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行人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必修教材共五冊,每冊的內(nèi)容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如果僅僅以教材本身的板塊來看,增加了“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兩大部分,旨在培養(yǎng)自主學習、梳理知識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擴大學生的文學閱讀面,提高文學素養(yǎng)。即使是原教材中已有的“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兩大部分,其目的、要求與過去也截然不同?!伴喿x鑒賞”強調(diào)的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流程,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而“表達交流”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無論是新課程標準還是新教材都強調(diào)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強調(diào)人的個性、特點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具有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這一全新的理念要求我們高中語文老師必須轉(zhuǎn)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全新的語文教學觀,改變過去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形勢。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是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育人觀、學生觀等等。新課程改革重要的變化就是樹立大教育觀、大語文觀。從宏觀上說,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終身教育、人生教育,二是對學生進行整體素質(zhì)教育,如生活理念、基礎知識、文化素養(yǎng)、審美情趣、道德品味和思維品質(zhì)等。它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從微觀上說,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來培養(yǎng)其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思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素質(zhì),以適應未來綜合的發(fā)展需要。
就課堂教學而言,新教材和新教法應立足于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閱讀教學中的對話與交流,應指向每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必須給學生充分的閱讀、分析和質(zhì)疑的時間,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環(huán)境,提供良好的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鼓勵學生敢于批評和質(zhì)疑,在討論中發(fā)表不同意見。讓學生自主感悟與探究,讓學生先來評價,評價之后教師再作適當點評,但切忌立即對學生予以否定,要尊重學生的見解。高中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判斷是非的能力,盲目地過早地否定學生的觀點就是去堵學生的嘴,抑制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個性,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了聽老師說,自己不說,課堂成了老師的,老師成了演獨角戲的演員,這樣的課堂便失去了活力。
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學是始終伴隨學生未來生活的。如此說來,對于一篇課文,我們不用要求學習目的有配套的幾個,只要與學生探究一個問題就足夠了。通過《荷塘月色》的學習,學生能體會作者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借景物描寫抒發(fā)淡淡喜悅中夾雜著淡淡的憂傷的思想感情,或理解重點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作用,這已足夠了。通過《雷雨》的學習,教師能夠和學生共同探究、爭辯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否真實,進而全面認識這一人物的性格、本質(zhì)及形成的原因,這就可以了。通過指導閱讀《祝?!罚寣W生課堂分組探究祥林嫂死因的種種,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的思維品質(zhì),何必面面俱到?教材是個例子,這個例子必須具有示范性,師生共同研究、探討這個例子是為了以后分析更多的例子??墒牵滩臒o非是個例子,那種嚴守教參、千篇一律、面面俱到的教授、分析的教學方法實不可取。有的時候,通過課本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會舉三反一;而有的時候,在課本學習中,我們的學生要舉一反三。新教材的“必修”與“選修”便是這種關系,唯有讓學生探究,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舉一反三、舉三反一,“選修”部分的課程會教來輕松,學來也輕松。學生的能力與素養(yǎng)才會隨著高中三年的不斷深入逐漸提高,進而達到《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各項目的要求。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對傳統(tǒng)教育的方式極為不滿,因而提出課程與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方式、興趣和需要,但并不是放任學生按照他們自己的無指導的自由性的發(fā)展。杜威的這種“學生中心課程理論”無疑對我們理解《新課程標準》及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師生關系有一定的啟發(fā)性。以學生為中心是還學生主動學習的權(quán)利。課堂上的和諧互動應是教師指導、引導學生互動,而不是教師為了聽從、順從學生而動。因此,我們語文教師給自己一個課堂上的定位太重要了。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