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詩歌。能正確默寫名句。
2 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教學過程
1 聽古代歌曲一首。
(1)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皇讉鞒恍嗟奶瞥餍懈枨?,看看你們能聽懂多少?/p>
(2)播放歌曲(古語演唱的《渭城曲》),隨機采訪:你聽懂了什么?
2 讀準字音,讀好句尾字調(diào)。
(1)老師把唱詞帶來了(隨即出示本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這首詩連同題目、朝代、作者只有37個字,請你用普通話好好兒讀讀。
(3)指名讀題。結(jié)合注釋,了解題目的意思和正確讀法。
(4)指名讀詩歌,注意多音字“舍”的正確讀音。
(5)同學們,詩歌的朗誦,讀好句尾詞語是相當重要的。請你讀讀,特別注意把最后一個字的字調(diào)讀到位。(課件顯示:浥輕塵 柳色新 一杯酒 無故人)
3 了解地名,把握詩歌主要內(nèi)容。
(1)這首詩表示地點的詞語有好幾個,請你快速圈出來。
(2)咱們按順序一起說:安西渭城客舍陽關(guān)
(3)同學們,渭城在這兒(在黑板上貼示),那么陽關(guān)和安西在哪兒?請同學上來貼,思考你們從哪兒知道是這樣的地理位置。(板書:安西陽關(guān)渭城)
(4)你們能利用上面的詞語,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4 教學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好好讀讀一、二兩句,說說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這幅圖景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清新、美麗的……)
(3)眼前飄灑著綿綿細雨,雨中是隨風擺動的楊柳,作者為什么單單選了它們?它們向我們傳達了些什么?(板書:雨 柳)
(4)是啊,雨帶給人惆悵,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更有含義了。
課件出示:
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chǎn)生離別之意。柳與留音相近。
(5)一“雨”一“柳”,悄然傳遞了縷縷情思,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離別情愁,同學們又該怎樣讀這兩句呢?
5 教學三、四兩句,感受深摯的送別情懷。
這份離別情懷真像細雨攪擾你的心地,真像柳條拂拭你的心扉,而這份情在喝餞行酒的時候表現(xiàn)得更為濃烈。
(1)請你用心體會三、四兩句。你感受到這份深情了嗎?
(2)為什么王維的這種離別情會表現(xiàn)得這樣強烈呢?同學們,元二這次可不是一般的遠行啊。你看——
A (課件顯示唐朝地圖),從渭城到安西相隔多少距離(3000多公里),古人遠行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馬車),緊趕慢趕也得三四個月,一路的風塵,一路的坎坷,到了安西。
B 安西又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請同學們想象一下。
C 課件播放——這就是安西,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啊?(西域無情的風沙、荒漠)
D 而他們現(xiàn)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課件顯示一、二兩句)(一派處處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面對此情此景,遙想前途莫測,王維對元二的這份情怎能不強烈,怎能不深摯呢?
(3)請你試著口頭完成下面的填空。
元二啊,你西出陽關(guān)到安西,這一去,沒有__________,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
(4)同學們,這是一杯怎樣的酒哇?(板書:酒)
(5)送別詩中千古名句有很多。課件顯示: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讀讀他們的詩句,再讀讀王維的這兩句話,你有什么別樣的感受7(這兩句詩更道出了常人的情感,所以被后人推為送別詩之首。)
6 配樂《陽關(guān)三疊》,吟誦古詩。
7 抄默千古名句。
8 填詞吟唱。
王維的這首詩被譜成了曲子,千古流傳,我們一起來聽聽其中的一段。
[評析]
閱讀教學是“披文得意”的過程,也是“緣意學文”的過程。因此,既要引領(lǐng)學生進入文本,直面語言領(lǐng)悟其中的意義、意境;又要依托文本體會語言在表達意義、意境上的精妙。所以,無論是“披文得意”還是“緣意學文”,都不能“得意忘言”。如何做到“意在言中”,得意而不忘言?楊中原老師所執(zhí)教的《送元二使安西》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 親近語言,整體感知
親近語言的基本做法就是引導學生“讀”。古詩教學要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讀得有感情、有滋味。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在朗讀評價中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注解,了解詩題意思和正確讀法;再通過讀好甸尾詞的方法,指導學生將詩歌讀得字正腔圓。上述做法,從詩歌語言著手,以讀為策略,讀中滲透學法指導,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親近語言,還要讓學生了解詩歌的意思。盡管詩歌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了解詩意,但是不了解詩意對詩歌情感的把握,意境的體會都會形成一定的障礙,所以,詩歌教學不能回避詩意理解。那么怎樣指導學生理解詩意呢?教學中,教師采用說說詩歌介紹了哪些地方,在黑板上擺擺地名的方式,讓學生借助地名來說詩歌大意。這一做法結(jié)合語境,為學生提供了必要的語言支持,符合其認知特點,降低了理解難度。
2 推敲語言,精讀深悟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破圃聛砘ㄅ啊?,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這說明詩歌中確有精妙的語言需要我們?nèi)テ肺堆芯?。詩歌教學不在于求全,而在于精當。如何引導學生精思深悟?楊老師采取了以下策略:
(1)圍繞重點詞體悟詩歌情感。《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不少詩歌“意象”,如“雨、柳、酒”等,藉此來表達離別的惆悵。教學時,教師先從字意理解的角度提問: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學生閱讀詩歌后通過“浥輕塵”明白這是一場“綿綿細雨”,而后想象到清風細雨,楊柳依依的美景;接著教師又引出“柳”的隱喻,預示折柳送別,情深意切,使學生從如詩如畫的自然風景中漸增離愁別緒的情懷:在感受了安西的貧瘠荒蕪后,教師又提一問:“他們喝的究竟是一杯怎樣的酒?”由此觸動學生的情感,引發(fā)多元感悟,學生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更為深入。
(2)運用比較法洞悉詩歌情感。比較是讓人變聰明的方法,語文教學也不妨使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中所縈繞的惆悵情懷。楊老師為學生提供了高適“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和王勃“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通過反復比較,來品讀洞悉詩歌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情感,這不失為一種智慧的做法。
3 豐富語言,拓展資源
古詩多為詩人感懷之作,由于歷史年代久遠、人文環(huán)境差異,現(xiàn)代人讀來難免會造成情感和認知的斷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就需要借助豐富的資源來彌合。楊老師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整合了音樂、文字、圖片等資源,使學生在達成認知目標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落實了審美和感受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要求。以“安西”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出示一幅地圖,讓學生找找安西在哪里;而后提供具體數(shù)字,使學生模糊的認識逐步變得清晰i最后讓學生想象安西會是怎樣的地方,并通過呈現(xiàn)圖片,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塞外大漠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進而加深了對“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理解。這一教學過程中,地圖、數(shù)字、圖片等課程資源的引入,豐富了學生的認知,讓凝練的文字變得具體、生動、形象。
4 積累語言,潛移默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chǔ)?!痹姼杞虒W尤其要重視積累,使其對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共振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楊老師在教學即將結(jié)束時,布置了詩歌經(jīng)典名句抄寫的作業(yè),比較好地體現(xiàn)了樸實、扎實、求實的教風,體現(xiàn)了課標提出的語言積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