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龍
摘要:20世紀后半期以來,有限責任發(fā)展的路徑是向合伙企業(yè)的迅猛擴張,但在有限責任全面松綁的情況下,如何運用有限責任否認法理來保護債權人特別是非自愿性債權人卻是個新問題。合伙企業(yè)有限責任否認分有限責任濫用與未濫用兩種情況,但應注意:在有限責任未濫用的情況下,非自愿性債權人純粹承受有限責任的負面價值極不公平,應在一定條件下否認有限責任;在有限責任濫用的情況下,適用法人人格否認的典型情形對合伙企業(yè)也不能簡單適用,合伙企業(yè)的有限責任否認有自己的特殊之處。
關鍵詞:合伙企業(yè);有限責任擴張;有限責任否認;非自愿性債權人
中圖分類號:DF411.91
文獻標識碼:A
一、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擴張帶來的新問題
自19世紀初有限責任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正式確立后,有限責任主要適用于公司企業(yè)形態(tài)。但自20世紀后半期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企業(yè)組織立法發(fā)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那就是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的迅猛推進,不但傳統(tǒng)的有限合伙(Limited Part-nership)的有限責任適用范圍不斷擴大,而且還出現(xiàn)了有限責任合伙(Limited Liabihty Partnership)、有限責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等嶄新的合伙企業(yè)形態(tài)。我國2005年《合伙企業(yè)法》也新增了有限合伙與有限責任合伙(特殊的普通合伙)兩種新型合伙形態(tài)。在有限責任合伙產生后,美國某些州允許有限合伙適用于有限責任合伙,從而產生了有限責任有限合伙(Limited Liability Lim-ited partnership)。有限責任合伙是針對普通合伙人而設定的。在有限合伙中,也存在普通合伙人,有限責任合伙對有限合伙中普通合伙人的適用就構成有限責任有限合伙;因此,就有限責任來說,有限責任有限合伙中普通合伙人的有限責任的本質與有限責任合伙中的有限責任相同。我國目前未采用此種合伙形態(tài)。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擴張至少帶來以下兩個問題:
(一)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擴張增加了非自愿性債權人風險
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的擴張,是有限責任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制度突破的幅度很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背離了傳統(tǒng)的有限責任適用條件。它帶來的新問題至少有兩個:一個是債權人風險增加,另一個是法人人格否認變?yōu)橛邢挢熑畏裾J。在有限責任制度產生之初,有限責任制度備受爭議的地方就是它削弱了對債權人保護:在有限責任下,如果投資成功,投資者獲取主要利益;如果投資失敗,投資者僅以出資為限承擔有限責任,其它部分由債權人承擔。因此,一般認為,有限責任注重了對股東的保護,卻忽略了對債權人的保護。在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擴張后,這個問題無疑更為突出。
筆者認為,有限責任的確可能鼓勵冒險并容易誘發(fā)道德風險,對債權人具有“外部性”。但是,其“外部性”能否變?yōu)楝F(xiàn)實,或在多大程度會變?yōu)楝F(xiàn)實,需要分為自愿性債權人和非自愿性債權人兩種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大致而言,合同之債中的債權人是建立在與企業(yè)充分協(xié)商的基礎上,是意思自治的產物,屬于自愿性債權人。非自愿性債權人是指由于企業(yè)侵權而成為企業(yè)債權人的侵權債權人。在19世紀公司法形成的早期,企業(yè)侵權行為并不明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日益成為社會活動中最重要的主體,企業(yè)的侵權能力也日漸增大。產品質量侵權、環(huán)境侵權等大規(guī)模的侵權行為不斷出現(xiàn),非自愿性債權人的保護問題日益突出。而長期以來,關于有限責任對債權人產生的“外部性”的研究主要限于自愿性債權人。其實,對于自愿性債權人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有限責任實際上是投資者與企業(yè)債權人之間達成的責任分配契約,是雙方意思自治的產物,如果債權人覺得適用有限責任會增加自己的風險,可以附加其他條件予以平衡,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有限責任并不會削弱對自愿性債權人的保護。