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的教育管理是我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特殊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和影響,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呈現(xiàn)出許多新的特點。因此,充分認識和把握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的特點是實現(xiàn)藝術類大學生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探索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 藝術類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探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藝術類大學生教育也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是我們當前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管理過程中面對的一個重要的特殊群體,充分認識和把握他們的思想行為特點,對于順利開展和增強教育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
1.政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模糊。
不少藝術類大學生對于政治理論的學習不夠重視,對于政治參與意識不強,對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缺乏正確認識,他們覺得政治都是空談,沒有現(xiàn)實意義,花時間學習反而會占用專業(yè)學習的時間。因此,他們政治參與熱情普遍較低,對國事、天下事漠不關心,入團入黨消極被動。此外,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存在理想與信念標準模糊,認為藝術無國界,甚至用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來看待事物,分析問題。他們思想活潑但缺乏深度,沖動有余卻理性不足;目標遠大但好高騖遠,規(guī)劃很多卻缺乏自律;熱衷自我,理想信念偏離正常軌道。
2.自我意識強烈,集體意識淡薄。
一些藝術類大學生喜歡追求獨特的個性,喜歡標新立異,希望與眾不同,有的甚至認為追求個性、放蕩不羈才能激發(fā)靈感、富于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他們幻想自己能夠主宰決定自己的一切,自己獨立走自己的路。他們的自我意識強,自我中心傾向明顯,對教師的督導、高校制度規(guī)章方案抵觸,行為上隨性散漫。因此,一般來說,藝術類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觀念趨弱化。
3.專業(yè)功底扎實,文化基礎較差。
藝術類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從小就有對專業(yè)的愛好和興趣,較早開始專業(yè)學習,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專業(yè)學習上。對專業(yè)的過于偏重,造成了他們對人文基礎課程和專業(yè)理論課程的忽視。大多數(shù)藝術類大學生對于人文理論知識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專業(yè)理論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覺得這些課程占用了他們大量專業(yè)學習的時間,這對專業(yè)發(fā)展不利,導致有的學生經常缺課、逃課。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了藝術類大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的不良后果,這也導致藝術類大學生的知識面較窄,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深度準度不夠,辯證思想較弱。
4.物質消費提高,吃苦精神不足。
藝術類大學生因其專業(yè)特殊性,在學費、購買學習用品等方面的花費較大。有的學生為了滿足自己彰顯個性的需要,把大量時間花在逛街、購物、談戀愛上,虛榮心強,喜歡攀比,有的甚至追求高消費。這些物質消費并沒有積極進取向上的正效應,反而對一些學生造成了忽視精神追求的負效應。在他們身上已經看不到艱苦奮斗的精神,他們怕吃苦、怕受累,功利思想嚴重,不愿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去,不愿到基層去。
5.情感豐富隨意,心理素質不高。
藝術類大學生具有聰明、自信、活潑等特點,但他們同時存在著缺乏責任感、感恩心、自大自私、對物不愛惜、對己不克制、對事不努力等缺點。他們的情感情緒較為豐富,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情感情緒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和影響,較感性,容易沖動急躁,缺乏理性,不尊重客觀現(xiàn)實。他們在學業(yè)、就業(yè)、人際關系、戀愛、家庭等方面遭受挫折時容易產生極端情緒,甚至可能引發(fā)一定的心理問題,如心理失衡、心情郁悶、壓抑不安、經濟焦慮、學習焦慮、對藝術的偏頗理解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如不進行適當調節(jié),一旦伴以其他外界因素(如學習壓力加大、情感物質等),將會誘發(fā)更嚴重的心理疾病。
二、藝術類大學生教育與管理的方法途徑
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我們必須加強和改進教育管理工作,在思想觀念、內容要求、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
1.教育與管理工作體系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增強教育與管理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首先,要促使教育與管理的思想觀念與內容要求由傳統(tǒng)型向現(xiàn)代型轉變,培養(yǎng)學生樹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智能素養(yǎng);其次,要促使教育與管理的方式的隱性教育效果;再次,要促使教育與管理的模式由平面模式向主體模式轉變,做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達到教師、職工和學生骨干人人育人,學生在入學、學習、專業(yè)各個階段和在課堂、宿舍、網絡、課外活動中,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最后,要促使教育與管理由單一的嚴格管理向因人而異的疏導為主轉變,做到了解學生思想行為方式、把握學生心態(tài)、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切忌局限于一種方法,努力區(qū)分不同的對象和層次,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律,同時針對某些學生的不良習氣,對他們進行強化管理、嚴格管理。
