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菊鳳
摘要:不同國家的人在交際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文化沖突的事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重視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以避免文化沖突。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意識、文化差異、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176-02
我們都知道,各國文化之間,有共同的一面,但也存在個性的不同。例如,漢英語言之間與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猶如“從中國到秘魯”(from China to Peru)之遙遠。但是,在通信、因特網(wǎng)等現(xiàn)代科技飛速發(fā)展、經(jīng)濟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這就使得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一種現(xiàn)實需要。
一、中、西文化差異使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成為一種必要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她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朝代的更替,時間的推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nèi)含。而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隨著不同民族和不同種族的融合,也呈現(xiàn)出自己獨有的特色。由此可見,歷史的不同,導致了文化的差異,如某種文化或許更關注合同的某些方面(如法律、財務),而不是其它方面(如個人關系)。當日本人為個人關系而談判時,美國人也許為合同本身談判。中國人趨向于接受環(huán)境而不是改變它,努力適應環(huán)境并與之和諧相處,而西方人則試圖控制他們的環(huán)境。而這種文化的差異又必將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改革開放以前,有一對中國夫婦到美國訪問。在機場主人與客人見面以后,大家彼此問好寒喧一陣,氣氛友好輕松起來。其中一個老外自然地稱贊起客人的夫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你太太很漂亮)",而男客人當然滿心歡喜,連連說:"哪里,哪里!"。老外一聽這話,竟然不知如何作答,這個人怎么這么有意思,要問我他夫人哪里漂亮?"ahh..., Everywhere!"
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不同,說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發(fā)生上面的情況。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chǎn)生誤會。對于不同的人,同一個詞或者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由于一句話說得不得體,可能使聽者捧腹大笑;一句毫無惡意的話可能會使對方不快或者氣憤。美國人對別人善意的稱贊,一般說"Thank you",表示接收對方的稱贊,也說明自己認為對方的稱贊是誠心誠意的。而對中國人來說,聽到別人的贊揚,通常要謙虛。這是受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響的結(jié)果。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此視而不見,置若罔聞,就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二、職校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作為職教工作者,大家都很清楚,職業(yè)教育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職校學生一畢業(yè)就面臨著就業(yè),他們接受教育的時間比大學生短,自身具有的經(jīng)驗又比一般的工作人員少,如果說在校期間沒有很好地重視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那么,當他們應付一些涉外事宜時,必定會受到一定阻礙。結(jié)果是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機會,就會白白浪費掉,甚至影響到以后的就業(yè)和發(fā)展。
曾經(jīng)有一個在涉外企業(yè)工作的學生說,有一次一個美國客人到他們單位來參觀訪問,他為了表示友好,舉起手來向這位客人問候,這位客人卻不予理睬,弄得他是一頭霧水。殊不知,和外國人打招呼,不能用中國人習慣的方法,這也包括“body language”(身勢語或體態(tài)語)。中外文化不同,“body language”也完全不同,有些地方甚至有相反的意思。在國內(nèi),我們遇到熟人,有時會舉一下手表示問好??赡阌眠@種手勢與英美人打招呼,他們會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會以為你在和他開玩笑。中國人和外國人用手勢表達的方法不同,還有可能引起誤會。中國人在用手勢招呼別人“過來”時,常常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彎曲手指數(shù)次;而英美人則把它作為招呼動物的手勢。他們要人“過來”時,是將手掌向上伸開,彎曲手指數(shù)次。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英美人都不用舉手來打招呼,如學校里的學生,有時也會用這種方式打招呼,這要依具體情形而定。
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無論是對坐在教室里學習的學生,還是對已走上實習崗位的學生而言,都值得深思和注意。因為不管你是一個受教育者還是一個工人,如果你想很好的跟外籍人士接觸和交流,想更多的了解和體會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就要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
三、英語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無論是從經(jīng)濟的角度還是政治的角度,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都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個英語教育工作者,傳授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誠然,外語教學離不開教語音、詞匯、語法這三大要素。但是,我們應該主張不但教語言,還要教語言的社會用法。這是因為:以上這三大要素的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理解文化傳統(tǒng)從而達到成功的交際,這是語言教學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認識到:文化背景的介紹必須借助于語言這個載體,語言理解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文化理解的層次也越高。外語教學越往中高層次發(fā)展,接觸的文化就會越來越高,而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又為交際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另外,在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克服文化障礙的意識,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通過學習文化語境,掌握文化能力,學習交際方式,兩方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才能保證交際成功。要認識到本民族文化與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及非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不應站在矛盾與沖突的任何一方去否定另一方,而在學習中正確選擇符合對方文化準則的表達方式,以達到學習目的。因為學外語是為了用外語,用外語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胡文仲教授說:“歧視甚至厭惡對方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大錯誤?!庇⒄Z專家L.G.Alexander說:“我們?yōu)橹畩^斗的是有效的交際。”對于外語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該營造真實語言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參與形式多樣的語言交際活動,擴充文化課內(nèi)容。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教學,實際(下轉(zhuǎn)178頁)(上接176頁)上是聽、說、讀、寫基礎上的跨文化交流,因為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不同語言反映不同文化的差異,語言學習要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學習語言不可能不了解文化,文化意識及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語言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語語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反復進行練習,爭取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為了提高文化因素的學習效果,我們可以借鑒詞匯教學中分別積極詞匯與消極詞匯的做法,按照積極和消極兩種文化模式,組織有針對性的教學。對積極的文化模式要引導學生反復練習,認真掌握,力爭做到一講英語就自然而然地既用英語,也用英語文化模式進行思維。這樣跨文化交際成功了,外語教學的目的也最終得到了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 1995,(5).
[2]陳 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 1997,(2).
[3]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重慶大學學 報(社科版),2002,(8).
[4]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J].綏化師專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