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中西語言文化差異產(chǎn)生了長久以來翻譯的可譯性問題。就在直譯和意譯孰優(yōu)孰劣百年之爭接近尾聲時,歸化和異化之爭從后結(jié)構(gòu)主義視角重新審視直譯和意譯,提出了新的見解。本文主要通過直譯和意譯、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在解決可譯性問題上進行探討,并節(jié)選楊憲益夫婦和大衛(wèi)·霍克斯對《紅樓夢》中《共讀〈西廂〉》一段的兩種譯文進行譯例分析,論證歸化和異化的不同表現(xiàn)。
關(guān)鍵詞可譯性 翻譯策略 歸化與異化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biāo)識碼:A
1 可譯性探討
可譯性(translatability)是翻譯學(xué)的重要話題。穆南認為,人類的翻譯實踐已經(jīng)證明翻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偟膩碚f,翻譯總是要追求最大程度的可譯性。卡特福德對等值成分的定義是,原語和譯語文本或語言單位在一定的語境中可互換,彼此在相同的語境中發(fā)揮相同的作用。原語文本和單位或多或少是可譯的,而不是絕對可譯的或不可譯的。
例1 She threw a (worn-out) slipper at the retreating figure of the girl (bride), who turned, smiled and went on again.
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化不可譯性例子。按照中國傳統(tǒng),“(worn-out) slipper”“破鞋”是一個不好的意象,而在原文的文化語境中,婚禮上舊鞋、米和紙屑象征美好,以示祝賀。向新娘扔破鞋,而新娘還微笑,在中國讀者看來是不能理解的。
例2Book Lovers Become Booked Lovers.
這是一篇文章的標(biāo)題,講述了兩個搞發(fā)行出版的書商終成眷屬的故事。由于“book”的一詞多義,造成了語言上的不可譯。
2 翻譯策略
翻譯過程中具體的操作方法、技巧、手段都類歸為翻譯“方法”,而把那些能夠包含多種方法的術(shù)語,如直譯法與意譯法、語義翻譯法與交際翻譯法、異化翻譯法與歸化翻譯法等,歸類為翻譯“策略”。
一直以來,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西方,直譯與意譯都是翻譯討論的中心話題?!爸弊g與意譯之爭, 在我國自有翻譯之時起就已存在”(羅新璋,1984:4)?!耙庾g,即譯其神韻而不是譯字母;譯意義而不是譯詞匯;譯信息而不是譯形式;譯事實而不是譯方式。不過,這種爭論是純理論的,爭論者并沒有考慮到翻譯的目的、讀者的情況和文體類型等因素”(Newmark 1988b:45)。
直譯、意譯在傳統(tǒng)譯論里討論得最多。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西方又出現(xiàn)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達(Nida 1964)提出的“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與“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在本質(zhì)上和意譯與直譯是一致的。還有其他學(xué)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 1977)的“顯性翻譯”(overt translation)與“隱性翻譯”(covert translation)。
這些翻譯方法既有共通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此處將對直譯與意譯和異化翻譯與歸化翻譯這兩對翻譯策略及其在翻譯可譯性問題中的應(yīng)用進行探討。
2.1 直譯與意譯
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既可指逐詞譯 (Word-for-word translation),也包括逐句譯(Sentence-for-sentence)。直譯作為一種翻譯策略更多用于翻譯科技資料和為讓學(xué)生了解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的外語教學(xué)領(lǐng)域的翻譯,也用于文學(xué)翻譯。
例(1)可以采用直譯保留原文化的“異國化”,但要加注注明婚禮上向新娘扔舊鞋、米和紙屑以表示祝賀的地域傳統(tǒng)。
意譯法有以下特點:①以目的語為導(dǎo)向;②用規(guī)范的目的語語言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③注重譯文的自然流暢,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結(jié)構(gòu)及修辭手段。
