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效式”試卷分析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新課程教學要求我們努力地去思考、探索和實踐符合新課程理念以及適合自己特點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善于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效的試卷分析課是檢驗教師教學水平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把握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切實提高教學實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1.創(chuàng)編試卷
創(chuàng)編試卷是創(chuàng)新型教師需開展的一種基本活動,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通過各種素材的搜索重組,既可以擴大教師的知識容量,也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品位。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復習進程需要和學生接受能力,安排適量的試卷練習。一般情況下,一輪復習試卷內容要呈現基本考點,以基礎練習為主,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適當添加一些高考真題。二輪專題復習要突出重點,圍繞重點知識選擇一些新穎適時、切合高考方向的試題。最簡單的創(chuàng)編可以圍繞熱點從素材的搜索和重組開始,然后再結合一些地理原理和考點在原題的基礎上作適當的修改,以適應高考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編活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研究學生、鉆研高考方向、捕捉高考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這種不間斷的創(chuàng)編活動還可以激發(fā)教師強烈而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意圖,促使教師由傳授型逐漸向創(chuàng)新型教師轉變。
2.學會溝通
溝通不僅體現在上課過程,試卷改做也是一種溝通的渠道,通過改做,教師不僅可以發(fā)現一些或新奇,或典型的問題,還可以在改做中體驗上課成效帶來的快樂,我們看到一份質量很高的答卷時,會會心一笑,增加無限的動力。如果我們在改做中作一些簡單的文字點評,這種“無聲式”的溝通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師的改做一定要及時認真,信息反饋要準確、及時、到位,能通過試卷中的一道題,一眼看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把檢測到的問題作及時記錄,我把這個記錄命名為學生“病歷卡”,每一位同學在這份“病歷卡”中都能找到他在某個階段患的主要毛病,教師能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每一步成長過程,并通過階段性的總結,找到實質性的問題,再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通過長期的這種良性溝通,學生會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關愛,于是在做下一份試卷時會更加投入,甚至會沒等老師批改就急沖沖地跑到辦公室,要求老師作出點評。老師也應主動約學生到辦公室進行“面批”(即當面批改分析,或表揚,或批評,并提出相應要求)?!懊媾钡膶ο髴撌遣煌瑢哟蔚膶W生,對每一位同學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位同學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并努力地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中。
3.“透明式”分析
如果一位老師能把每一份試卷都分析到位,大部分學生都能在分析過程中做到無障礙接受,甚至比較輕松,我把這種分析叫作“透明式”分析,它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極好體現,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一種目標。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很多老師反其道而行之,能把一周積壓下來的試卷,在一節(jié)課中快速地把它分析完,并且感覺很有成就,認為這種“動車組”速度為他節(jié)約了好幾個課時,學生掌握得也比較好。殊不知學生無聲地接受,只是表示他根本就不愿意跟著這樣的節(jié)奏,他已經放棄了認真聽課的責任和要求老師幫助他們解決疑惑的權利。因此,作為老師要根據卷面改做情況和上課學生反應情況及時作出調整,試卷分析的內容也不能局限在答案的校對,要分析不同學生呈現的典型問題,破題的關鍵步驟,答題的技巧,回顧重要考點,對學生答題能力的點評,以及試卷本身體現的亮點和存在的不足等,做到老師與學生、學生和試卷的無障礙且愉悅式交流,使知識點的學習透徹而到位。
二、 關于“有效式”試卷分析的幾種方法
1.適合一輪復習的幾種方法
一輪復習會有一個漫長的過渡期,包括知識點寬度和深度的過渡,以及學生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的過渡,因此要以教師引導分析為主,分析問題,總結方法,逐步做到從考點到習題,從習題到考點的過渡與統(tǒng)一,帶領學生有序地積累知識,學會選擇好題、判斷易犯錯誤集中地、刪選卷面信息、領會命題意圖、把握答題技巧等。
(1)直接分析法。教師通過改做對比,找出試卷中錯誤率最高的幾個典型題直接進行剖析答疑,從怎樣審題,怎樣找到突破口,怎樣建立地理思維開始談,一步步引導學生走入題境,作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并找到解題的辦法。一般適宜在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接受的情況下進行。直接分析法能圍繞重點錯誤作詳細剖析,直奔主題,問題呈現直接而透徹。
(2)活動法。一般情況下,教師會直接拿試卷作點評,學生看到自己早就做過的試卷,可能會失去弄清問題的興趣,甚至會比較厭倦,因為每天都會有不同科目的試卷分析課,如果以小活動的形式開展試卷分析,會讓學生感覺很新鮮也會靜下心來再一次投入思考和學習活動中,學生聽得很有神,效率自然也較高。
例題1:下圖為“北京時間16點,太陽直射A點時的晝半球圖”,A點的緯度是20°N。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C點位于B點的 方向,C點地理坐標是
(2)等值線①、②、③中,晝長最短的是 ;
(3)如F點地方時為6時。畫圖:在上圖中畫出30°W經線。
活動思考題:
(1)本題中你看到了哪些你認為有用的信息?
(2)你能在圖中找到北極點嗎?
(3)A點的經度能得到嗎?A和C是否在同一條經線上?
(4)同一天中諸暨的白晝可能和浙江的那個城市相當?因此等晝長線意味著什么?一般我們可以通過哪些辦法來求得白晝長短?
(5)你還見過哪些等太陽高度線分布圖,能否把它畫出來?
(6)本題有哪些亮點呈現?
