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式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習方式最易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自主的體驗式與探究式學習往往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這種學習是學生從心底里愿意去進行的,是由學生自己發(fā)起而不是被教師要求去做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動機?!暗赖?,只有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了“體驗式學習”為主題的道德學習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探索德育新課程道德學習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道德學習的主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強化“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感悟”為主線的體悟式道德學習
體悟式學習,首先要營造一種體驗式學習的氛圍或環(huán)境,在平等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地給學生啟發(fā)和暗示,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和學生成為共同的參與者和探索者。體悟式學習是一種倡導自主學習精神、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情境、提供自主學習支持、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方式。它主張把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自主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自主學習的過程讓給學生,把實現成功的機會留給學生。主要列舉以下幾種:
1 創(chuàng)設人為情境體驗感悟
人為情境是模擬真實生活的演習活動。教師有意提供生活素材,通過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組織實施。根據教學目標,在了解學生實情的基礎上,教師想方設法拉近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找準教學的結合點,精心創(chuàng)設學習活動的情境,以“情”入境——渲染真實的情境;以“趣”入境——創(chuàng)設有童趣的情境;以“疑”入境——創(chuàng)設有疑惑的情境。讓學生真實地表現,自由地發(fā)揮,自主地體悟,讓課堂教學成為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道德的重要途徑。
教學《品德與生活》第二冊《當好小主人》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1)爸爸的同事打電話過來找爸爸,可爸爸出去買東西不在家……(2)星期天,媽媽的小姐妹李阿姨來做客……(3)爸爸媽媽不在家,小伙伴到家里來玩……(4)暑假的一天,你獨自在家,有個陌生人來敲門……然后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我該怎么做”,接著就在師生、生生演一演、做一做的模擬情境中學習體驗做好小主人。這不但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熱情,還訓練了當好小主人的行為禮儀,增強了警惕防衛(wèi)意識。
2 創(chuàng)設現實情境體驗感悟
現實情境是以真實生活經歷為背景的學習活動。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讓兒童通過一個典型、具體的事例來學習,在真實的、可感可見的具體事物中認識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學習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的學習方式,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也有利于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實證態(tài)度。
教學《品德與生活》第二冊《我們分享我們快樂》時,教師在教學第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兩個不同層次的“分享食物多開心”體驗活動:(1)開展“介紹食品”的活動,讓學生品嘗帶來的食品,并向同學介紹食品的味道。在這次品嘗食物的活動中,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神態(tài),可以發(fā)現有的學生獨自品嘗:有的學生會在介紹中和別人交換食物品嘗。教師適時組織學生交流品嘗食物活動中的心情,從中引導學生知道分享食物帶給自己和別人的快樂,使那些獨自享用的同學也有所感悟。(2)在此基礎上,讓全體同學都有機會和同伴進行分享食物的活動,充分體驗和別人分享食物及自己分享別人食物中的種種快樂。這兩次活動的選擇緊扣教學目標進行,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并知道了分享能帶來快樂,又產生了和別人分享快樂的愿望,從而達成了教學目標中“分享食物多開心,愿意和別人分享食物”的要求。這就是將發(fā)生在兒童身邊的、真實的生活納入課程,讓兒童在真實的活動中去感受、去體悟。
3 創(chuàng)設藝術情境體驗感悟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進行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豐富、生動的感受。因此,音樂、照片、圖片等多種藝術手段也經常被請進品德課堂。藝術情境的創(chuàng)設往往能起到催化情感的紐帶作用。
在教學《品德與社會》第五冊《難忘的校園生活》時,教師在請學生回憶班級同學一起揮灑汗水所取得的一項項成績后,唱響了《相親相愛》這首歌……唱歌時女生手握著手,男生肩搭著肩,不時還相互對視一笑,此時此刻所要表達的心情不是都已經通過這首歌表達了嗎?情感目標的達成水到渠成。
4 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體驗感悟