在原語與目的語有共同的表達方式時,直譯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當(dāng)原語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yīng)詞,直譯又無法把原意傳遞出來時,意譯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例如:
例3If Main Street didn’t understand this, Wall Street did.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5)
這一點,一般人不理解,華爾街那些大老板們卻是明白的。(王宗炎)
如直譯為,“如果主街不理解,華爾街是理解的?!弊x者就會不知所云。王先生把Main Street 意譯為“一般人”,把Wall Street意譯為“華爾街那些大老板們”,把原意清楚地表達了出來,使譯文簡短明白。
例(2)的書名用直譯《愛書人成為登了記的夫妻》。而用意譯《愛書人終相愛》用首尾兩個“愛”的修辭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book”一詞多義造成不可譯因素的缺憾。
再如:例4Bette Davies, Spencer Tracy and Frank Capra were Oscars. … Alfred Hitchcock was making a lady vanish.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197)
電影演員貝蒂·黛維絲、斯本塞·屈萊塞、弗蘭克·卡普拉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艾爾弗雷德·希契科克導(dǎo)演了《名媛失蹤》。(注:影片原名是the Lady Vanishes.)(王宗炎)
原文玩了個文字游戲。艾爾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導(dǎo)演the Lady Vanishes。這句話旨在達到一種幽默效果,但是造成翻譯上困難,如直譯成“艾爾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蹤”,其意思就會與原文相悖。采用意譯的方法,表達了原文的一層意義,可惜其雙頭語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風(fēng)趣味道也完全喪失了。
2.2 異化翻譯與歸化翻譯
異化翻譯法(或異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和歸化翻譯法(或歸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是美國翻譯理論家Lawrence Venuti引入翻譯界的。
具體說來,異化翻譯法包括以下特點:(1)不完全遵循目的語語言與語篇規(guī)范;(2)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選擇不通順、艱澀難懂的文體;(3)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的語中的古詞語;(4)目的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經(jīng)驗”(1995: 20)。
歸化翻譯法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步驟:(1)謹慎地選擇適合于歸化翻譯的文本;(2)有意識地采取一種自然流暢的目的語文體;(3)把譯文調(diào)整成目的語篇體裁;(4)插入解釋性資料;(5)消除原文中的地域和歷史色彩;(6)調(diào)協(xié)譯文和原文中的觀念與特征。
例(1)用歸化法翻譯就可以用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表示吉祥的“紅包”或“花”來代替“破鞋”:她把紅包/花束扔向正退出著的新娘,只見新娘轉(zhuǎn)過身來,微微一笑,繼續(xù)向前走了。
例5 中國俗語“情人眼中出西施”譯成“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西施”這一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詞(cultural item)就被異化了。
2.3 異化與歸化是直譯與意譯的演變
直譯與異化、意譯與歸化在某種程度上有重疊部分。直譯和意譯之爭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之爭后在20世紀末達成的共識是二者并行不悖,任何譯本都是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的結(jié)果。直譯和意譯之爭是建立在結(jié)構(gòu)主義基礎(chǔ)上,從后結(jié)構(gòu)主義視角重新審視直譯和意譯就得出了異化和歸化。從文化角度涉及了負載與語言形式之中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文化的平等交流和歷史感問題,從詩學(xué)角度涉及到文學(xué)性(literariness)問題,從政治角度涉及到殖民化和非殖民化、霸權(quán)與反霸權(quán)問題。于是,異化與歸化是直譯與意譯在新層次上的演變。
