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芹
摘要:德育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來進行,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教學內容,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以及反映在數學中的辯證關系。通過介紹我國的數學成就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以及數學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關鍵詞:數學教學;德育;探討
一、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中學數學課本從概念到方法,無不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因此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教學內容,揭示數學中的辯證關系,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立場。中學數學內容,加與減、正與負、直與曲、已知與未知、平行與相交、函數與反函數、分析法與綜合法、歸納法與演繹法等,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的具體形式,如正數與負數的對立統(tǒng)一于實數,直線與曲線對立統(tǒng)一于點的軌跡,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對立統(tǒng)一于函數之中等。在教學中給學生揭示出它們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相互統(tǒng)一的關系,指導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既要看到相互對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統(tǒng)一的一面,既要看到它們相互排斥的方面,又要看到它們相互依賴的方面。如果說列代數式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么求代數式的值則可看成由一般到特殊。如在講授軌跡時指出“點的軌跡就是點按照某個條件運動形成的圖形”,就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是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的。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在數學教學中,施教者應自覺地挖掘教材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等因素,結合學生的實際,將授業(yè)與傳道水乳交融地進行,以真情去啟迪學生,這樣數學教學不僅讓學生深刻地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認識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相互轉化的:我們不僅能用靜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觀點全面地看待周圍事物,從而引導學生對學習、生活有較高層次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適應和改造環(huán)境的能力,優(yōu)化心理品質。這樣,在充分展示數學的神奇和美妙過程中。讓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悄悄地注入學生的心田。
二、滲透愛祖國、愛社會主義和樹立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將我國在數學領域的輝煌成就穿插進行講述。如:分數除法法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負數的定義和加法法則是我國公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的,他的《九章算術注》堪稱我國傳統(tǒng)數學理論的精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最早算出圓周率“π”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我國南宋時期數學家楊輝最早發(fā)現并得出“二項式”展開系數表,人們稱之為“楊輝三角形”等。如在講解“完全平方公式”時,穿插講講楊輝“三角”及二項式展開系數表;在講“勾股定理”時,給學生介紹我國古代關于數學的重要著作《九章算術》及《周髀算經》等。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被激發(fā)出來。在講我國隋代建造的趙州石拱橋時,不僅讓學生知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而且還要了解到我國現在建設的黃浦大橋、南浦大橋是當今亞洲最大、世界第三。這可使一種民族自豪感在學生胸中油然而生,激發(fā)為民族富強而勤奮學習的雄心壯志。再如講“換元法”時用“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還可使學生了解到數學方法源于自然法則。
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認識我國古代數學家及他們的輝煌成就,也要讓學生了解現代數學家對人類的突出貢獻。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無論在理論數學和應用數學上,都做出了舉世公認的貢獻,他依據“黃金分割”研究推廣的“優(yōu)選法”在許多生產部門得到廣泛應用。華羅庚教授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更明確地概括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取得突破性成就,震驚了世界。這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今世界科技已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在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契機,與我國古代數學成就、祖國建設的新成就相聯系,更能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望,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立志報效祖國的決心。
三、滲透美育教育
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抓美的教育。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學時期,學生的愛美心理尤其突出。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就是在數學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美育的特點——形象性和可感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啟迪學生美的心靈,使學生在享受數學美的愉悅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課堂上,教師的衣著整潔,語言嚴謹,舉止大方,板書工整,安排合理,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數學美,通過數學符號、公式的抽象美,數學比例的協調美,數學圖形的對稱美,數學題目的和諧美,數學語言的邏輯美和數學解題的方法美進行教學,既可以誘發(fā)學生非智力品質情感的作用,又可以誘發(fā)學生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如楊輝“三角形”,構形完美,體現了對稱美,描述了知識的規(guī)律性,同時啟發(fā)人們進行想象思維和聯想。再如“黃金分割”——最完美的比例,環(huán)境的美、人形體的美、建筑的荑、攝影的美等等無一離不開它。我國古代的建筑杰作“趙州橋”及當今的黃浦大橋、南浦太橋也都滲透著數學美。
通過具體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從數學的外在美中領悟出它蘊含的內在美,寓美育于數學教學中,能起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