正如波斯納所言,有限責任對自愿性債權人不存在“外部性”。他的理由是:雖然有限責任容易產生道德風險,有可能對債權人產生“外部性”,但是自愿性債權人有足夠的機會消除這些“外部性”。因為自愿性債權人有很多機會通過協(xié)商和合同來保護自己免受“外部性”的影響。如通過協(xié)商在合同中索取利益以平衡風險,或者索要高薪、更高的利息以及更高的價格,在合同中要求公司保持一定的負債比例等。反之,公司為了避免額外成本的發(fā)生,也會愿意與自愿性債權人達成協(xié)議以便不進行過高風險的活動。有限責任的制度弊端對非自愿性債權人來說,顯得最為充分。非自愿性債權人對于自己既沒有過錯又無法預防的侵權風險常常因為企業(yè)有限責任的適用而得不到完整賠償,這不但不公平,還會讓人產生很不安全的感覺。而公平與安全價值是法律的基本價值,所以,如何保護有限責任擴張下的非自愿性債權人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的擴張使“法人人格否認”變?yōu)椤坝邢挢熑畏裾J”
截止目前,綜觀中外幾乎所有關于有限責任否認的論述,無一例外地都表述為“法人人格否認”或者“公司人格否認”。一直以來,人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公司中的有限責任否認研究上了。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擴張后,法人資格不再是有限責任適用的必然條件,“法人人格否認”已不能涵蓋所有的有限責任否認情形,因而不再是一個準確的概念,最多只屬于“有限責任否認”的子概念,因此,筆者建議用“有限責任否認”概念取代“法人人格否認”的概念。在“法人人格否認”變?yōu)椤坝邢挢熑畏裾J”的情況下,即在有限責任適用理念和條件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有限責任否認法理來保護債權人利益呢?有限責任的濫用標準如何判斷?原有制度是否合適?是否需要修正?應怎樣修正?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新問題。總之,在有限責任全面“松綁”的情況下,研究如何運用有限責任否認法理來保護債權人其實是個新問題,同時也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二、合伙企業(yè)有限責任擴張下的非自愿性債權人的風險分析
在有限責任向合伙企業(yè)擴張后,由于合伙企業(yè)具有資本小、兩權分離程度低以及封閉性等特征,使得非自愿性債權人風險大增。
(一)寬松的資本制度對非自愿性債權人的影響
傳統(tǒng)的公司法理論認為,資本是債權人債權的物質擔保,對保護債權人具有重要意義。傳統(tǒng)的法定資本制度就是圍繞這一理念構建的。法定資本制的基本內容是資本確定、資本維持、資本不變,稱為“資本三原則”。在“資本三原則”下產生的最低注冊資本制、嚴格限制減資制度,以及彌補虧損方能分配利潤的利潤分配制度等,都是為了維持公司的資本信用,保護債權人利益。
但是,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包括最低注冊資本在內的法定資本制并不可靠。實際上,單純注冊資本的高低并不能衡量企業(yè)信用的高低,因而也不能作為判斷是否有利于債權人保護的指標之一,而向下降低資本卻具有鼓勵投資的重要意義:降低注冊資本制
度使有限責任向下的移動至少給了所有民眾共同參與致富的平等機會,而不再因資本門檻被排擠在外。以美國為先導,從197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日本等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降低注冊資本甚至廢除最低注冊資本制的運動。1975年美國加州率先廢除最低注冊資本制。理論上,1美元就可以設立公司;日本則提出了“朝底競爭,歸零思考”的口號;英國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在其發(fā)布的《改革資本》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公司資本制度在某些方面確實限制或阻止了公司的一些不良行為以保護債權人利益,但同時它也對公司施加了過分的限制,帶來了過高的成本,應放松資本制度。英國2006年《公司法》中廢除了最低資本制。我國2005年《公司法》也緊隨全球資本放松的潮流,大幅降低了最低注冊資本,其中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降為3萬元。
筆者認為,對自愿性債權人來說,單純資本的高低并不能衡量企業(yè)信用的高低,關鍵是比較公司從事的經營活動與其資本相對應程度,因而單純資本的高低不能作為判斷是否有利于債權人保護的指標,而且自愿性債權人可以主動采取措施防范風險。但對于非自愿性債權人來說,企業(yè)資本信用的絕對高低對他們來說有很大影響的,因為非自愿性債權人無法預先選擇并防范侵權風險,當侵權事件發(fā)生時,企業(yè)對非自愿性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物質保證就是企業(yè)的資本。在合伙企業(yè)資本薄弱的情況下,往往得不到完整的賠償。即使合伙企業(yè)不濫用有限責任,資本制度的放松也極大地削弱了對非自愿性債權人的保護;更不用說合伙企業(yè)濫用有限責任的情況下,其權利受保護狀況堪憂。當然,企業(yè)的規(guī)模也往往(但并不完全)與其侵權能力相對應。
