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貿易乘數(shù),對中美之間的貿易依存度展開具體的量化分析,充分說明中美之間的經濟合作是雙贏的,并且為了更好的促進GDP的持續(xù)增長,應該增加國內的自發(fā)性投資,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對國際市場的出口。
關鍵詞貿易乘數(shù)溢出效應反饋效應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外貿總額世界第一。中國經濟總量持續(xù)高速增長,對外交流日益增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外向性日益加深,外貿依存度已接近50%,人民幣已實現(xiàn)經常項目下可兌換。這樣,中美經濟必然存在著很強的相互依存性。
事實上,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中國每年也為美國提供大量的就業(yè)機會。中美經濟最主要最直接的聯(lián)系是相互貿易。這可以通過溢出效應和開放經濟的反饋效應來進行分析。
開放經濟的溢出效應是指,一國收入的變動會通過貿易渠道引起另一國收入的相應變動。當本國國民收入的變動在對外國國民收入產生影響后,外國國民收入又進一步地反作用于本國的國民收入,這就是開放經濟的反饋效應。
中美經濟正是通過溢出效應和反饋效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二、理論模型
從溢出效應和反饋效應角度來論證中美經濟的相互依存性,建立經濟模型分析中美貿易乘數(shù),指出由于出發(fā)點不同,反饋效應既有擴張性,又具有收縮性。說明了中美貿易關系是雙贏的,并且美國從中獲利更大。
(一)分析中國經濟對美國經濟反饋后的擴張效應。
假定中國的自發(fā)性投資(I)增加,帶動中國的國民收入(Y)增加,從而中國從美國的進口(M)也就會增加。如果沒有反饋效應,這一過程就結束了。但實際上,中國的進口增加也就會使美國的出口(X* ,帶有“*”的變量表示美國的經濟變量,下同)增加,通過貿易乘數(shù)帶動國民收入(Y*)增加,于是美國的進口(M*)增加,這使中國的出口(X)又增加,通過中國的貿易乘數(shù)又帶動中國的國民收入(Y)增加。
若美國的自發(fā)性投資增加,通過溢出和反饋效應同樣會使美國的國民收入增加很多。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自發(fā)性投資條件下存在反饋效應的貿易乘數(shù)與不考慮反饋效應的貿易乘數(shù)是不一樣的。
下面,我們來具體推導存在反饋效應的貿易乘數(shù),并將它與不考慮反饋效應的貿易乘數(shù)進行比較。
s,s*——中、美邊際儲蓄傾向S,S*——中、美儲蓄總額m,m*——中、美邊際進口傾向I,I* ——中、美自發(fā)性投資
M,M*——中、美進口X,X*—— 中、美出口Y,Y* ——國民收入
由宏觀經濟學的知識,總注入(J)=總漏出(W)
ΔI+ΔX=ΔS+ΔM(1)
ΔI*+ΔX*=ΔS*+ΔM*(2)
又有:
ΔS=sΔY,ΔM=mΔY (3)
ΔS*= s*ΔY*,ΔM* =m*ΔY*(4)
令α表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例,β表示中國從美國的出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例。α*,β*表示美國的數(shù)據。
則αΔX=β*ΔM*(5)
α*ΔX*=βΔM(6)
令 γ=β*/α,即中國出口總額占美國進口總額的比例,γ*=β/α*,即美國出口總額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例。
將(3)(4)(5)(6)代入(1)(2):
ΔI+ γm*ΔY*= sΔY +mΔY(7)
ΔI*+ γ*mΔY= s*ΔY*+m*ΔY*(8)
因為這里假定是中國的自發(fā)性投資增加,而美國的不變,因此ΔI*=0,
由(8)式可以得到
ΔY*=γ*mΔY/ (s*+ m*)(9)
將(9)代入(7)得,
ΔI+γm*γ*mΔY/ (s*+ m*)= sΔY +mΔY (10)
則具有反饋效應的中國貿易乘數(shù)
k1=ΔY/ΔI=(s*+ m*)/[ss*+sm*+ms*+(1-γγ*)mm*](11)
又有不包含反饋效應的中國貿易乘數(shù)為
k`=1/(s+ m)(不考慮政府稅率)(12)
比較這兩個貿易乘數(shù)
k1- k`=γγ* mm*/[ss*+sm*+ms*+(1-γγ*)mm*](s+ m)>0
這表明反饋具有擴張效應。
同理,可得美國的貿易乘數(shù)
k1*=ΔY*ΔI*=(s+m)/[ss*+s*m+m*s+(1-γγ*)mm*]
k1*-k`*>0
從k1和k1*的公式可以看出,帶有反饋效應的貿易乘數(shù),不僅與本國的邊際儲蓄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有關,還與另一國的邊際儲蓄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有關,也與一國的出口總額占另一國進口總額的比例(γ,γ*)有關。
由此可見,考慮反饋效應的中、美貿易乘數(shù)要大于不考慮反饋效應的貿易乘數(shù),但是二者的差異不同,這是由兩國不同的國際貿易結構導致的。
(二)開放經濟的收縮性。
