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辰
摘要:文章探討了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傳統(tǒng)會計計量方法難以對其進行科學準確的確認和計量,同時提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計量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會計確認和計量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以及外資銀行經營的本土化和待遇國民化進一步加深,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有了較快的發(fā)展。衍生金融工具在促進基礎金融市場發(fā)展,推進金融市場證券化發(fā)展,加強中央銀行監(jiān)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涌現(xiàn)和廣泛使用,迫使財務會計必須在如何科學、合理地確認、計量、報告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做出回答,傳統(tǒng)財務會計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上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念及衍生金融工具在會計確認和計量中的難點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傳統(tǒng)金融工具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又被稱為創(chuàng)新金融工具。它是根據股價、利率、匯率等基礎金融工具的未來行情趨勢,采用支付少量保證金或權利金,簽訂跨期合同或互換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新興金融工具,是企業(yè)規(guī)避金融風險的一種主要手段。從本質上說,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種為規(guī)避風險和獲取投機利潤對初始投資要求較低的合約。
財務會計傳統(tǒng)的確認標準是建立在權責發(fā)生制的基礎之上,并要求所確認的收入必須是已實現(xiàn)的。具體地說,權責發(fā)生制與收付實現(xiàn)制是兩種不同的會計確認基礎。按照權責發(fā)生制,企業(yè)不是在收到或付出現(xiàn)金時記錄經濟業(yè)務對企業(yè)所產生的影響,而是在經濟業(yè)務發(fā)生期間記錄其對企業(yè)的影響。收付實現(xiàn)制原則是指企業(yè)主體獲取收入的過程已經完成,同時收到貨款或已具備收取貨款的權力,那么該主體就可以確認此項收入??梢?無論是權責發(fā)生制或是收付實現(xiàn)制,兩者都是以過去已經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為基礎,而對于未來發(fā)生的交易和事項則不予確認?,F(xiàn)行的財務會計的這種基本計量屬性,在對資產和負債按歷史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后便不再對其價值進行調整,盡管事實上該項目的市場價格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在物價變動不激烈、金融工具還較少的情況下,尚能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但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xiàn),客觀上要求對傳統(tǒng)的歷史成本會計計量進行變革,采用更相關的計量。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往往只是一種合約,只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交易和事項尚未發(fā)生,無歷史成本可言,因而無法按照歷史成本進行確認計量;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從簽定合約到實際交割,有較長一段時間,期間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會隨著利率、匯率的變動而發(fā)等劇烈的波動,這一波動反映了衍生金融工具所蘊涵的機會和風險,而歷史成本對此卻無能為力,不能反映會計主體的真實情況,不利于用戶據以評價企業(yè)的機會和風險從而做出相應的決策,會計的有用性大打折扣。
公允價值的出現(xiàn),使歷史成本原則不再作為財務會計唯一的計量原則。從反映主體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出發(fā),就應該分階段真實地反映企業(yè)所持有衍生工具的價值。這樣勢必要打破原有財務會計的歷史成本原則,而代之以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的概念及其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和計量中的優(yōu)勢
所謂公允價值,IASC在IAS32中將其定義為“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盕ASB的定義類似,它在SFASl07中指出,“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在自愿的交易者間交易所采用的價格,而非強迫的或清算的出售價格。如果金融工具具有適用的市場價格,該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應是交易數量與市價的乘積?!惫蕛r值實際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通常用市場價格、現(xiàn)行價值或現(xiàn)值來表示。
公允價值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在合并報表會計、固定資產貼現(xiàn)、長期投資會計中時常用到公允價值概念。目前,許多國家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紛紛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如IASC在IAS39中規(guī)定,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和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證券及屬于負債的衍生合同,按公允價值計量。FASB在SFASl33《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動會計》中指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為相關的計量,對于衍生工具而言則是唯一相關的計量。衍生工具必須以公允價值計量,套期保值項目賬面值的調整數應當反映其公允價值的變動,該變動起因于套期保值的風險并在套期保值活動生效時產生。”此外,英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也發(fā)布公告要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信息。
公允價值之所以能解決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問題,其優(yōu)勢在于:
第一,公允價值會計能提供比歷史成本會計更為相關的資產、負債和收益信息。眾所周知,相關性與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基本質量特征?!皶嬓畔⒁嚓P,又要可靠,這是會計的中心要求。”但是,相關性與可靠性這兩個特征又常常相互沖擊,為了加強相關性而改變會計方法時,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因此,必須在相關性與可靠性之間進行權衡,在不過分損害一個信息特征的情況下,可以提高另一個特征,以保證信息的整體效用。不同環(huán)境、不同用戶和不同項目,對于相關性和可靠性的相對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對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由于其具有高風險性、杠桿性、時態(tài)未來性、價值變動性、交易復雜性和品種多樣性等特點,用戶需要更相關的信息以評價企業(yè)的機會和風險,判斷收益的不確定程度,因此,相關性與可靠性相比,相關性居于更重要的地位。歷史成本之所以成為最基本的計量屬性,在于其具有較強的可靠性。但是由于歷史成本會計不確認資產負債在初次計量之后價值的變化,資產負債表上只是不同時點歷史數據的堆砌,由于市場的變化,這些項目的現(xiàn)時價值也許與其歷史成本大相徑庭,資產負債表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用戶無法依據財務報表對衍生金融工具及企業(yè)所面臨的機會和風險做出評價,會計的相關性蕩然無存。
