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江 劉世美 陳秀琴 單銀麗
摘要:《微生物學》是高職高專環(huán)境專業(yè)基礎主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大背景下,通過將研究性學習教學法應用于《微生物學》理論與實驗課程中,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責任感及參與性,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高職高專; 研究性學習;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實踐性強的環(huán)境專業(yè)基礎主干課程,其技術和方法已廣泛滲透到后續(xù)的環(huán)境工程、生態(tài)學、廢水生物處理、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其他課程。加強《微生物學》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技能,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長期以來,《微生物學》教學中仍以驗證理論知識和學習實驗技術為主要目的,忽視了能力培養(yǎng),挫傷了學生自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積極性。而且教學針對性弱,與高職學生就業(yè)所需的專項知識和專項能力結合得少,不利于高職生將來很快適應工作崗位。
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的活動過程。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進而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由于舊模式的根深蒂固,面對這一全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往往不能很快適應,他們不能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也不知如何來計劃安排這種形式的學習。所以,在研究性學習開始的時候,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不再把學生視為掌握、接受知識的被動客體,而是把知識學習作為構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手段。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介,教師及其教學對學生及其學習而言只是一種幫助,學生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體系構建
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途徑有很多,方式也多種多樣,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啟發(fā)思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在當前高等教育中,學時的有限性與知識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教師在授課時,應注意提高信息的密度和質量,盡量將原本多而雜的信息整理為少而精的信息,使之相互聯(lián)系,層次分明,可以有效啟發(fā)學生的思路。
1.比較異同法。向學生提供內容上互相關聯(lián)的一組學習材料,讓學生對其相同點、不同點進行探究,展開研究性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思維活動。例如,通過比較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陰性細菌細胞壁的結構與組成,可以深入理解產生不同染色效果的基本原因。
2.分析評價法。讓學生對已有的結論、課外材料或課文大膽地進行分析評價,闡明自己的觀點,進行研究性學習。例如,通過分析討論牛痘疫苗的發(fā)現(xiàn)過程,讓學生深刻了解歸納總結在科學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3.觀點爭鳴法。讓學生對課本中存在爭議的觀點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例如,教材中提出的“古細菌是否分屬為原核生物”這一課題是《微生物學》領域目前有爭議的問題,大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還無法回答,但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學生能夠獲得更深入的認識,了解到最新的研究進展。
4.社會調研法。通過采用“社會調研”的實踐方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展開社會調查,進行研討。
開展讀書報告活動,加強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傳授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我們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中始終堅持的宗旨就是“起點高、容量大、觀點新”。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經濟及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微生物學》與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制藥等學科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趨勢越來越顯著,《微生物學》的知識總量正在呈指數(shù)性的增長。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展現(xiàn)其交叉性和包容性。為此,教師應特別注重兩個問題:一是不斷擴大課程的知識容量,以適應本學科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狀;二是重視課程的知識更新,以盡量縮小與科技前沿的距離?;诖耍覀冮_展了命題與選題相結合的讀書報告活動,由教師擬定幾個主題或者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命題,讓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各選一題,然后至少閱讀3篇近3年來與本選題內容相關的國內文章,寫一篇讀書報告。所有文章根據內容是否科學新穎、敘述是否條理清晰、書寫格式是否規(guī)范以及參考資料是否全面等進行考核。同時,任課教師及時進行總結,并將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介紹給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所講述的理論知識。以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情況。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使學生綜合能力和自學能力得到鍛煉。
結合多媒體教學技術,改革實驗課教學,實現(xiàn)理論與實驗相整合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微生物學》的理論與實驗分開授課。理論課多注重基礎理論的講授,教學抽象化,看不到實物,學生只能憑想象去理解和死記硬背知識。再加上這門課程內容龐雜,知識點分散,學生容易產生強烈的厭倦情緒,導致課堂效率不高。而實驗課多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缺乏整體的思路,不能將理論課上的基礎知識與實驗內容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尤其是實驗課單獨安排在理論課后,學生對理論知識淡忘了許多,所以,在實驗課上學生不僅沒有加深理論知識的記憶,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為了克服這種弊端,根據本課程實踐性、應用性強的特點,我們結合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利用電化教學,將許多生動、形象的圖片和實驗操作過程展示給學生,原本難以講清的概念、理論變得一目了然,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理解。我們先后推出了10多部教學錄像片,如顯微鏡的使用、微生物細胞大小測定、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法、培養(yǎng)基的配置與無菌器材的準備、滅菌和消毒技術等。我們將這些錄像片穿插于理論教學與實驗課中,以直觀、形象的實驗內容為切入點授課,并改變了實驗課中教師過多講解的現(xiàn)象,只重點講述實驗成功的關鍵和學生實驗過程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其他內容則要求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總結歸納,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理解和驗證《微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同時,針對學生觀察到的問題,輔以討論、交流等教學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此增強教學效果。
結語
研究性教學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增強教學的開放性。大學課堂教學是傳授學科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學觀念的轉變首先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上。研究性教學的中心由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學生從感性認識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主動獲取知識。學生的理論知識因為實驗印證而得到強化,實驗操作由于理論基礎而有了整體思路。
通過《微生物學》課程研究性學習教學法的實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責任感及參與性普遍增強,不僅掌握了《微生物學》基本原理和實驗操作技術,還提高了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具備嚴謹態(tài)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楊朝暉,曾光明,劉云國,等.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科學,2004,(3).
[2]熊群英.淺析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5,(23).
[3]張玉妥,季建軍,邱景富,等.學生主體性學習活動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06,26(1).
[4]劉陽,李寶勝,王海洪.設計研究性學習課程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J].微生物學通報,2006,(33).
作者簡介:
陳江(1979—),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