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闡述馬卡連柯的“前景教育”原則的主要觀點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探討了其對我們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馬卡連柯 前景教育 前景觀念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
1 馬卡連柯的“前景教育”
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集體主義教育,而只有健康的集體往正確的方向不斷向前發(fā)展,集體才有生命力,這是集體的運動規(guī)律。因此,他根據這個規(guī)律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則,即“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經常給學生指出美好前景,給學生提出一個或好幾個需要經過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務。”“前景教育”亦稱“遠景教育”、“明日歡樂教育”。馬卡連柯認為,前景教育就是“建立新的前途,運用已有前途,逐漸代之以更有價值的前途……”并且他還認為“培養(yǎng)人,就是培養(yǎng)他對前途的希望?!币虼?,“前景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長遠的前景觀念,樹立對自己前途的信心和希望,并予以前進的動力。
2 “前景教育”的概念誤區(q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多次課程革新與教材教法的改進,教育教學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的問題總會層出不窮。面對學校教育教學現(xiàn)狀,幾乎所有教師看到“前景教育”的字面解釋,都會認為自己的教學模式也符合其概念范疇。殊不知,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對“前景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
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是受教育者所要走過的幾個階段。在每一階段里都離不了教師們的循循善誘。小學時,老師給我們定的目標就是“考上重點初中”;初中時,又反復強調“考入重點普通高中是通往名牌大學的‘唯一途徑’”;到了高中,耳邊回旋的便是“名牌大學是明天找到好工作的敲門磚”。就這樣,我們在不同階段受不同老師給我們設定的“前景”在努力。我們不經質疑,這樣的一個前景鋪設真的有“歡樂的明天”?這個歷程歡樂嗎?它真的適合每一個學生?畢竟那是條黃金大道,不是誰都走得順順利利。換個角度說,沒有朝這個前景走的學生今后就沒“前景”了?走上了職業(yè)高中,意味著人生就從此無“歡樂的明天”了?
再說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每個階段都有老師拋出的“前景”任務,那便是“三好學生”、“學習積極分子”,十天一小考,半月一大考,那是家常便飯。有些教學工作者把這種階段性的教學方式也理解成了“前景教育”,可見,其對概念的真正意圖和終極目標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是短淺的。現(xiàn)如今,為了彈劾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大行其道,但素質教育的全面施行始終擺脫不了應試教育,既然應試存在的必然性,又結合當前的激烈競爭,教育工作者當然會給學生鋪設“前”,那就免不了渾渾噩噩了。
3 回到源頭看“前景”
既然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有“前景”概念誤區(qū),那么我們首先回到源頭看問題。馬卡連柯所謂的“前景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獲得歡樂的明天,把這看成是最重要的工作對象之一。與此同時,我們要結合“前景教育”具備的前瞻性、刺激性、啟發(fā)性和期待性的特點,深入理解其內涵及現(xiàn)實意義。
3.1 明確并提升前景觀念
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中,缺少不了教師們對自身前景觀念的明確,只有清楚地意識到要施加給學生的前景觀念,才是有效開展前景教育的前提。正如馬卡連柯認為的“很多兒童教育機構之所以失敗,就是由于他們的前途觀念薄弱和不明確。
3.2 把握前景教育的階段性與長遠性
小學教學工作者總是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任務結束后,便甩手將學生扔給了下一個階段的教師,初中階段的教師接手后又拋出升高中的“前景”,把這一批學生送走后便高高掛起,任務完成了。這種不顧前景教育長遠性的教育方式使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眼光狹隘,從未對自己的前途構想過,而一味追求教師設定的“前景”。因此,我們的教學工作者要綜合考慮暫時目的與長遠目的,從學生的思想政治、行為管理、知識和技能等各方面施以“綜合的前景教育”。
3.3 注意前景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教育過程中,可以結合前景教育的正面刺激教育和負面刺激教育方式。正面刺激教育就是利用學生的上進心,針對學生個性差異,提出相應的遠景目標,讓他們去努力追求,并把可能達到的預設效果向他們作描繪,這些都是學生期望達到的,對于他們能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負面刺激教育是對學生,尤其是特殊生,教師從未來社會發(fā)展對人的要求的角度,描繪不具備前景觀念的學生的不良前景,做為一種反面教育手段能讓學生看到另一種前景。使負面教育產生正面效益。當然,結合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我們的工作者可以結合采取多種方式方法,力避短淺利益,將真正的遠景教育目標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融入到學生群體中。
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前景教育”的深刻現(xiàn)實意義,要關于通過適當?shù)慕逃侄危龑W生形成陽光、樂觀的前景觀念,善于將集體目標轉化為每個成員的自覺要求,并將他們組織到相應的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1]吳式穎,李明德,單中惠.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16~617.
[2]吳式穎.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