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jù)音系停頓的動態(tài)屬性理論,研究15名中國英語學習者短文朗讀中停頓還原性的聲學特征。結果發(fā)現(xiàn):(1)學習者大約每6個單詞停頓1次。(2)停頓平均時長是0.4615秒。(3)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各類停頓的平均時長沒有顯著性差異。(4)學習者強制性停頓的語音信號能夠恰當反映句子的句法、信息結構和語義關系;而非強制性停頓的分布還不能很好體現(xiàn)句子的信息結構和語義關系。
關鍵詞停頓頻率停頓時長停頓的分布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停頓是關于語言時間維度的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時間變量對降低聽力理解的難度有一定的意義。停頓為說話者提供信息處理時間,并且能明晰短語、句子的界限;處理好語速與停頓的關系能夠提高口語信息的可理解性(Griffiths 1991)。
學術界對停頓的研究相當深透。Miura(1993)對成人之間和兒童之間對話的話輪轉換處的停頓時長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話輪轉換處的停頓時長和是否存在語言線索或語音線索有關。Watanabe 等人(2005)對日語短語邊界處填充式停頓的研究發(fā)現(xiàn):填充式停頓較常出現(xiàn)在長而復雜的句子成分前面。中國學者主要探討停頓的運用、功能,學習者停頓的習得及特征(李梅2008;繆海燕2009;張新杰,邱天河2008;鄧紅華2006等)。劉長軍(2007)研究新聞英語樣本的語音停頓還原性特征。然而,目前還沒有學者探討學習者英語停頓的還原性特征。本文根據(jù)的韻律結構理論中音系停頓的動態(tài)屬性,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短文朗讀中停頓還原性的聲學特征。
音系停頓動態(tài)屬性是指音系停頓在具體語篇中所實現(xiàn)的語音停頓狀況。停頓的還原性指停頓動態(tài)屬性的具體實現(xiàn)方式,包括停頓的位置、頻率、時長和停頓前的語音信號(劉長軍 2007)。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問題
本研究將回答如下研究問題:(1)學習者停頓的頻率怎樣?(2)學習者停頓的平均時長是多少?(3)學習者的停頓頻率、平均時長和本族語者的停頓頻率、平均時長是否有顯著性差異?(4)學習者停頓的分布及語音信號如何?
2.2 受試
本文受試是廣東省某一師范學院英語專業(yè)隨機抽取的一年級語音課程期末口試中的15名學生,其中女生14名、男生1名。他們學習英語時間長達7年半。錄音時他們已經(jīng)完成英語語音語調(diào)課程學習。
2.3 語言材料及錄音
錄音材料是一篇長達138個單詞,包含199個音節(jié),難度適中的短文。它包含11個句子:4個簡單句和7個復合句,復合句中3個有逗號隔開,4個沒有。錄音在語言實驗室里利用專業(yè)錄音設備錄制的。學習者錄音研究的參照對象是英語語音教材中由本族語者朗讀的語音材料。
2.4 數(shù)據(jù)處理
錄音材料首先用聲音格式轉換軟件把它們轉換成具有“11.025kHz,16位,單聲道,21KB/秒”特征的聲音波形文件保存在電腦中以供分析。接著,我們根據(jù)這些有聲材料及其波形文件和聲帶運動的兩個原則來修正目標句的音高層:(1)由于聲帶的移動是平滑的,因此音高圖中任何突然起伏或跳躍都有可能是錯誤的;(2)由于聲帶振動不可能瞬息即逝,所以短于40毫秒的清音、濁音段都可能是不正確的(熊子瑜 2004)。然后,我們利用PRAAT軟件提供的頻譜語圖、聲音波形圖和音高圖的圖形特征測量停頓的時長,觀察停頓前的音高變化及末尾音節(jié)的時長情況,并做詳細標注。參照Griffiths(1990)對二語課堂輸入中時間變量研究中設定的最小停頓切分點,我們把100毫秒作為最小停頓切分點。換言之,我們只統(tǒng)計分析錄音材料中時長超過100毫秒的所有無聲停頓,因為許多研究表明,少于此時長的無聲停頓不可靠(Griffiths 1991)。最后,我們利用Excel對獲取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分析結果
停頓的分布是指停頓的位置,包含有標點符號的強制性停頓和沒有標點符號的非強制性停頓,前者指句末停頓和句間逗號后停頓,后者指沒有標點符號的句間停頓和詞間停頓;停頓的頻率指每隔多少個詞停頓1次;停頓的平均時長由停頓的總時長除以停頓的總次數(shù);停頓間的語音信號一般表現(xiàn)為停頓前的音高變化和末尾音節(jié)元音延時。分析結果如下。
表1: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停頓的頻率
表2: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停頓的平均時長(MLP)
表3:T檢驗結果:(P≤0.05,雙尾)
表1回答了研究問題1):學習者停頓的頻率是約每6個單詞停頓1次,和本族語者停頓的頻率極其相似。
表2回答了研究問題2):學習者停頓平均時長是0.4615秒,和本族語者的相差無幾。
表3表明,經(jīng)過雙尾t檢驗(P≤0.05),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停頓平均時長,句末停頓、逗號后停頓、無逗號句間停頓和無逗號的詞間停頓平均時長的t值都小于臨界值,所以我們必須接受零假設,即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停頓平均時長、句末停頓平均時長、逗號后停頓平均時長、沒有逗號從句間停頓平均時長、沒有逗號的詞間停頓平均時長沒有顯著性差異。這是研究問題3)的答案。
