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孔建
摘要: 總結了冬棗栽培技術,包括建園、開甲、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nèi)容,以期為冬棗的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栽培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冬棗;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8-0124-02
1建園
1.1選用壯苗
選用歸圃的二年生健壯苗木,起苗時刨大坑,保護根系。定植穴70cm×70cm×70cm,每穴施入農(nóng)家肥25.0kg、尿素0.5kg,與表土混合填入穴內(nèi),再填底土,栽前將苗木根系在水中泡24h,定植后澆透水1次,使土壤與根系密接。澆水后扶直苗木,及時松土保墑。
1.2合理密植
株行距2m×3m,可實現(xiàn)早果早豐。此后隨著樹冠擴大適時間伐,最終使樹冠投影面積占棗園面積的75%~80%。
2適時開甲
干徑5cm時即可開甲,為防灰暗斑螟(甲口蟲)危害,甲口涂乙酰甲胺磷50倍液,每隔5d涂1次,連涂3次。晾甲15d后,甲口用藥泥(乙酰甲胺磷50倍液少許與土混合加水和泥)抹平。
3土肥水管理
3.1施肥
五至十年生樹早春株施有機肥25kg、磷肥1kg、尿素1kg。7月上旬幼果膨大期追施磷鉀肥0.5kg,施肥后及時澆水、松土。生長期結合噴藥進行葉面施肥,前期噴0.3%尿素2~3次,中后期噴0.3%磷酸二氫鉀和葉面寶2~3次。
3.2耕翻土壤
早春結合施基肥耕翻土壤,刨除根蘗,翻壓雜草、落葉。一般耕翻深度15~30cm,近樹周圍宜淺,勿傷大根。生長季節(jié)多次中耕除草,以防草荒。
3.3間作綠肥
間作綠肥可提供高肥效有機肥料,還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適宜間作的綠肥種類有豆類、草木樨等。
3.4噴植物生長激素或微量元素
盛花期噴10~20mg/kg赤霉素或0.2%~0.3%硼砂;花期噴清水,連噴2次,下午5時以后進行,有利于提高坐果率。
4整形修剪
采用低干矮冠樹形,干高60~80cm。主枝5個,分2層:第1層主枝3個,基角60°,層內(nèi)距25cm,層間距80~100cm;第2層主枝2個,基角45~50°,層內(nèi)距60cm。每主枝上選留1~2個側枝,第1側枝距干70cm,第2側枝距第1側枝40~60cm。樹高3.5~4.0m。疏除第5主枝以上中心干,形成開心形,以利內(nèi)膛透光。
幼樹定植1年內(nèi)不修剪,待干徑達3cm時定干,剪口下二次枝全部剪除,當年可萌發(fā)棗頭4~7個。第2年選留健壯而直立的第1芽枝做中心干,選3個方向,角度適宜的枝做第1層主枝,其余視空間大小進行短截或疏除。主枝粗度達1.5cm時,可短截并剪去剪口下2個二次枝,以促生棗頭,分別培養(yǎng)為延長枝和第1側枝,如粗度未達到1.5cm時可暫時不剪。定干第3年,將中心干剪留80~100cm,將剪口下2個二次枝剪除,培養(yǎng)第2層主枝,對第1層主枝上萌發(fā)的新枝,除主側枝延長枝不剪外,每隔60cm選留1個棗頭短截,培養(yǎng)結果枝組,其余剪除。主干上的二次枝或有空間的棗頭可作輔養(yǎng)枝,待其影響主側枝發(fā)育時短截或疏除。
5病蟲害防治
5.1林業(yè)防治
在建園時要選育一些優(yōu)良品種的健壯、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植株。根據(jù)棗樹喜光的特性,在棗樹栽植時應選擇在開闊、背風向陽的園地,并加大行距,便于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加強水肥管理,保持足夠營養(yǎng),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整形修剪時,修剪成透光性強的樹形,保證冠內(nèi)無弱枝、密枝、交叉枝和重疊枝。雨季易積水的棗園,要及時排除棗園積水,保證樹體健康生長。在棗樹落葉后至第2年萌發(fā)前清掃棗園內(nèi)的枯枝落葉及病蟲果,集中焚燒,減少病蟲等侵染源,有效降低棗銹病、棗縮果病、棗葉斑病、棗葉黑斑病等病菌的越冬基數(shù)。同時,結合冬季修剪,剪除一些病蟲枝、枯干枝等。
