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教學過程中如何及時捕捉思維教學的時機,切實進行思維訓練,卻沒有引起廣大教者的足夠重視,因而錯失思維教學良機,影響思維能力培養(yǎng)。
一、 在認知沖突中實施思維教學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認知沖突,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心向,是實施思維教學的有效時機。
比如,給出命題(1):已知y=f(x)是定義在R上的函數(shù),且對任意實數(shù)x都有f (x-1)=f(1-x)成立,試確定函數(shù)y=f (x)的圖像的對稱性。學生容易判斷函數(shù)y=f(x)為偶函數(shù),因而得出圖像關于y軸(即直線x=0)對稱。為了防止混淆,我們給出命題(2):已知y=f(x)是定義在R上的函數(shù),試確定函數(shù)y=f (x-1)與y=f (1-x)的圖像的對稱性。這就促使學生思考命題(1)和(2)究竟是一碼事,還是兩碼事?(如何化歸)如果存在區(qū)別,其對稱軸(直線x=1)又該怎樣確定?這種認知沖突下的思維活動,能有效促進理解,改變似是而非的毛病。
二、 在探究思路中實施思維教學
解答數(shù)學問題的關鍵是思路。縱觀當前的例題教學,“告訴式”的教法較為普遍,錯失思維訓練時機,學生碰到具體問題仍是束手無策。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就會在自身思維活動中學會思考,做到得心應手。
例如:已知直線l:y-1=k(x-1),若拋物線y2=x上存在兩點關于直線l對稱,求斜率k的取值范圍。教學時,我們不將思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設置問題,放手讓學生探究。求的范圍的本質是什么?(解關于k的不等式)根據(jù)什么特征來建立關于k的不等式?這樣,教師導而不代,消除了學生的依賴心理,主動挖掘思維潛能去探究解題思路。
思路1利用判別式
設p1、p2是拋物線上關于直線l對稱的兩點,將直線p1p2的方程:y=- x+b代入拋物線方程y2=x得:y2+ky-bk=0(1)
二次方程(1)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根,等價于判別式Δ=k2+4bk>0 (2)
根據(jù)p1p2的中點N(x0,y0)既在直線p1p2上又在直線l上,可得bk=- - + ,代入(2)式即可解得-2 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采用判別式求解,但也有其他思路,應及時進行交流展示。 思路2利用直線的參數(shù)方程 將過p1p2中點N的直線參數(shù)方程代入拋物線方程,得到關于參變量t的二次方程。p1、p2兩點對稱分布在N點兩側,只需t1+t2=0且t1t2<0,由此可得關于k的不等式。 思路3利用基本不等式 因為p1(x1,y1),p2(x2,y2)是拋物線上不同的兩點,y1≠y2,必有基本不等式y(tǒng)12+y22> 成立,運用已知條件即可得關于k的不等式。事實上,這些思路都是可行的。學生在充分的思維活動中感悟到,每一種建立關于k的途徑都是一種解法。思路想透了,解題就能左右逢源。 三、 在優(yōu)化思路中,實施思維教學 例題教學中把技巧強加給學生,這種技巧往往被束之高閣。引導學生優(yōu)化思路獲得的簡潔方法,才能真正運用自如。 例如:已知圓c1:x2+y2-4x-4y+7=0和圓c2:x2+y2-2x-2y=0交與A、B兩點,求過A、B兩點的直線方程。這道題思路直觀,學生自主練習時普遍來用聯(lián)立方程組: 由 x2+y2-4x-4y+7=0 (1)x2+y2-2x-2y=0(2) 將(3)代入(2)求交點坐標。巡視時發(fā)現(xiàn),部分同學難以求出交點坐標(數(shù)字復雜)。一方面我們要求同學加強運算能力訓練,另一方面啟示同學思考:求過交點的直線方程,是否一定要求出交點坐標呢?解題理念的突破,為學生提供了更優(yōu)美的思維動機。隨即有思維敏捷者給出了如下解答:設交點坐標為(x,y),則交點坐標滿足方程(1)和(2),也滿足(1)-(2)所得方程(3)。而方程(3)是含x,y的一次方程,這說明方程(3)即為過交點A,B的直線方程。這里避免了求交點的繁雜運算,直接求得交點坐標所滿足的直線方程。這種 “設而不求”的方法,思路清晰,過程簡潔,在解析幾何中有著廣泛應用。 四、 在排除障礙中,實施思維教學 思維受阻是解題中的常見現(xiàn)象,排除思維障礙是值得珍視的思維教學資源。 