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是人對象化的產(chǎn)物,它直接對應于我們的內心,這種對應在作用于我們的情感的同時,也對應于我們生理的自然欲求,在廣泛的聽眾中產(chǎn)生共同的美感,這種美感即“蓄積與釋放的滿足感”。文章通過對20世紀音樂心理學的研究,結合特別的音樂分析模式,來說明聽眾內心的這種快意之感。
關鍵詞: 音樂蓄積與釋放作品結構和聲
一、蓄積與釋放的滿足感在作品結構中的表現(xiàn)
關于音樂的心理反應論說,我國有莊子的“共同美”說,國外有康德的“美的普遍性”。具體說來,一部純形式的作品總會給我們一種“蓄積”(“構建”)、“釋放”(“破除”)的心理反應或心理結構,遵循它,我們就會獲得“快意”與娛樂。一部“美妙”的作品的形成過程必然是復雜的,是作曲家精心設計的。這一點只有巴羅克和古典樂派做得最純粹,以后的時代由于美學理想的轉變,形式轉向內容進入瓦肯德羅的“詩意”化與瓦格納對音樂的“革命”(浪漫主義的理想),完全成為了內容的奴役,音樂史上原本或多或少依照心理快意的創(chuàng)作必然趨向削弱,在內容美學中淪為一種隨機的“快意”狀態(tài),與此同時這種“快意”在內容美學中的心理體驗與精神升華中又被激起,這時的判斷就變得復雜起來。
為了便于分析,本文選取巴羅克和古典主義的兩種代表性體裁,即賦格曲和奏鳴曲,因為我們很難單純地就巴赫的賦格來談賦格內容,或單純地就奏鳴曲來談其內容,換句話說,這兩種體裁都比較注重形式方面。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565,F(xiàn)ugue段分析
音響版本:Organ works.Albert Schweitzer①,Angel Records July 12,2005樂譜版本:《外國鋼琴曲選》第二冊,人民音樂出版社。
整個分析事實上是一種“蓄積(構建)—釋放(破除)”的生理結構或一種“心理能量”分析。庫爾特的“能量論”音樂觀是探討人的無意識狀態(tài)的意志力量,即一種“心理能量”,“認為這是一種潛在的、不穩(wěn)定的、出于運動狀態(tài)的東西,它時刻要求發(fā)泄和尋找釋放的途徑,以達到內在的平衡”②,這是就創(chuàng)作而言的。就欣賞而言,作品對應于我們的心理需求,從而給我們美的體驗。
1.音樂作品提供的張力感分析。
圖1Fugue部音頻波形圖
如圖1所示,波形圖將全曲的力度直觀地分為了10個部分(事實上遠比這個“力度模式”復雜,“力度”是由聲部的疊加構成),前疏后密很明顯,即巴赫在整部作品的力度控制中,2′17″之前,也就是fugue段的前55小節(jié),給我們的整體緊張從力度上看是較為平緩的;55小節(jié)后,即2′17″后,力度模式加大,作為全曲的第一次“強奏”(四聲部同時發(fā)聲),一直持續(xù)到Fugue的結束99小節(jié),即4′18″之前的主和弦上,這一部分持續(xù)了近2分鐘。然后Toccata主題再現(xiàn),力度模式變得頻繁,在1′28″的時間里(4′09″—結束),也就是99—116小節(jié)里,給我們以構建(力度加強/突強)和破除(力度減弱/突弱)上的不斷變換刺激。
波形圖也直觀地說明了賦格段寫作的三個部分:波形1,即1′10前,為賦格的呈示部,在圖2中清晰地說明了主題分別在四個聲部依次呈示完畢;波形2,是賦格的發(fā)展段;波形3,是賦格的再現(xiàn)部,力度模式為輕—次輕—重,此后是Toccata段。以上的力度“格式塔”是一種蓄積—釋放的心理能量構建,構建一種體內和諧的運動。
2.心理美感——蓄積與釋放的滿足感。
一個具有性格的主題呈示完畢后,我們便開始了對該主題的期待。蓄積是滿足的蓄積,之后走向飽和。蓄積又是期待的蓄積,之后需要釋放,即對期待的滿足,此外,釋放中又包含著新的期待,期待變成一種要求新的釋放的蓄積,整個過程螺旋上升,直至達到心理快意的一個“閾值”。不同階段的過程總是時刻在這樣的運動中尋找著平衡,使身心平和(一種自然生理欲求,即人的“自然性”)。
(1)一部音樂作品在運動中能引起心理快意過程,這種快意不僅源自時間過程的樂音運動,而且源自空間的樂音運動(豐富的聲部變化),力度(聲部的同發(fā)響)的稠密、相對于顯現(xiàn)主題以外的較為隱蔽素材的再現(xiàn)反復,都會引發(fā)一種更為復雜的心理快意狀態(tài)。
(2)該曲的主題一共為我們建立了13個顯在的“蓄積(構建)—釋放(破除)”過程,加上與主題平行的素材和主題發(fā)展的素材,這些素材在性格上的相似提供了更多的期待、滿足,形成了一種密集狀態(tài)(隱蔽的——我們經(jīng)常說樂曲給我們一種快意卻說不清,就是這個道理),它猶如鐘表內部的機械運轉,細微而繁復,這需要更為精細的說明才能接近一部作品所給予我們的心理快意。
(3)心理欲求獲得滿足的條件:①能量源(一個性格的主題)+(期待/滿足)n=心理欲求的閾值。②期待與滿足,遵循著邏輯的心理時間如對稱,或和聲的結構邏輯(一種生理時間)。(見本文莫扎特分析)