采用公允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計量,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沒有歷史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得以進入財務報表,避免產生過多的表外項目;另一方面,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負債,并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利得或損失,可使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負債與其目前的價值一致,便于用戶評價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風險、企業(yè)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yè)績以及企業(yè)管理當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決策績效,從而大大地提高信息相關性。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技術已能使公允價值比較可靠。如IASc在IAS32中指出,“如果金融工具在活躍和流動的市場上交易,其標明的市價提供了公允價值的最好依據……如果市場缺乏活性、不夠健全,或相對于需要估價的金融工具的交易數量而言,只有很少的數量在交易……在這種情況下,估價技術可用于確定公允價值并使其具有充分的可靠性,以符合本準則的要求。金融市場上較好的估價技術包括參考本質相同的另一項金融工具的現(xiàn)行市價、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分析和期權定價模式?!惫蕛r值在保證基本的可靠性的基礎上,極大地提高了相關性。
第二,公允價值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由于公允價值反映了市場決定的預期未來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值,使得不同時點發(fā)生的或不同企業(yè)所控制的相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一致的公允價值。相反地,在歷史成本法下,不同時間取得相同金融工具,可能由于取得成本不同而無法比較。
第三,公允價值會計與積極性金融風險管理一致。積極性金融風險管理要求企業(yè)管理當局保持對所有金融工具的未來價格風險進行持續(xù)監(jiān)控,隨時根據未來經濟條件的變化,在一定范圍內調整或平衡所暴露的風險部位,但這以能及時獲取有關金融工具的市價信息為前提。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則能滿足這一要求。
第四,公允價值提高了可預測性,公允價值較好地代表了衍生金融工具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預測基礎。
三、公允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計量
與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不同,采用公允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計量包括初始計量和再計量。
所謂初始計量,是指初始確認時的計量,包括保證金、期權費等實際支出的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計量,必須依照公允價值。所謂再計量,是指初始確認和計量以后的計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計量后可能發(fā)生變動,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再計量,以調整其賬面價值,并確認由于公允價值變動而產生的利得和損失。
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利得和損失如何處理。對此,FASB是要求按不同的用途分別計入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SFASl33規(guī)定,對于公允價值套期和非套期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而引起的利得或損失,應在發(fā)生的期間確認為損益,對于現(xiàn)金流量套期和國外經營凈投資的外幣套期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利得和損失則記為其他綜合收益。
IAS39則規(guī)定,“不構成套期關系組成部分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已確認利得和損失,應按如下原則予以報告:一是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形成的利得或損失,應計入形成當期的凈利潤或虧損;二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形成的利得或損失,應按以下兩種方式之一報告:計入其形成當期的凈利潤或虧損;在該金融資產被轉計、收回、處置或發(fā)生減值之前,通過權益變動表在權益中確認,被轉讓、收回或處置、發(fā)生減值時,以前在權益中確認的累積利得或損失應計入當期凈利潤或虧損。”對于用于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則規(guī)定,公允價值套期以公允價值重新計量工具所形成的利得或損失應立即在凈利潤或虧損中確認;現(xiàn)金流量套期確定是有效套期的部分利得或損失,應通過權益表直接在權益中確認,無效部分,套期工具是衍生工具的,立即計入凈利潤或虧損;在國外實體凈投資的套期,判定是有效套期的那總部分套期工具利得或損失應通過權益變動表直接在權益中確認,無效部分,套期工具是衍生工具的,立即計入凈利潤或虧損。因此,IASC和FASB都是區(qū)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但具體規(guī)定又有所不同。
四、公允價值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和計量中的不足和前景
公允價值的運用,沖擊了歷史成本的統(tǒng)治地位,尤其對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價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以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尚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部分用戶對公允價值的可靠性仍表示懷疑并擔心其給損益帶來的任意性和波動性,尤其是銀行、證券界強烈反對公允價值會計。其次,公允價值運用的范圍,從上文可以看出,FASB和IASC的規(guī)定存在差異。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應該承認的是,用公允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計量確實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隨著國際金融活動的日益復雜化,用戶對相關性的要求正日益提高,公允價值會計遠比歷史成本會計更能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逐步建立,為企業(yè)提供避險的途徑和方法已經迫在眉睫,發(fā)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已是大勢所趨;衍生金融工具以其有別于傳統(tǒng)資產和負債的獨特性,突破了原有會計確認與會計計量原則的范疇。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理財學對金融工具計量模式研究的完善,各種相關的技術問題也必將獲得解決。我們要積極看待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tǒng)會計理論的影響,將其作為對傳統(tǒng)會計理論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的契機,在加強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建設的同時,以交易的經濟實質為基礎,完善整個財務會計準則體系。
(作者單位: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作者為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