬戶、逃避應納稅額等行為;四是利用財務上的差錯或過失,故意對應稅經濟行為計算造成錯誤,減少納稅,甚至不履行納稅義務。
(二)漏稅。
1.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收稅征收管理法》第31條規(guī)定:漏稅是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計算錯誤等失誤造成的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行為。
2.漏稅的主要原因:一是對收入、納稅額度等財務會計計算錯誤等原因造成少繳納或未繳納稅款;二是對稅法條款理解誤差等原因未繳納稅款;三是因資金周轉等原因推遲繳納稅款。
(三)避稅。
1.定義:避稅是指納稅人或企業(yè)法人在不違反稅收法規(guī)的前提下,減少、減輕或逃避繳納稅款義務的行為
2.避稅的主要方法:一是按照“法未禁止即不違法”的原則,合理的利用法律的漏洞,減少或免除繳納稅款;二是合理利用國家、政府組織、地區(qū)、地方等稅收優(yōu)惠政策、法規(guī)的規(guī)定,減少或免除繳納稅款;三是納稅人在稅法規(guī)定的范圍內,通過對自身經營、投資等方法事先安排和籌劃,合法地減輕甚至免除自身承擔的稅收負擔。
二、法律性質不同
偷稅、漏稅和避稅在定義上非常容易區(qū)分,但在實際掌握中卻極易混淆。偷稅、漏稅和避稅雖然都是減少或者不履行納稅義務的行為,但三者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區(qū)別在于“是否違法”,偷稅、避稅同屬于故意行為,是主觀因素;漏稅屬于過失行為,是客觀因素。
1、偷稅,之所以為之“偷”,主要在于納稅人主觀行為,在發(fā)生納稅義務后,采用各種稅法條款所禁止的欺騙、篡改、弄虛作假等非法行為,對已經發(fā)生的應稅經濟行為的實現(xiàn)形式和過程進行人為的安排和解釋,使之成為非稅行為,以達到減少甚至不履行納稅義務,從而逃避稅收負擔,增加經濟利益的目的。偷稅是國家法律所不允許的,是一種嚴重違法行為;
2、漏稅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納稅人的過失行為,由于納稅人不了解、不熟悉稅法規(guī)定,或因為財務制度和工作失誤等原因,錯用稅率、漏報應稅項目,少計應稅數量、銷售金額和經營利潤等造成漏納稅款,而并非納稅人故意少繳或者未繳稅款的行為;另一方面是稅務機關的過失行為,對納稅人對應稅行為的錯誤計算,造成納稅人少繳納或者未繳納應繳稅款。漏稅是一種不構成犯罪的一般違法行為;
3、避稅也是納稅人的主觀行為,是在發(fā)生納稅義務之前,使用稅法未明確禁止的行為,依靠稅收籌劃等方法,針對性地對其自身的生產經營及財務活動進行技術性的調整和安排,以期將納悅義務減至最低限度。避稅有利用經濟特區(qū)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等方法在特區(qū)投資,減輕或避免納稅義務,也有是鉆稅法不夠完善的空子。避稅不違法,但不代表合法。避稅行為具有時間性,因為避稅行為是利用“法無禁止”的原則減輕稅負,但在我國《稅法》不斷變化的前提下,法律條文不斷的補充、完善,原本“法無禁止”的行為變成違法行為,再一意孤行,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綜上所述,偷稅、漏稅、避稅三者法律性質區(qū)別如下(表一):
三、結語
稅收的目的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調配社會資金,均衡貧富差距。但偷稅、漏稅案件卻屢禁不止,長期存在,例如明星劉曉慶偷稅案、廈門遠華走私案等,以及外企利用我國法律空白進行避稅等。給我國財政造成重大損失。筆者認為解決當前稅收存在問題有以下幾個要點:
1、做到“以法治稅”,所謂以法治稅就是遵循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原則,運用法律手段,組織稅收管理活動。依法執(zhí)法,秉公辦理,使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消除偷稅的僥幸心理,自覺納稅。
2、宣傳、普及稅法,提高納稅人依法納稅的觀念,使人人知法懂法。同時亮化稅款使用情況,避免濫用稅款、繳納“人情稅”等現(xiàn)象,做到一切公開化,讓納稅人知根知底,增加納稅人自覺納稅的信心。
3、對偷稅者嚴懲不貸,消除納稅人偷稅的僥幸心理。建議通過立法程序賦予稅務機關獨立執(zhí)法權和制裁權,進一步強化稅法的法律權威性。
4、補充、完善法律條文,查漏補缺,強調法律條文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堵住利用“法無禁止”進行避稅?!?/p>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qū)長子營鎮(zhèn)政府組織部)
參考文獻:
[1]謝鳴.論漏稅與偷稅的區(qū)別.貴州財經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17頁.
[2]李曉萍.稅收籌劃、避稅、偷稅之科學界定.吉林財稅2002年第2期,27頁.
[3]李忠山.對偷稅、漏稅和避稅問題的思考.吉林財專學報1996年第3期,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