(二)兩權分離程度降低對非自愿性債權人的影響
眾所周知,傳統(tǒng)觀點認為兩權分離是投資者承擔有限責任的條件或對價。由股東選舉代表管理公司,未獲選舉則不能再參與公司的管理。這就是著名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原則”,簡稱“兩權分離”。“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確立是以分離原則為前提的,社員(股東)以放棄對其出資的直接支配權,換取以其出資為限對法人承擔有限責任?!贝思礊楣痉ㄖ杏邢挢熑沃蓙恚源斯蓶|有限責任原則即告確立,此項原則亦成為近代公司法中資合公司有限責任之特征。此項有限責任特征甚至可稱為股東責任之《大憲章》。可見,隨著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的確立,“兩權分離”作為其法定適用條件被確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治理模式被認為能建立起規(guī)范的公司治理機制,建立專家理財模式,能提高效率,并防止股東直接操縱公司。而兩權不分或分離程度低則容易導致股東直接控制公司,濫用有限責任。合伙企業(yè)最典型的特征便是合伙人(所有者)直接經營企業(yè),兩權合一,因此合伙企業(yè)投資者容易濫用有限責任逃避債務。
(三)封閉性對非自愿性債權人的影響
信息透明就是“防腐劑”。由于合伙企業(yè)具有封閉性,企業(yè)的財務和經營信息不對外公開,缺乏如股份有限公司一樣來自眾多股東和市場的監(jiān)督,投資者的道德風險缺乏約束,這一點很容易誘發(fā)有限責任濫用。
筆者認為,對合伙企業(yè)而言,注冊資本比較低客觀上降低了其信用程度,兩權分離程度低或不分也確有增加濫用有限責任的可能性,如果再加上信息公開程度低,就可能產生“發(fā)酵”的效果,增加濫用有限責任的風險。因此,總的來說,合伙企業(yè)中的有限責任會增加非自愿性債權人的風險。
(四)有限責任合伙企業(yè)中有限責任設計缺陷削弱了對債權人的保護
有限責任合伙在我國稱作“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它是有限責任在普通合伙中的擴張。有限責任合伙主要適用于以專門知識和專門技能為客戶提供有償服務的專業(yè)服務機構。其主要的“特殊”之處在于合伙人的責任形態(tài)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合伙:免除了合伙人對其他合伙人在執(zhí)業(yè)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伙企業(yè)債務的無限連帶責任,而僅以出資為限承擔有限責任。特殊的普通合伙使合伙人內部的責任分配更為合理,但降低了合伙企業(yè)的外部信用,削弱了對債權人的保護。有限責任向普通合伙擴張,本意是希望對有嚴重過錯(即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合伙人給予更嚴厲的處罰,要求其自己承擔無限責任,其他合伙人不再與其分擔責任。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從合伙的債權人的角度來考慮,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立法目的是有問題的。對合伙的債權人來說,其損失能否獲得全額補償取決于辦理該項業(yè)務的合伙人的過錯程度。如果為其服務的合伙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他獲得的賠償只能來自合伙財產以及相關合伙人個人的財產,這樣可能無法得到足額補償,相反,如果為其服務的合伙人僅有普通過失,他反而可以要求全體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如此一來,合伙人的行為越惡劣,受合伙人傷害的相對人越是無法獲得充分的補償,這不僅在合伙債權人之間制造了極大的不公平,而且這種區(qū)別方式,也有違基本法理與人之常情。因此,有限責任合伙對債權人的最大不利影響,是在合伙人故意或有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反而削弱了對債權人的保護。
三、合伙企業(yè)有限責任否認制度對非自愿性債權人的適用
(一)未濫用有限責任情況下有限責任否認制度的適用
