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偉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與運行,普通高等體育教育中德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同時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國普通高等體育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問題,對新形勢下加強體育院校德育工作進行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高等體育教育 德育工作 探索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政協(xié)民盟民進聯(lián)組會上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中提出“八榮八恥”,提出了新時期的榮辱觀,是新時期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建設的標桿。在這種新形勢下,國家體育總局六所直所體育院校中的五所院校的管理體制轉變?yōu)橹醒肱c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以此為標志,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改革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這種轉化和變革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這一道德價值觀念、情感和行為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的新形勢下,如何改進和加強體育院校的工作,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這是擺在體育院校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1 全國大環(huán)境下德育工作面臨新挑戰(zhàn)
1.1 社會轉型期中的迷茫與盲從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所謂社會轉型,是以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過程為先導,但又不限于社會經(jīng)濟生活領域,而是由此引起的社會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結構的變化。經(jīng)濟利益群體的多樣化相應導致價值取向的多元性。校園里的大學生思想上還沒有成熟,對新事物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理,在社會轉型期里有時會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有時又顯得很盲從,對好的事物一味地去追逐。比如有的大學生在社會轉型的新形勢下找不到自己的航標,整天消極對待,無所事事,游手好閑;有的學生在刮起的“傳銷風”里被海市蜃樓般的“錢”景迷惑陷入泥潭無法自拔。
1.2個人主義 拜金主義傾向
市場經(jīng)濟自主原則和效益原則激發(fā)了人們的主體意識和效益觀念,同時誘發(fā)了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傾向。這些都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產(chǎn)生某些消極的影響。在個人主體意識和利益的驅動下,可能使大學生產(chǎn)生極端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一定范圍和程度上造成大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畸形,甚至造成部分大學生的理想和信念危機。
1.3網(wǎng)絡文化的泛濫
網(wǎng)絡信息的泛濫,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理性,致使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價值取向紊亂?;ヂ?lián)網(wǎng)使全球文化的影響和途徑多樣化,各種意識形態(tài)、觀點、信仰和生活方式等通過網(wǎng)絡與不同的人聯(lián)系起來,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點。青年學生面對太多信息無從選擇,陷入困境。網(wǎng)絡上多元文化價值共存,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和道德規(guī)范處于經(jīng)常性的沖突和碰撞狀態(tài)。青年學生由于認識水平、辨別能力等方面不成熟,在這種自由泛濫的網(wǎng)絡文化沖擊下,常使有的學生道德觀念模糊、責任感淡化、民族觀念模糊。
2 我國體育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2.1 體育院校德育教育脫離學生生活
德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增加人的積極性以及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性。德育工作除了通過宣傳與理論教育以外,同時,還必須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注重在生活中實踐的影響和作用。在我國體育院校中,很多獨生子女非常年幼時就已離開家庭進隊接受專業(yè)訓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體育院校中更顯得突出。但長期以來,體育院校中德育工作往往將德育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割裂開來。在德育工作中宣傳的內容有時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與丑惡現(xiàn)象,只呈現(xiàn)美好、善良、非真實的一面。當學生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困難挫折時缺少正確的指導,因此導致有的學生迷失自我,出現(xiàn)了大學生心理問題。近幾年來 “馬加爵”等事件給高校的德育工作敲響了警鐘。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育教育脫離學生生活造成的。
2.2體育院校重專業(yè)訓練,輕德育工作
體育院校以培養(yǎng)體育和體育等相關工作的人才為主,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把專業(yè)技能訓練放在了首位,希望能出成績,但這樣把學生的運動成績看得過重,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也使得體育院校中少數(shù)學生拉幫結派打架鬧事。不僅有損于學校形象,也在學生中造成了不良影響,成為校園文化中不和諧的音符。在體育院校中,在抓訓練質量時,忽視了德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忽視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即“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在教學工作中有時也只重教書,無視育人,只重習武,不見修德。體育院校培養(yǎng)的應是專業(yè)技能扎實,綜合素質高,“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復合型人才。
2.3體育院校中德育工作缺少互動
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把教育的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道德影響的過程,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些問題與矛盾。體育院校中德育工作的問題與矛盾尤為突出,道德教育模式仍是“我講你聽”的說教模式,集體灌輸?shù)姆椒?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道德工作的互動性。這樣開展德育工作,效果不明顯。每個學生的道德水平、世界觀、價值觀都是有差異的,但在德育工作中往往不能因材施教,德育工作者不以學生為主體,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幫助,造成了德育工作的“一廂情愿”。體育院校德育工作往往只重視如何宣傳,卻忽視了如何讓學生接受,什么是大家最需要的,工作與學生產(chǎn)生了距離感。缺少和學生的互動,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造成了德育宣傳成了“耳邊風”“空架子”。在德育工作中不能以學生為主體,不能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德育活動,不能與學生產(chǎn)生互動,這樣的工作都是事倍功半的。
3如何加強體育院校的德育教育
3.1 改善德育工作隊伍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的德育隊伍中明顯缺乏專業(yè)人才。體育院校要加強德育工作者的培養(yǎng)力度,使德育隊伍更能適應體育院校發(fā)展的需要,使之成為對學生們進行德育專職教育的復合型人才,并且要進一步的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只有有了高素質的德育隊伍,德育工作更貼近學生生活,更有實效性,體育院校的德育工作才會更上一個臺階,也會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3.2 轉變舊德育理念
傳統(tǒng)的德育理念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教育能力。這就要求我國體育院校工作者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要實行“以學生為本”的德育新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本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要把德育教育、體育專業(yè)訓練與其他課程相結合起來,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們的課堂、生活、訓練中去,培養(yǎng)一種“以學生為本”的德育氛圍。
3.3 堅持德育的方向性原則,發(fā)揮高校德育的政治功能
我國高校的德育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斌w育院校德育工作要加強學生的政治學習,培養(yǎng)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國際這個大舞臺發(fā)揚中國體育精神,傳承中國體育文化,建設中國體育新形象。
參考文獻
[1] 劉淦清,簡德平.我國高等體育改革探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2):1~4.
[2] 戴艷軍,查國偉.美國高校德育實踐對中國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2(6):8l~83.
[3] 李家新.論素質教育視野中我國高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