兒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游戲精神,游戲精神就是一種自由創(chuàng)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合作的精神,游戲追求的是一種過程的快樂,能啟迪智慧,釋放活力,更是兒童情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能使學生樂于參與,樂于感悟。這也是比較適合中低段學生年齡特征發(fā)展規(guī)律的。
在教學《品德與社會》第二冊《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時,讓學生在受到視覺、聽覺刺激,初步激發(fā)道德情感之后,將學生引入有效學習的最佳心境,緊接著,教師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拍手”游戲引人教學,兒歌韻律瑯瑯上口,節(jié)奏鏗鏘有力。學生個個飽含激情,小組內邊找“家鄉(xiāng)的位置”,邊拍手邊對唱“我請××找家鄉(xiāng)”——“我就上來找家鄉(xiāng)”——“你的家鄉(xiāng)在哪里”——“我的家鄉(xiāng)在這里,這里就是××省(市)”——“對對對,這里就是××省(市)”。因為有了充分的小組活動準備,再上臺匯報時,人人都能自信地參與到找家鄉(xiāng)的游戲活動中來,自我表現力極大地增強了。在生生情感互動、師生情感互動中,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得到提升,將生活需求轉化為了學生學習的需求。
二、關注“觀察分析-發(fā)現感悟”為主線的探究性道德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歸納、整理,學會處理信息,更加注重研究過程,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探究學習基本性質的重點是“學習”,而不是“研究”。據此,在探究性道德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以真正參與為核心,充分保證自主探究,給予自主學習、思考、操作的時間。第二,我們不僅應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還應關注如何去給出必要的指導。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盲目探索,并應切實避免“唯學生自主”“怎么都行”等極端化的作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第三,教師要尋找介入的最佳時機和最佳方式,使得引領起到探究性學習推波助瀾的作用。第四,教師要通過教與學傳統(tǒng)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發(fā)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道德學習上來。在具體操作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 課前與課堂相結合,推進探究性道德學習
品德課堂需要有目的的課前準備,因為同學們的課前調查、采訪、收集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探索體驗的過程,同時能有效推進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道德學習。
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六下《向“白色惡魔”說不》之前,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調查采訪、網上搜索、書籍查找的時候,按照“毒品”對身體、對家庭、對社會造成哪些危害為線索進行課前準備。有了目的明確的課前準備,學生在課堂中的探究學習有據可查、有理可依,加之課堂中教師的補充、引領和深化,學生對“毒品”這個惡魔有了深刻的了解,激發(fā)憎惡毒品的情感。
2 拓展課堂教學時空,推動探究性道德學習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拓展教學時間與空間,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觀察、去探索、去發(fā)現,學生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充滿情趣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知識,培養(yǎng)了道德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四上《網絡世界》時,教師在課堂中引入“英特網”,和學生共同瀏覽本校校園網和兄弟學校的校園網,查找有關學生活動的照片,現場查找學生想了解的知識,還和遠在省外工作的媽媽通過QQ進行視頻聊天……學生在穿越課堂時空的探索學習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網絡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快捷。
3 注重課堂教學延伸,推助探究性道德學習
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拓展延伸活動,對探究性道德學習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學生在探尋資料的過程中,能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感悟到情感內涵,也使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等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逐漸增強。
在教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世界真奇妙》第一課時后,教師這樣指導學生拓展延伸:(1)如果你真有一次世界之旅的機會,你會首選去哪個國家看看?為什么?(2)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讓我們親近世界,去領略更多、更神奇的世界風貌吧。(聽音樂,分發(fā)課后探究表格——“世界真奇妙”之旅)
本課就是通過課后實踐作業(yè),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世界奧妙的興趣,也為學生的后續(xù)自發(fā)學習起到了更好的鋪墊、發(fā)展作用。
三、整合各種學習方式,提高體驗式學習的有效性