關于研究問題4,從類別上看,學習者停頓分布在標點符號后面及無逗號的句間、詞間。從停頓具體位置上,學習者朗讀的對象中,大部分沒有標點符號的復合句(80%)沒有句間停頓;沒有標點符號的詞間停頓主要出現(xiàn)在句末副詞前(76%),少數(shù)出現(xiàn)在并列成分連詞前和承上啟下的句首連詞后(24%)。前者和本族語者的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后者有較大差別。在沒有標點符號的復合句中,本族語者都有句間停頓;本族語者沒有標點符號的詞間停頓都出現(xiàn)在并列成分連詞前和承上啟下的句首連詞后。
另外,學習者停頓的語音信號大多數(shù)是音高變化,極少數(shù)以-ly和-ing結尾的末詞有尾音延長現(xiàn)象。音高變化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降調(diào)(63.1%),其次是升調(diào)(18.7%)、平調(diào)(11.6%)和降升調(diào)(6.6%)。其中,句號前音高變化幾乎都是降調(diào),逗號前的成分主要是非降調(diào)(包括升調(diào)、平調(diào)和降升調(diào))其次是降調(diào);無逗號的句間和詞間停頓的音高變化主要也是非降調(diào),然后是降調(diào)。這些和本族語者的大同小異。
4 討論
學習者的停頓類別和本族語者相同很有可能因為學習者對此材料非常熟悉,因它來自語音教材,且配備有供模仿的本族語者錄音材料。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停頓的頻率相似,停頓平均時長、句末停頓平均時長、逗號后停頓平均時長、沒有逗號從句間停頓平均時長、沒有逗號的詞間停頓平均時長沒有顯著性差異,可能說明英語中的停頓是可以習得的,對此我們將另文探討。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在非強制性停頓分布的具體位置的不同可能暗示學習者在習得英語過程的一些傾向:學習者主要依靠句子的直觀結構而不是從句子語義、信息結構來決定停頓的位置;另外,非強制性停頓多反映語義、上下文的連貫性,而這些因素仍是學習者學習英語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他們尚且不能正確處理好。這與陳樺(2006)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另外,極少學習者在承上啟下的句首連詞,這可能反映學習者對語篇中上下文的連貫性方式缺乏認識,不知如何從停頓、音高變化的角度讓聽者感知;其次,大多數(shù)學習者在句末副詞前停頓似是為了突出兩個體現(xiàn)對比關系的副詞,其實這里音高變化就足以表現(xiàn)其突顯性。
5 結論
在短文朗讀中,學習者停頓還原性特征和本族語者的沒有明顯差別。絕大多數(shù)學習者強制性停頓的語音信號能夠恰當反映句子的句法、信息結構和語義關系。而非強制性停頓的分布及語音信號還不能很好體現(xiàn)句子的信息結構和語義關系。這為英語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示,即教師和學生都必須重視話語的信息結構、語義關系,強調(diào)信息結構、語義關系在處理朗讀、口語中的停頓和語調(diào)的重要作用。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者朗讀及口語的可理解性。
參考文獻
[1]Griffiths, R.T. 1990, temporal Variables in L2 Classroom Input: A Descriptive and Experimental Study [D]. Ph.D. thesis, Uinversity of Southampton.Griffiths, R.T. 1991, Pausological Research in an L2 Context: a rationale, and Review of Selected Studie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2:345-364.
[2]Miura,I. 1993, Switching Pauses in Adult-Adult and Child-Child Turn Takings: An Initial Study[J],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Vol. 22,3:230-236
[3]Watanabe, M., Y. Den, K. Hirose N. Minematsu. 2005. The effects of filled pauses on native and non-native listeners’ speech processing[J], Proceedings of DiSS’05, 9:169-172.
[4]陳樺.中國學生朗讀的調(diào)群切分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 272~278.
[5]李梅.EFL 學習者二語誦讀中錯誤停頓的定性研究[J].安徽文學,2008(5):282~283.
[6]繆海燕.第二語言口語非流利產(chǎn)出的停頓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4):56~60.
[7]張新杰, 邱天河,話語標記語“停頓”的語用功能初探[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5):56~58.
[8]鄧紅華.淺談停頓的語音作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3):203~204.
[9]朱珊.從一則新聞評論的播報看英語語調(diào)的語篇功能[J].外語教學,2009(3):38~41.
[10] 劉長軍.新聞英語中語音停頓還原性的聲學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7(3):292~300.
[11] 熊子瑜.praat語音軟件試用手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