5.2 人工防治
5.2.1刮粗翹皮。每年驚蟄后,有棗粘蟲、棗粉蚧、棗紅蜘蛛發(fā)生的棗園,將樹主干、主枝的粗皮刮掉,并集中燒毀,可消滅棗粘蟲的越冬蛹、棗粉蚧的若蟲等越冬害蟲。刮皮以刮去黑皮、露出紅皮、不傷白皮為宜,刮后可進行樹干涂白。
5.2.2樹干綁塑料膜、纏草繩。在有棗尺蠖、食芽象甲和大灰象甲危害的棗園,每年驚蟄后至清明前,在樹干距地面40cm處,刮去老樹皮,綁20cm寬的塑料薄膜,將薄膜上緣向下反卷成喇叭形;也可用細繩先把上邊扎緊,再把塑料膜反折起來,使上邊變成下邊,將樹下細土裝入,使膜鼓起,最后把上邊扎緊,可有效地阻擋棗尺蠖雌蛾上樹產(chǎn)卵和食芽象甲、大灰象甲上樹為害。同時,在塑料膜下面的樹干上再纏一圈草繩,誘集棗尺蠖雌蛾產(chǎn)卵于草繩內(nèi)。10d換1次草繩,將解下的草繩燒掉,可有效地防治棗尺蠖等爬行上樹為害。
5.2.3樹干分杈處綁草把。在有棗粘蟲危害的棗園,每年9月上旬棗果成熟前,在樹干分杈處綁一個草把,誘集棗粘蟲在其中化蛹,待落葉后,解下燒毀,消滅棗粘蟲越冬蛹。
5.2.4涂干法。在食芽象甲、大灰象甲、棗尺蠖出土前,可在樹干上涂20cm寬的廢機油或粘蟲膠,可阻殺其上樹為害。
5.2.5桿擊法。在棗尺蠖幼蟲發(fā)生期和食芽象甲、大灰象甲成蟲羽化期,利用其假死性,以木桿擊打棗枝,使蟲落地后人工捕殺。
5.2.6翻耕樹盤。在土壤封凍前,以樹主干基為中心,翻耕半徑1~2m范圍內(nèi)的樹盤,可將土壤中桃小食心蟲越冬繭、棗尺蠖蛹等越冬蟲凍死,降低越冬蟲口密度。
5.3物理防治
5.3.1殺蟲燈誘殺。在棗粘蟲等成蟲發(fā)生期,利用成蟲的趨化性和趨光性,在棗林間懸掛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5.3.2性誘劑防治。在桃小食心蟲成蟲發(fā)生期,于棗林間每隔30m懸掛1個人工合成性誘劑誘芯,誘芯距地面1.5m,誘芯下面吊置1個盛有1%洗衣粉水溶液的盆,誘芯距水面1.0cm,每天定時檢查,撈出誘獲蛾,并加水至原高度。
5.4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利用益鳥、益蟲自然害蟲,降低蟲口密度。在鱗翅目幼蟲發(fā)生期,噴施0.5~1.0億/mL的Bt殺蟲劑,防治效果可達85%以上。
5.5化學防治
對某些特別嚴重的病蟲害,或未進行農(nóng)業(yè)、人工等防治的棗園,若要生產(chǎn)無公害棗果,必須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合理選擇無公害農(nóng)藥,盡量使用植物性農(nóng)藥、特異性農(nóng)藥。如對于棗尺蠖、棗粘蟲、棗飛蟓、棗紅蜘蛛、桃小食心蟲可用滅幼脲3號0.067%藥液或5%天然除蟲菊素0.1%藥液進行防治,均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對于棗銹病、棗褐斑病,可用綠得保0.125%~0.200%藥液;棗縮果病可用農(nóng)用鏈霉素、土霉素140單位/mL進行防治。
化學防治,一要科學用藥,提高防效,合理混合用藥及交替用藥;二要防治及時,根據(jù)病蟲預測預報,在發(fā)生初期及時用藥;三要集中時間,聯(lián)防聯(lián)治;四要保證噴藥質(zhì)量,盡量減少噴藥次數(shù),才能減輕污染及害蟲抗藥性,而且能降低防治成本。
6參考文獻
[1] 屈志成.無公害生態(tài)棗園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8(10):33-34.
[2]章巍華,胡文正.棗樹主要病害的防治要點[J].安徽林業(yè),2009(3):54.
[3] 李洪月.冬棗無公害栽培技術[J].河北果樹,2009(2):26-27.
[4] 柴風琴,王麗英,王瑞攀.冬棗的引種栽培[J].湖北林業(yè)科技,200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