1.未濫用有限責任情況下有限責任否認制度的法理依據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到,為了鼓勵投資而產生的有限責任制度,其本身是以一定程度上犧牲債權人利益為代價的,將本應由投資者承擔的部分風險轉移給債權人,即所謂以“效率”換“公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限責任的制度功能主要是建立在投資者與自愿性債權人之上的,是在正常的商事活動中對平等的商人之間的風險所進行的分配。從微觀來說,這種風險分配本質上是投資者與債權人之間的風險分配契約,不存在損害債權人利益問題;從宏觀來說,這種分配也是公平的,因為投資者與自愿性債權人的身份在不同的交易活動中是變化的。換言之,在一個交易中,則是自愿性債權人,在另一個交易中,則是享受有限責任的債務人,而企業(yè)與非自愿性債權人發(fā)生這種身份轉換的幾率就很低了。而作為受害者的非自愿性債權人,他們不能預見企業(yè)突發(fā)的侵權風險,也沒有機會就該風險與企業(yè)事先協(xié)商以尋求其它補償,加之有限責任本身蘊涵著刺激冒險、誘發(fā)道德危機的因子,因此,如果允許有限責任適用于非自愿性債權人,就等于非自愿性債權人純粹承受有限責任的負面價值,這是極不公平的,甚至是危險的。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一定條件下否認有限責任對非自愿性債權人的適用。
2.未濫用有限責任情況下有限責任否認的適用條件
基于上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對非自愿性債權人,在一定條件下應否認有限責任對非自愿性債權人的適用。具體來,其適用條件是:
第一,有限責任否認僅適用于非自愿性債權人。在沒有濫用有限責任的情況下,對自愿性債權人不能適用有限責任否認;第二,窮盡了其他補償手段。例如企業(yè)購買的責任保險的保險金,或者其
他替代賠償資源如執(zhí)業(yè)風險基金都不能足額賠償非自愿性債權人;第三,個案否認。即只在這一特定事由中否認投資者有限責任,并不是一般否認,也不是永久否認;第四,有限責任否認追及的投資者的個人財產僅限于剩余賠償范圍內。
由此可以看出,未濫用有限責任情況下有限責任的否認的適用范圍是極窄的,適用的條件也很嚴格,因此,適用的幾率是很低的,不至于動搖有限責任的根基,有限責任的擁護者大可不必擔心。而且,有這一制度的存在,會有效地抑制企業(yè)道德風險的發(fā)生,侵權事故幾率會大大降低,企業(yè)會有更大的動力購買責任保險。更為重要的是,它的適用有效地實現(xiàn)了公平,增加了人們的安全感。
(二)濫用有限責任情況下有限責任否認的適用
1.合伙企業(yè)有限責任否認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適用條件的差異
應該說,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其法人人格否認理論以及實踐都已比較豐富了。正如有學者在比較了兩大法系的代表美國和德國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后得出的結論:德國法院和美國法院的實踐一樣,將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情況歸結為相似的3類:股東對公司完全控制或者支配。公司資本嚴重不足,公司財產混同或人格混同(公司喪失人格獨立性)。事實上,這確實是世界各主要國家適用法人人格否認的典型情形。但這些條件對合伙企業(yè)不能簡單適用,合伙企業(yè)的有限責任否認有自己的特殊之處:
(1)股東對公司完全控制或者支配導致有限責任否認的情況對合伙企業(yè)不能普遍適用。合伙企業(yè)的投資者一般直接經營企業(yè),這是合伙企業(yè)的特點及優(yōu)勢所在。僅僅依據傳統(tǒng)公司法人人格的“股東對公司完全控制或者支配”原則否認合伙人的有限責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否認合伙企業(yè)這種企業(yè)形態(tài)本身,顯然不妥當。因此,在有限責任合伙中,合伙人直接經營合伙企業(yè),并不會導致有限責任的否認。
當然,在有限合伙中,還是體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兩權分離,此種條件下,如果有限合伙人控制或支配合伙企業(yè),會導致有限合伙人有限責任的否認。美國在《統(tǒng)一有限合伙法》制定前嚴格限制有限合伙人參與合伙事務,而隨后的變遷卻使有限合伙中有限責任適用的條件越來越寬松,適用范圍越來越大。按照美國1985年《有限合伙法》的規(guī)定,有限合伙中有限責任的否認只能在“安全港”條款之外參與企業(yè)活動,而且被交易相對人有充分理由信賴為普通合伙人的情況下,才能否認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責任。當然,這應該是針對自愿性債權人,對非自愿性債權人來說,不存在“信賴”規(guī)則的適用問題,因此,只要有限合伙人參與合伙企業(yè)事務的行為在“安全港”條款之外,就應該被否認有限責任。
我國目前的有限合伙立法在有限合伙人有限責任的適用條件上嚴格恪守“兩權分離原則”,有限合伙人不得參與合伙事務。依此規(guī)定,如果有限合伙人參與合伙企業(yè)事務,則可適用有限責任否認。我國有限合伙立法關于“兩權分離”的立法思想陳舊,也未區(qū)分自愿性債權人與非自愿性債權人保護,這無疑是粗疏的法律規(guī)范。
