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江
[關(guān)鍵詞]苦參素;日達仙;慢性乙型肝炎
[中圖分類號]R51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8650(2009)10-125-02
苦參素是由我國研制成功的肝病治療藥物,其對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已經(jīng)得到廣大臨床醫(yī)務(wù)人員的認可,其具有明顯的抗乙肝病毒,抗肝纖維化等作用,相對于干擾素及核苷類似物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而日達仙是人工合成的雙向免疫調(diào)節(jié)劑,我們研究了近二年來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觀察了苦參素聯(lián)合日達仙對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并觀察了治療前后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γ干擾素(IFN-γ)的變化,以觀察細胞因子在治療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對預后的參考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6年9月-2008年11月間住院的慢性中度乙型肝炎患者50例,全部病例符合《乙肝防治方案》2005版的標準,年齡21-59歲,男30名,平均年齡(39.4±13.2)歲,女20名,平均年齡(40.82±10.94)歲。二組均在常規(guī)保肝治療(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還原型谷胱甘肽等)的基礎(chǔ)上應(yīng)用苦參素(天晴復欣,由正大天晴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和胸腺素α1(日達仙,由美國賽生公司提供)??鄥⑺貏┝?00mg/次,靜脈滴注,每天一次。第5周時改為口服苦參素膠囊(天晴復欣,由正大天晴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0.2g,Tid。日達仙劑量為1.6 mg,皮下注射,一周二次。全部受試者均未再接受干擾素或核苷類似物的治療。
1.2 研究方法
受試者于治療前,治療第3、6個月時分別采血,均清晨空腹采血8ml,盡快分離血清并分裝,-50℃冰箱儲存?zhèn)錂z。IL-2,IFN-γ,測定均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試劑盒均由深圳晶美公司提供。HBV-DNA檢測采用PCR法,試劑盒購自深圳匹基公司。
1.3 療效判定
有效組:治療6個月時肝功能恢復正?;蚧菊?HBV-DNA較治療前下降超過2log值;無效組:治療6個月時肝功能仍有異常,HBV-DNA水平相對治療前下降未超過2log值甚至升高。
1.4 副作用
受試者少數(shù)出現(xiàn)惡心,注射過程中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經(jīng)放慢滴注速度后緩解。苦參素口服后均無明顯不適。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F檢驗,全部數(shù)據(jù)均經(jīng)SPSS13.0軟件處理。
2 結(jié)果
用藥前及用藥第3、6個月時血清IL-2,IFN-γ的變化見表1??鄥⑺刂委?個月時,有效組27例,無效組23例,17例患者產(chǎn)生了HBeAg-HBeAb轉(zhuǎn)換,HBeAg-HBeAb轉(zhuǎn)換率達到34.0%, 20例患者的HBV-DNA水平<4000cps/ml,HBV-DNA陰轉(zhuǎn)率達到40%。療效顯著。全部治療組在治療第3個月時血清IL-2,IFN-γ水平達到最高,其后下降,治療6個月時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略低于治療前水平。治療三個月時二組血清IL-2,IFN-γ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差異。治療六個月時僅有效組血清IL-2水平與治療前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3 討論
日達仙是人工合成的含28個氨基酸的多肽,純度高,是一種高效的雙向免疫調(diào)節(jié)劑,可以促進保護淋巴因子如α-IFN、γ-IFN、IL-2、IL-3的生成,增加IL-2R的親和力,刺激干細胞分化,促進T細胞、NK細胞的成熟,并可下調(diào)TNF、IL-4、IL-10等免疫損傷因子水平,減少免疫損傷,增加機體抵抗力[1]。
苦參素是從中藥苦參、苦豆子或廣豆根中分離得到的生物堿類,為一種以苦參堿為代表的骨架結(jié)構(gòu), 包括氧化苦參堿、苦參堿、槐果堿、槐胺堿、槐啶堿等25種,其中氧化苦參堿占98%,具有調(diào)控免疫,清除自由基,穩(wěn)定肝細胞膜,阻斷肝細胞凋亡,防止肝纖維化,抑制纖維細胞活化及膠原合成,促進膠原降解,提高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含量,激活細胞腺苷環(huán)化酶而升高cAMP水平和抗乙肝和丙肝病毒的作用[2-4]。
IL-2可刺激T細胞生長和分化,刺激B細胞增殖及分泌免疫球蛋白,激發(fā)大單核細胞的細胞毒作用,誘生LAK細胞、IFN-γ,導致肝細胞損傷和淋巴細胞浸潤[5]。IFN-γ也是引起肝臟免疫病理損傷的重要效應(yīng)分子。慢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可能通過上調(diào)效應(yīng)細胞IFN-γ受體表達,而增加IFN-γ參加免疫病理的敏感性,只需極微量就可造成嚴重肝細胞破壞[6]。
本文觀察顯示,治療前及治療三個月、六個月時有效組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均高于無效組,其中治療前及治療三個月時二組數(shù)據(jù)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均有明顯差異。治療六個月時患者血清IFN-γ水平在二組之間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IL-2水平在二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IL-2,IFN-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病理損傷過程中均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作用?;颊呓?jīng)苦參素聯(lián)合胸腺素α1治療后患者病情活動程度及肝細胞炎癥程度、纖維化程度均相應(yīng)減輕,病毒抑制,免疫增強等多種因素導致了血清IL-2,IFN-γ水平先升高后逐漸下降的過程。故及早觀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FN-γ的水平可對其療效及預后的分析提供一定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吳亮,五穎,張振剛,等.日達仙治療重型肝炎臨床觀察.中西醫(yī)結(jié)合肝病雜志,2003,13(6):335-336.
[2] 于巖巖,王勤環(huán),朱理珉,等.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中華肝臟病雜志,2002,10:280-282.
[3] 施光峰,李謙,翁心華,等.苦參素對大鼠纖維化肝臟金屬蛋白酶-1和C-平滑肌肌動蛋白表達的影響.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12:56.
[4] 費艷秋,安富榮,孫黎,等.苦參素注射液的人體藥動學.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3,23:21-22.
[5] 張習平.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可溶性IL-2受體、IFN-γ檢測的意義.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5(1):4-5.
[6] 黃利華,蔣躍明,謝志萍,等.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細胞介素18、白細胞介素4、γ干擾素的變化.臨床薈萃,2005,20(8):436-437.
(收稿日期20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