3 譯例分析
以下就《紅樓夢》的節(jié)選《共讀〈西廂〉》一節(jié)將楊憲益夫婦的譯文和大衛(wèi)·霍克斯的譯文加以分析比較,指出直譯與意譯和異化與歸化在譯文中承載語言文化不可譯因素翻譯方面的體現(xiàn),主要是從異化和歸化角度來分析。
(1)黛玉看完《西廂》后覺得“辭藻警人,馀香滿口”,“馀香滿口”在中國文化中聯(lián)想意是吃完美食之后滿口留香的意象。楊直譯為“a sweet taste in her mouth”,保留了漢語文化,是為異化法。而大衛(wèi)·霍克斯譯為“l(fā)ingering fragrance”,“香味”是嗅覺上的體味,反映西方人不同的美學(xué)觀,是為歸化法。從味覺到嗅覺的轉(zhuǎn)換,歸化味盡現(xiàn)無疑了。
(2)“傾國傾城”這一習(xí)語漢英中都有,但所蘊涵的文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造成一定的不可譯性?!稘h書·外戚傳》有“一顧傾人城,二顧傾人國”,形容女子容貌很美。Helen of Troy是荷馬史詩中的典故,美女Helen引起了特洛伊戰(zhàn)爭,導(dǎo)致了繁盛的特洛伊王朝覆滅,含災(zāi)禍的意思。楊直譯為“caused cities and kingdom to fall”,是褒義,為異化。大衛(wèi)·霍克斯譯為“which kingdoms could o’erthrow”,引入王國覆滅的意象,屬于異化法。
(3)對“似睜非睜的眼”的翻譯也頗具代表性。楊直譯為“her eyes flashing with anger beneath half-drooping lids”,是完全的字面意思,譯文讀者不易理解其意思。大衛(wèi)·霍克斯用意譯法“l(fā)ovely eyes”直接表意,易于理解,但原文的形象性卻丟失了。
(4)“病老歸西”中“歸西”是委婉語。中國佛教傳統(tǒng)認為,人死后便會升天,“西天”是極樂世界,因此用了詞條“歸西”。楊的譯文:“go to your paradise in the west”是直譯和異化譯法。佛教在西方并不盛行,因此也沒有這一表達法。大衛(wèi)?霍克斯省卻這一習(xí)語,直接意譯為“gone to your final resting-place”,屬于歸化。
(5)再看出自《西廂》的名句“苗而不秀,是個銀樣蠟槍頭”的譯法。原文的兩個意象:不吐穗揚花的莊稼苗和樣子向銀質(zhì)其實是焊錫做的槍頭,比喻虛有其表、華而不實的東西。對這一文化難點,兩位大家也都堅持了自己的風(fēng)格。楊直譯為“a flowerless sprout” and “a lead spearhead that looks like silver”。大衛(wèi)·霍克斯去掉了第一個文化意向,直接將第二個意象意譯為易于理解的“of silver spear the leaden counterfeit”。歸化和異化之別便可窺見一斑。
(6)此節(jié)選中對稱謂的翻譯也有歸化與異化之別。如“老太太”的譯文。文中“老太太”指大觀園中德高望重的賈母,是尊稱。楊按照漢文化直譯為“the old lady”。而“old”在西方?jīng)]有尊敬的意思,大衛(wèi)·霍克斯借用古英語中尊稱的表達法“Your High Majesty”譯為 “Her old Ladyship”,譯出了尊敬之意,是一種歸化手法。
當(dāng)然,除以上列舉的六個例子之外《紅樓夢》中還有很多關(guān)于用歸化和異化解決可譯性問題的典型例子。
4 結(jié)語
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可以性問題是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解決的,但由于目的、手法、操作者個人因素等的不同,譯文也各異。王宗炎先生曾深有感觸地說,“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獨有的聲音、文學(xué)、修辭手法和社會習(xí)慣,這是無法移植的。古書說,‘橘逾淮而北為枳’。橘子好吃,枳可是酸苦的。翻譯正是如此。一篇好文章,翻譯過來往往讀不得。你可以把大意譯出,可是原文那些音樂和形象性,原作者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你會丟了一大半”(1983:9)。直譯和意譯的焦點是具體的操作方法,而異化翻譯與歸化翻譯關(guān)注點是抵制外來文化還是引入外來文化,只不過是策略而已。
參考文獻
[1]Newmark, Peter. 1988a.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rentice Hall.
[2]Nida, Eugene A. C. R.. Tabe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 Brill.
[3]V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4]邵志洪.翻譯理論、實踐與評析.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 2003.
[5]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