從小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規(guī)律看,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過程。道德認知是產生道德情感的基礎;道德情感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力量;道德信念是認識轉化為行為的精神支柱;道德意志是養(yǎng)成行為的必要條件,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終端。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從知、情、意、行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開始。兒童品德形成的這種“多端性”,就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利用其規(guī)律,開辟多種渠道,引導多種學習方式,有的放矢地使學生在知、情、意、行幾方面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們在強化以上兩種主導的體驗式直接學習方式的同時,將講授、實驗、展示交流、討論分析、角色扮演、美工活動、動手制作、繪畫講故事等多種學習形式靈活運用起來,依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機智地整合各種學習方式,使兒童能在豐富、積極的學習中感受生活、學會生活,從而真正提高道德學習的實效性。
在教學《品德與生活》第三冊《感受秋天》第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飄落葉——踩落葉——聽落葉”系列活動,讓學生用多感官感受,以此增進對秋季季節(jié)特征的了解,激發(fā)熱愛秋天的情感。先是利用大屏幕觀看落葉的場景,再請學生上臺模擬飄落葉,感受落葉慢慢飄零的樣子。學生有的說落葉像蝴蝶,有的說像雪花,有的說在跳舞……當滿地落葉繽紛,學生自然就想來踩踩落葉,剛開始還輕輕地、小心翼翼地,過后,學生就開心地、放開膽子在厚厚的落葉上跳舞,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對秋天的感受就顯得更直接、更生動、更豐富多彩了。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鋼琴曲《秋日私語》中感受音樂的魅力,更匯總了對秋天這個季節(jié)的整體認知:秋天是個涼爽的季節(jié);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讓學生說說你聽到秋天說了些什么,其實是讓學生抒發(fā)自己對秋天的感受。從一定意義上說,整合多種學習方式,深化了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四、體驗式學習方式運用時須注意的事項
1 面向全體,人人參與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堂屬于全體學生,全體學生都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活動設計要面向全體,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和體驗、探究的快樂。切忌課堂只為外向活躍的孩子開放,切忌為活動而活動,參與的是少數,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只是旁觀者。只有使課堂教育成為每位學生道德學習的天地,才能形成道德學習的良好氛圍: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學習氛圍,才能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2 關注差異,因材施學
教師要認真分析、仔細尋找學生已有認知、情感、行為等水平和教材要求之間的差距、形成差距的原因,思考調整、解決的對策。尤其要了解掌握班級學生的共性和個性特點。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由于先天遺傳、教育環(huán)境、生活經歷等的差異,每個人的基礎不一,發(fā)展狀況和潛能也不同。所以,教師要把握共性,正視差異,善于根據不同的學生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自我學習和同伴教育的潛力,為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搭建平臺。
3 注重引領,巧設對話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如果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能自覺排除各種外界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的產生往往是由疑問引起的。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語言點撥與引導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推助學生深化學習主題。因此,強調學習方式并不否認教師的引領作用,相反,我們更應關注教師精彩的點撥,更應重視師生民主平等的交流對話,巧設話題,激活學生思維,提升主流價值觀。
(1)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精當的語言引導
在學習過程中,作為“平等中首席”的教師,他的語言應該是引領道德學習的語言,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語言,引起學生深思的語言,也是推動學習進程、深化學習主題的語言。
(2)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創(chuàng)建“對話的風景”
教師作為對話的特殊主體,對于提升對話質量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不能“失語”,不能放棄教育的責任,不能做學生“思想的尾巴”,而要在對話和共享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他參與者(學生)無與倫比的“能力培養(yǎng)”“精神指導”“人格引領”的作用。課堂,需要教師創(chuàng)建一道道對話的亮麗風景。
總而言之,決定教學有效和學習有效的關鍵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我們要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教學單元內容和不同課型的情況,靈活地運用學習方式,有效地整合多種學習方式,引領學生開展體驗式的道德學習,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