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以下兩點內容。
①隱藏極點,使學生很難判斷C點的坐標,30°W經線也很難找對。
②變緯線為等晝長線,需要學生自覺轉換。
通過這個思考活動,幫助每一位學生進行了信息的刪選,建立了清晰的地理思維,變原題中跳躍式的思維為完整的思維鏈,降低了思維的難度,增加了學生做題的信心,同時強化了相關的一些知識點,比如:極點太陽高度的計算、極點與經線的關系、晨昏線與太陽高度的關系、晝夜長短與緯度的關系、晝長的計算。
(3)問題展示法。有計劃地讓幾個學生把他們的答案寫到黑板上,也可以把他們的答案做成PPT,然后讓全班同學一起根據題目要求,來組織答案,再對照學生的答案一起找問題,分析錯誤原因,總結答題技巧。尤其是綜合題,答案本身比較復雜,學生的答案更復雜,在這些雜亂的內容中更能找到很多典型的易犯錯誤。把問題在大眾面前展現出來,能有力地強化錯誤,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升經驗技巧。
(4)考點回歸法。熟悉教材,熟悉考綱,把握考點深度,是教師在一輪復習中應該幫助學生解決的一件事,有時可以有準備地發(fā)一張練習下去,不需要學生做題目,只要直接寫出圍繞該題的一系列考點,最好還能根據相應的地理思維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品質,從被動接受到自覺學習,從機械記憶到靈活總結,同時還能切實提高知識的綜合遷移能力。
2.適合二輪專題復習的幾種方法
二輪專題復習要更多體現學生的實踐應變和總結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知識的靈活綜合運用,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健康的應試心理,積累應試技巧,提高綜合應試能力,提高答題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等。
(1)討論法。積極討論是釋放既有信息,交換不同意見,鞏固學習經驗的良好途徑。因此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圍繞分配到的一道題進行討論,一般一節(jié)課拿出兩三個題進行討論,討論的內容比較廣泛,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審題的關鍵點、相關的重要地理思維和原理、試題的亮點、涉及的重要考點、易犯的錯誤、解題的技巧等。通過討論就像經過機器的篩選,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答題方向,組織更加科學準確簡潔完整的答案。
例題2: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分組討論內容:
第一組:三角洲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影響沉積作用是否明顯又有哪些因素?
答:直接原因是泥沙的沉積。主要影響因素:流水帶來的泥沙的多少、流經地區(qū)的地貌狀況、其他地質作用的影響。
第二組:什么情況下,泥沙較容易沉積?
答:地勢起伏小,水流速度緩,上游有水庫大壩,使水量減小,水流速度緩、流經地區(qū)氣候條件差或者植被破壞,植被覆蓋率低。
第三組:什么情況下,泥沙不容易沉積?
地勢落差大水流急、植被覆蓋率好、降水少,水量小、河口地帶因海水侵蝕或地殼下陷。
第四組:誰能總結三角洲成因分析的一般模式?
首先主要考慮流水沉積作用,然后考慮地貌狀況、海水侵蝕、地殼運動。流水沉積為主導作用,一般要作具體分析,比如影響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氣候、工程建設),影響沙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植被覆蓋率、流速),而地貌狀況、海水侵蝕作用和地殼運動可以理解為影響沉積作用是否明顯的因素。
第五組:我們在高考成因分析題中應特別注意哪些問題,才能使答案變得更加完整?(師生共同討論完成)
討論結果:
① 建立一條簡短的因果思維鏈,理順答題方向。
② 高考設問中反傳統(tǒng)現象比較多,平時要多嘗試從正反兩方面來思考問題,培養(yǎng)自己自如的逆向思維。
③ 一般要想到自然或人為兩方面的影響,體現思維的完整性。
④ 簡答題中的成因分析,還可根據分值分配情況,通過遞進解釋強化某一成因,靈活豐富,使之成為一個新的得分點。
⑤ 打個只有關鍵詞的草稿,以免考試緊張而遺漏一些本來想到的內容。
⑥ 最后要結合題目信息和實際情況作完整表述。
(2)對比分析法。綜合題是學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因此在高三學習的后半階段,可以經常性地給每一位學生發(fā)一張參考答案,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答案,在對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自己的答案有否做到科學準確、規(guī)范針對、完整有序等。
(3)倒敘法。當學生獲得一定的能力后,可以試著讓學生總結該階段學習中還有哪些考點不夠熟練,還存在哪一些障礙,讓學生自己列出相關考點,再從已做過的試卷中找到相應的題目,這樣能加深他的印象鞏固知識。
(4)體驗法。弄一份標準的樣卷,讓學生自行批改,加分登記,體驗每一分分數的寶貴,找出失分的原因,并指定幾個學生到講臺前作簡要分析,這樣學生會充分地去準備,在感受壓力的同時,更加專注地投入學習。
三、 明確“有效式”試卷分析課的能力培養(yǎng)
試卷分析課是高三教學中最常規(guī)的教學活動,如何上好這類課,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效,高考分數的高低目前只能用一張試卷來衡量,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提高試卷分析課的質量,讓學生在少而精的試卷練習中感知重要考點、捕捉高考信息、體驗高考方向、建立地理思維、提升學習能力等。分數是表面現象,一份試卷更多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要不斷探索嘗試運用各種“有效式”的試卷分析法,讓每位學生的觀察對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概括表達能力、想象轉換能力、創(chuàng)新應變能力、反思總結能力、遷移發(fā)散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等在每一次試卷分析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為高考復習中的最后一份試卷作有效而穩(wěn)固的準備。
總之,試卷分析課也應根據教材和學生需要,作巧妙恰當的變化,一方面使知識得到真正的落實,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輕松的交流實踐中,把知識不斷地內化,從而提升為一種實在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試卷分析中要放慢速度,多引導,重分析,還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杜絕“重練輕析”、在教學中無序地發(fā)試卷和敷衍了事地分析試卷,而應讓“有效式”試卷分析成為高考地理教學中一種常規(guī)的教學策略。
(責任編輯付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