2.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完善學生的道德人格。
良好的人文素質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專業(yè)素質的重要基礎,它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文化素質,是大學生活躍思維、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目前,一些藝術類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夠,嚴重影響著他們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迫切任務。根據藝術類大學生的現(xiàn)實狀況,我們不僅要開設《中國語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等常規(guī)課程,而且要適量增設美學、文學、社會學、宗教學、藝術哲學等課程。與此同時,還要有計劃地組織開展人文講座、自然科學講座、文學評論、影視論壇、文藝匯演、作品展示、體育競賽等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鍛煉學生的吃苦精神,完善學生的人格,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道德人格的完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會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牢固樹立素質教育思想,堅持不懈地開展工作,才能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社會有用人才。
3.推進學生的情感感化教育,提升學生的藝術稟賦和藝術品格。
藝術教育的靈魂是尊重學生并提升學生的藝術品格。推進學生的情感感化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動力,影響其藝術品格的形成。情感是一個人對事物的一種心理體驗與態(tài)度,它包括思想境界、知識涵養(yǎng)、心理品格、情緒感覺等內容。情感的豐富程度和正確引導同情商、智商密切相關。藝術類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中更應注重情感的體驗和宣泄,對于他們應該更加注重情感感化教育。情感感化教育是通過情感的交流,在學生心里達到“理”的疏導。情感與“理”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情感是交流的手段,“理”的疏導是交流的目的。情感感化教育就是要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彼此之間產生相融和心靈共鳴,通過情感變化教育完成道理的疏導和思想行為的轉化。針對藝術類大學生情感豐富,自我意識和自尊心較強,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實思想這些特點,教育和管理者要經常關心和幫助學生,通過情感溝通,引導學生從理智上升華理想信念,從情感上升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鼓勵學生用健康穩(wěn)定和諧高尚的情感去詮釋自己的藝術理想,錘煉自己的藝術品格。教育者還要積極參與各類學生活動,深入到宿舍班級與學生交流,細致認真地了解情況,摸清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感受到關愛。這樣,點點滴滴的情感融通,可以形成強大的親和力,贏得學生的信任,取得較好的教育與管理效果。
4.開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
藝術類大學生大多存在較強的功利心理、依賴心理和自大心理,不太關心集體,集體觀念較欠缺,團隊意識淡薄,承受挫折能力不強,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在對事物的看法上,藝術類大學生情感體驗細膩,對人對物較敏感,更易以偏概全和鉆牛角尖,相當一部分學生熱衷于網上交友和聊天,甚至上網成癮、游戲成癮。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這些問題,我們要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端正不良心態(tài),正確認識自我。心理咨詢包括團體咨詢和個體咨詢。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情緒情感一旦遇到各種壓力、事故和挫折,易產生悲觀、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tài),如不及時疏導,就會導致心理失衡,出現(xiàn)心理問題。因此,新生入學時,就要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平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學生保持溝通聯(lián)系,引導他們用全面的觀點分析問題,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增強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咨詢,擴大心理咨詢面,為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利用網站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確保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白瑾.談高等藝術院校學生管理工作[J].藝術探索,2003.
[2]李開沛.試述藝術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及其培養(yǎng)[J].吉首大學學板(社會科學版),2002.
[3]郝麗紅.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因素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6.
[4]張信群.高等藝術類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探索[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