(2)關于資本不足導致有限責任否認對合伙企業(yè)的適用也有變化。對有限合伙來說,有限合伙的資本一般來源于有限合伙人的出資,雖然有限合伙一般沒有最低資本的要求,但如果企業(yè)資本與有限合伙所從事的經營規(guī)模明顯不符,也應該否認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責任。只是鑒于有限合伙的信用并不完全是資本信用,所以有限合伙因資本不足而否認有限責任應比公司嚴格。
對有限責任合伙而言,由于其基礎是普通合伙,有限責任只是普通合伙人在特定情況下適用的,因此,有限責任合伙(特殊的普通合伙)本無最低資本要求,因此也無常規(guī)意義上的投資不足問題。但普通合伙享有這些寬松的資本制度和相應的管理模式的信用基石在于合伙人之間的無限連帶責任。而在有限責任合伙中,免除了合伙人對其他合伙人在執(zhí)業(yè)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伙企業(yè)債務的無限連帶責任,僅以出資為限承擔有限責任,減輕了合伙人的責任負擔。在合伙人內部,這種責任分配確實更為合理和公平,但在合伙企業(yè)的外部關系中,帶來的問題是合伙企業(yè)與債權人之間權利義務失衡。原合伙制度未做任何變更也就是在保持了普通合伙原有制度優(yōu)勢的情況下,合伙企業(yè)債權人的地位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除故意或有重大過失的合伙人外,其他合伙人都不再對債權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債權人的債權實現(xiàn)的擔保大大削弱,直接降低了對合伙企業(yè)債權人的保護,這對債權人來說,顯然缺乏正當性。補償的辦法是建立替代賠償制度。因此,在美國,幾乎每個州都規(guī)定了購買一定數額保險或設立分離基金的要求,我國也提出了購買職業(yè)保險和建立執(zhí)業(yè)風險基金的要求。因此,對有限責任合伙來說,如果沒有建立足夠的替代賠償資源,很可能會被視為投資不足而被否認有限責任,即使沒有采取欺詐或誤導行為或欺騙性地轉移資金。
(3)公司財產混同或人格混同。合伙企業(yè)經歷了從契約主體到商主體的主體地位變遷。近代以前,合伙都被視為契約,從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與《商法典》來看,許多國家都將之放在債法中調整,而不是將之視為獨立的商事主體。例如,新合伙人入伙以及原合伙人退伙都會被視為原合伙協(xié)議不存在,合伙組織必須解散,視為重新成立一個新合伙;合伙組織的財產不屬于合伙企業(yè),屬于所有合伙人共有;合伙組織不是一個區(qū)別于合伙人的獨立主體,合伙組織沒有起訴權與應訴權,看作合伙人的共同訴訟等等。
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除了公司代替合伙的主導地位登上歷史舞臺外,在主體制度建設方面,合伙也從一種契約關系演變?yōu)橐环N獨立的商事關系。合伙的主體化除表現(xiàn)在合伙企業(yè)有自己的名稱并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在商事活動中區(qū)別于合伙人;合伙人的入伙退伙不再引起合伙企業(yè)的解散;合伙企業(yè)享有獨立的訴權等等外,最突出的主體化還表現(xiàn)在:首先,合伙企業(yè)可以自己的名義擁有獨立的財產。各國陸續(xù)承認合伙企業(yè)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擁有合伙財產。我國2005年《合伙企業(yè)法》第20條也規(guī)定:“合伙人的出資、所有以合伙企業(yè)名義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財產均為合伙企業(yè)財產?!睘榱吮Wo合伙企業(yè)的獨立財產,還建立了一整套保障機制。這些制度保障了合伙企業(yè)財產的相對獨立性,是對以前合伙財產制度的根本變革。其次,合伙人的責任也由以前的無條件連帶變?yōu)檠a充連帶。在窮盡合伙企業(yè)財產之前,不得追究合伙人的個人責任。這些變化具有如下重大意義:不僅塑造了合伙企業(yè)的相對獨立的商事主體地位,有利于合伙企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合伙企業(yè)的獨立財產也為合伙人在一定條件下承擔有限責任打下了物質基礎。
顯然,在合伙企業(yè)具有獨立的財產與人格的情況下,享受有限責任的合伙人與合伙企業(yè)財產混同或人格混同應該導致有限責任的否認。
2.非自愿性債權人適用有限責任否認條件應比自愿性債權人更寬松
如前所述,由于非自愿性債權人所處的被動地位,在侵權案中有限責任濫用下有限責任否認的適用條件應更為寬松。上述3類情形中任何一種出現(xiàn)都可以否認有限責任,讓投資者對非自愿性債權人負責,而不必如在契約之債中對自愿性債權人的保護。當然,上述三種情況的出現(xiàn)并不能單獨作為有限責任否認的條件,還需要考察企業(yè)是否因欺詐導致自愿性債權人對其信用作出錯誤判斷。由于非自愿性債權人沒有事先防范的能力,故而法院應當適用“揭開公司面紗”的法理來保護非自愿性債權人。
責任編輯:汪世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