(4)該曲的蓄積—釋放的10過程:如圖,第一次①蓄積—釋放,0′在中聲部,疊加素材a1和a2;②出現(xiàn)于0′05″中聲部,此時主題展開1;③出現(xiàn)于0′23″高聲部,疊加素材a3、a4、a5、a6;④出現(xiàn)于0′54″低聲部疊加素材a7a8;⑤出現(xiàn)于1′08″,高聲部,疊加主體發(fā)展素材2、3、2、3、4;⑥出現(xiàn)于2′20″,低聲部,疊加原素材a1和新素材a10;⑦出現(xiàn)于2′36″,中聲部,疊加a11;⑧出現(xiàn)于3′00″,出現(xiàn)于中聲部,疊加主題的展開素材2;⑨出現(xiàn)于3′07″,高聲部,疊加舊素材a11;⑩出現(xiàn)于3′18″,低聲部主體發(fā)展4和2;⑩+出現(xiàn)于3′46″,低聲部,疊加舊素材a11;{11}4′07″(1′56″)以后為Toccata段,具體是a12+Toc+a12+Toc+a13+a12。以上主體與素材的安排顯示:①我們可以對比每個主題出現(xiàn)的時間發(fā)現(xiàn),給我們的期待與釋放值是不同的,實現(xiàn)一種心理快意。②主題不同聲部的進入也給我們一種空間的期待與滿足。③主題在不同時間不同聲部進入,有5個不同素材的發(fā)展,加上其他12個支撐主題的素材,時隱時現(xiàn)在時間的同步性中疊加顯在的主題期待/滿足過程,給我們一種作品最深度的快意感覺。
二、蓄積與釋放的滿足感在和聲中的表現(xiàn)
作品分析:莫扎特奏鳴曲K332 版本: PHILIPS Mozart All Piano Sonatas SET-Mitsuko Uchida-
片段:呈示部第二主題,調性:F調主題的屬調
筆者認為莫扎特的天才之處就在于他對人性心理結構的那種拿捏得當?shù)陌盐?。如上圖顯示的,在這個15秒的片斷中他是如何給我們心理快意的:首先是對不協(xié)和的蓄積,構成我們一種心理結構,然后在11秒(一個他感受的時間閾值)后,給予我們一個相對變弱的,并且節(jié)奏舒緩的協(xié)和的回歸。古典主義的形式美學盡管對演奏家有這樣那樣的限制、處理原則,但他們卻“在限制中體會無限的自由”。(歌德)
20世紀初,現(xiàn)象學、美學家舒茨在《音樂時間》中的一個論述:“‘當下的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成為‘過去’,然而它在人的意識流中卻沒有完全消失,它通過‘記憶’而仍滯留在人的意識中與‘當下的現(xiàn)在’連接在一起,形成意識的不可分割的連續(xù)?!雹弁瑫r這也是一個“蓄積”—“釋放”或心理的“構建”與“破除”的過程。
筆者沿用舒茨的思路,來說明“心理快意”的實現(xiàn)過程:當下的“蓄積”(構建)雖然已經(jīng)“釋放”(破除),但在我們的意識中卻引發(fā)了一個對曾經(jīng)“蓄積”內容的期待,這個期待在時間中將不斷膨脹,直到一定限度,即心理閾值,然后給我們以期待事物的再現(xiàn),即一種心理“釋放”或構建的破除,完成一次以“能量運動”為依據(jù)的“心理平衡”。當那些期待的事物被滿足后,頃刻間又成為過去,然后新的一輪對蓄積內容的期待又開始在我們體內孕育,然而這次留存在我們潛意識中的以往“內容”,將會變?yōu)橐粋€更大的期待,也就是說作品一旦開始,它的宿命就是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不斷提供給人的內心以平和,最后在我們心理還未覺得疲憊之前收束,結束全曲。
三、結語
音樂的聽覺快意除期待與釋放的滿足感外,還依賴存在于廣泛美感共識中的其它心理欲求:松弛與緊張的張力感;豐富與有節(jié)律的秩序感;飽和后的新需求感;對比感;動態(tài)感和形象感(筆者已著手對此進行研究)。這些內在的欲求感遵循著一種內在的時間結構,當這些心理欲求迎合了這種心理結構,我們就會體驗到更為快意的美。筆者在新近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幾種心理欲求并不是相互獨立或具有某種順序而作用于我們的內心意志,而往往是共時存在作用于聽者的。音樂作為藝術中最具感官體驗價值的藝術,調動了我們內心豐富的欲求,我們在這種被喚起的豐富欲求中,又非常完美地被其調和心理的運動,使我們的身心達到和諧。
注釋:
①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阿伯爾特·史懷哲.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的權威,曾著有《巴赫傳》、《巴赫論》、《德法兩國管風琴的制造與演奏風琴的技巧》.他是一位以客觀重建對待歷史作品的巴赫演奏家.
②庫爾特,于潤洋.能量論心理學派觀點.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317.
③庫爾特,于潤洋.能量論心理學派觀點.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參考文獻:
[1]史懷哲著.趙震譯.巴赫傳.
[2]庫爾特,于潤洋.能量論心理學派觀點.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317.
[3]庫爾特,于潤洋.能量論心理學派觀點.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