剛才假定的是本國國內自發(fā)性投資的增加,可以通過溢出效應和反饋效應,最終會使本國的國民收入擴張的更快,但是,如果一國并沒有自發(fā)性投資的增加,僅僅希望通過增加出口來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則會因為溢出效應和反饋效應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我們仍然先以中國為例分析。
假定中國出口(X)增加,從而美國的進口(M*)會增加,進口替代了美國的國內生產,從而使國民收入減少,抵消掉了增加的進口部分,進而導致中國的出口減少。
這樣,有反饋效應的貿易乘數(shù)反而比不考慮反饋乘數(shù)的貿易乘數(shù)要小。
根據總輸入=總漏出
仍有(1)——(8)式,但是此時中國自發(fā)性投資增量ΔI=0,由(7)式可得 :
ΔY*= (s + m)ΔY/ m*γ(13)
將(13)代入(4)得,
ΔI*+γ*mΔY =(s*+ m*)(s+ m) ΔY/ m*γ(14)
中國出口的增加,擠出了美國的國內投資,通過投資乘數(shù)放大,應該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相等。
αΔX=β*m*ΔI*/s*,又β*/α=γ
所以有 ΔI*= s*ΔX/ m*γ(15)
將(15)代入(14)式可得
s*ΔX/ m*γ+γ*mΔY =(s*+ m*)(s+ m) ΔY/ m*γ(16)
整理可得, 中國僅存在出口增加時考慮反饋效應的貿易乘數(shù)
k2=ΔY/ΔX=s*/[ss*+s*m+m*s+(1-γγ*)mm*]
k2-k`=(γγ* m-s-m) m*/[ss*+s*m+m*s+(1-γγ*)mm*](s+m)
由于中美兩國都是大國,彼此的相互占有比例相差不大,則有(γγ* m-s-m)<0尤其是考慮極端情況,假定兩國的相互占有比例都是1時,
k2-k`=( -s m*)/[ss*+s*m+m*s+(1-γγ*)mm*](s+m)<0
同理,可得美國的貿易乘數(shù)
k1*=ΔY*ΔX*=s /[ss*+s*m+m*s+(1-γγ*)mm*]
由此可見,單純的想通過增加對外出口實現(xiàn)國民收入的持續(xù)增長是不現(xiàn)實的,必須加強自發(fā)性投資的發(fā)展,以最終走上強國之路。
(三)小結。
中美經濟通過溢出效應和反饋效應的作用,相關性非常高。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美貿易量逐漸增加,相互占有比例逐漸趨同(即γγ*→1),兩國的貿易乘數(shù)還會擴大,相互依存性還會升高。
因此,中美經貿關系的發(fā)展是順應潮流的,阻礙這種發(fā)展的行為勢必會使兩國受損。
三、實證分析
對2000——2008年的數(shù)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到中國的國民收入與進出口總額的關系為
Y=559.39+1.44T(進出口總額)
(6.51) (24.64)
R-squared =0.988 F=607.26
中國的進口總額與國民收入的關系為
M=-120.24+0.29Y
(-2.93) (18.77)
R-squared =0.98 F= 352.21
則k`=1/(s+ m)=1.44m=0.29
美國的國民收入與進出口總額的關系為
Y*=4775.52+2.86T* R-squared=0.94 F=92.62
(6.65)(9.62)
美國的進口總額與國民收入的關系為
M=-1064.135+0.22Y R-squared=0.96 F=145.45
(-4.94) (12.06)
則k`*=1/(s*+ m*)=2.86 m*=0.22
由于0<γγ*<1,因此取2000—2008年的平均值0.64
k`=1/(s+m)=1.44k`*=1/(s*+m*)=2.86m*=0.22m=0.29γγ*=0.64s=0.4s*=0.13
分別代入k1, k1*可得:
k1= 2.5, k1*=4.93
k1-k`=2.5-1.44=1.06
k1*-k`*=4.93-2.86=1.72
將前文的數(shù)據代入k2,k2*,得
k2=0.93,k2-k`=0.93-1.44=-0.51
k2*=2.85, k2*-k`=2,85-2.86=-0.1
四、結論
從理論和實證角度都說明由國內自發(fā)性投資引起的溢出效應和反饋效應是具有擴張性的,而單純的增加出口引起的溢出效應和反饋效應是具有收縮性的,因此,在經濟實踐中應該在促進出口的同時關注自身的積累,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持續(xù)發(fā)展?!?/p>
(作者: 趙建斐,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2006級本科生;郭慧,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6級中文系本科生)
參考文獻:
[1]http://www.census.gov.com
[2]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fifth edition).Prentice-International,Inc,1995
[3]中美經濟的相關性研究.南開經濟研究.2002年第5期.
[4]http://comtrade.u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