例如:已知函數(shù)f(x)=4x+αx2- x3(x∈R)在區(qū)間〔-1,1〕上單調遞增。 (1)求實數(shù)a的集合A; (2)設關于x的方程的兩個非零實根為x1,x2,問是否存在實數(shù)m,使不等式m2+tm+1≥| x1-x2 | 對任意 a∈A以及t∈[-1,1]恒成立。若存在,試求出m的范圍;若不存在,試說明理由。這是學生提問的一道題。筆者沒有直接給予解答,而是設置學生熟悉的背景題,讓學生思考、領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背景1如果0≤x≤1,不等式2+ax-x2≥0恒成立,求實數(shù)a的范圍。 背景2如果對于任意t∈[-1,1],不等式 <1∈≥0恒成立,求m的范圍。 由背景題做鋪墊,再引導學生運用類比聯(lián)想的正向思維遷移,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五、 在自糾錯誤中,實施思維教學 學生在解題中犯錯是難免的。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反思錯因,自糾錯誤,有助于完善認知結構,有效避免錯誤。 例如:已知二次方程mx2+(2m-1)x-m+2=0的兩個根都小于1,求m的取值范圍。 學生作業(yè)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設方程的兩個實根為x1,x2, ∵ x1<1,x2<1 ∴m≠0△≥0x1+x2<2x1x2<1?圯m≠0(2m-1)2+4m(m-2)≥0 >0 <1 解之得m<0或m≥ 此處錯誤較隱蔽。我們不直接指出錯因,而是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解法是否有錯誤?如有錯誤,錯在何處?如何糾正?這就引導學生在尋找歸因的思維活動中,完善認知結構,自糾錯誤。 發(fā)生錯誤的原因是推理過程中發(fā)生邏輯混淆。事實上,x1<1?圮x1-1<0,x2<1?圮x2-1<0,x1<1且x2<1等價于: ∴m≠0△≥0(x1-1)+(x2-1)<0(x1-1)+(x2-1)>0?圯m≠08m2-12m+1≥0 >0 >0 解得m的范圍是:m<- 或m≥ 。這樣的思維活動,能有效避免重蹈復轍。 六、 在反思教材中,實施思維教學 教學中有時會感到教材有銜接脫節(jié)或不當之處,反思這些內容,能促進學生對教材內涵的理解。 比如,橢圓第二定義,教材是設置軌跡方程提供認知背景的,即已知點p(x,y)到定點F(c,0)的距離與它到定直線l:x= 的距離之比是常數(shù) (a>c>0),求點p的軌跡。 經(jīng)過運算,求得的軌跡恰為橢圓 + =1. 學生不禁要問,這樣的結果是偶然還是必然?倘若是必然,這種構思又出之何處?這就促使學生反思第一定義,尋找兩者的聯(lián)系。 七、 在數(shù)學猜想中,實施思維教學 華羅庚教授曾經(jīng)講過:“千古教學一大猜”??梢?,猜想在推動數(shù)學發(fā)展中的作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歸納、類比思維中進行數(shù)學猜想,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數(shù)學發(fā)現(xiàn)能力。 例如:平面內有n條直線,且任何兩條直線都相交,任何三條直線不共點,試求這n條直線所得交點的個數(shù)。本題設有現(xiàn)成結論,需要進行實驗探索。 記n條直線的交點個數(shù)為f(n)(n≥2,nN*) 那么,f(2)=1;第三條直線與已有的兩條直線都相交,增加2個交點,∴f(3)=f(2)+2=1+2;同樣地,第幾條直線與已有的n-1條直線都相交,增加n-1個交點,∴f(n)=f(n-1)+(n-1)。由此猜想 f(n)=1+2+……+(n-1)= . 盡管,這個猜想的正確性還需要證明,但是歸納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已經(jīng)給演繹論證提供了線索。(f(n)=f(n-1)+n-1) 八、 利用隨機資源,實施思維教學 發(fā)揮教師的教育睿智,利用身邊的隨機教育資源進行思維導引,往往會產生好的效果。 有一次課余時間,兩位同學為一道題的解法各抒己見,爭執(zhí)不下,要求老師評判。 例如:已知函數(shù)y=lg(x2+ax+a)的值域為R,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