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調整,政治理論課的考試模式也應當與時俱進。本文從政治理論課性質和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育功能出發(fā),從考試理念,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過程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方法。
關鍵詞:高校政治理論課;考試模式;改革
高校政治理論課承擔了引導大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發(fā)現(xiàn)和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堅定政治立場,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其他專業(yè)課程,其教學目的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學生內化了的政治素質和個人覺悟的提高。傳統(tǒng)考試模式下,僅憑一張試卷,一個分數(shù),往往難以體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和學習后道德素養(yǎng)、政治素質的狀況。特別是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獲得更加方便豐富、快捷的時代,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型的教育和知識掌握型的考試顯然是不夠的。和高校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改革相配合,考試方式同樣應進行改革。
一、現(xiàn)存考試模式存在的問題
1.考試理念應試化
首先,受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高校的政治理論課也存在將考試視做最終目的的現(xiàn)象。在這一目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拘泥于提高成績的思維,教學活動圍繞考試內容開展,重視知識傳授,忽略思想教育的功能。受這一思維的限制,學生亦會產(chǎn)生學習僅僅是為了通過考試的“功利”心態(tài),學習成為在考試壓力下的被動行為。師生受限,教學效果不如人意。
其次,現(xiàn)有考試模式的評價標準仍為求同式而非求異式思維,注重考察學生對理論的掌握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記憶,評分過程中依據(jù)標準答案,凡不符合“標準”者皆不得分。這種評價方式難免將學生引入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歧途。使學生在學習中喪失個性化思維,成為千篇一律的“工業(yè)化產(chǎn)品”。這顯然和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的高等教育的目標相背離。
2.考試形式單一化
傳統(tǒng)的考試模式主要為卷面考試,即閉卷考試為主,開卷考試為輔,一張試卷作為判定學生成績優(yōu)劣的唯一依據(jù),缺乏對學生社會實踐考察的評價。在這一方式的限制下,學生注意的重點放在課堂對教師講授內容的記錄和記憶上,缺乏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熱情,學習狀態(tài)呈現(xiàn)被動接受型而非主動探索型。學生忽略課程學習的過程,只注重考前突擊記憶,甚至只求記憶,不求甚解。這不僅和政治理論課思想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而且也會將學生引入為考試而學習,為拿分而學習的歧途。
卷面考試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發(fā)現(xiàn)了學生知識掌握或思想動態(tài)上的一些問題,一般只以分數(shù)的形式加以體現(xiàn),師生之間思想上的交流極其缺乏。學生存在的問題考試后依然存在,不能及時得到解決,成為“懸案”。同時,卷面考試為單體考核,單體評價,無論開、閉卷考試,只是對學生作為單一個體知識掌握和分析能力的考察,缺乏對學生集體環(huán)境中個體作用及團體協(xié)作精神和能力的考察。
3.考試過程呈現(xiàn)單向性
在傳統(tǒng)理念中考試是教師的單方行為,教師是考官而學生是被考核者,雙方處于考與被考的對立地位??荚嚨闹鲃訖嗤耆莆赵诮處熓种?,學生主體完全被“客體化”。[1]考試過程中學生參與權的缺失,使得學生主動質疑的精神減弱,對教師權威的盲從增強,獨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亦被壓抑。
4.考試內容過于知識化
現(xiàn)存考試模式與其他專業(yè)課程類似,以“考知”為主,重在考察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忽略了作為育人為主的思想政治“考行”、“考德”的功能??碱}往往圍繞書本內容展開,從理論到理論,使學生在理論和現(xiàn)實之間產(chǎn)生隔閡感。再加之以“標準”答案,學生成為記憶的機器,而不是有著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人。這不僅易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和我們培養(yǎng)具有個性思維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標產(chǎn)生分歧。
二、改革考試模式思路
根據(jù)以上對政治理論課考試模式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增強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應從考試理念、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過程等方面進行改革。
1.考試理念從結果性考核向過程性考核轉變
更新傳統(tǒng)的考試理念,考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試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2]建立起“以學生為核心”、“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的考試體系,從根本上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為此,應將期末靜態(tài)的結果性考核轉變?yōu)閯討B(tài)的學習過程考核,把學生整個的學習過程納入考核的范疇??己说膬热菘梢园ǎ簩W習態(tài)度、課堂表現(xiàn)、讀書心得、學期論文、社會實踐、自我評價、集體互評等。
過程性考核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第一,它可以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集體互評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相結合,把外在表現(xiàn)、思想總結相結合,綜合地考察學生的思想變化;第二,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的不足,培養(yǎng)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能力,提高綜合分析和運用知識的實際工作能力;第三,在動態(tài)的考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增加了接觸,融洽了感情,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使得教學工作更易開展。其難點在于涉及范圍廣,工作量大,對教師個人能力和學校師資力量要求都比較高。
2.考試形式多樣化
與過程性考核相適應,應采用多種考試形式。
第一,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在以往卷面考試的基礎上,增加口試的方式,使考核過程成為交流的過程,教師可以借此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其思想上的困惑;也可以從多方面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現(xiàn)場應變能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閉卷與開卷相結合。政治理論課的考試應該淡化書本主義,體現(xiàn)學生個性思維,開卷考試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開卷考試應注重題目的設計,使考試內容既在書本之內,又在書本之外。考核的基本觀點不脫離書本范圍,但著眼點圍繞現(xiàn)實生活。
第三,個人與團體考核相結合。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既要注重個性化思維的啟迪,也應注重學生集體協(xié)作精神與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對學生個人考核的同時,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團隊,在進行社會實踐或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以集體為單位進行考評,在個人表現(xiàn)和集體主義精神上,考核更加注重后者。
3.考試過程加強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不僅應當在教學中體現(xiàn),考試過程中也應當加以注重使考試由教師單向考核學生轉變?yōu)閹熒餐瑢W習和努力的過程。
首先,教師應當改變以往單純的考核者的身份,請學生參與考核過程,和學生共同命題或由學生進行自命題。實踐證明由學生參與命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學生全面閱讀教材,主動查閱相關資料,積極思考,認真甄選材料,不僅使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掌握更加全面扎實,而且加強了其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考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如課后布置作業(yè)、對學生進行輔導,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書籍,特別是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方法,查閱資料的方法和渠道等等。在學生提交論文后認真閱讀,給出中肯意見和建議,在社會實踐后及時解答學生存在的問題,發(fā)現(xiàn)其不足之處,對學生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意見和建議。
再次,教師可以利用新的方式進行師生互動。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論壇,博客,QQ 群等易于學生接受的形式,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學生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提交論文,發(fā)起師生討論,實現(xiàn)資源共享。這種嶄新的方式不僅易為學生接受,而且更加具有即時性,使教師和學生更加貼近。
4.考試內容要與時俱進
考試形式應當不斷更新,考試內容也應與時俱進。在設計考題的過程中應把握如下幾個原則。
第一,考核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書本理論是來源于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又用來指導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的。因此,命題思路應緊緊圍繞和人民大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把學生直接推到社會的現(xiàn)實前沿,讓他們接近并深刻解讀社會生活的本質,在對現(xiàn)實的思考中理解理論。
第二,重點考核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狀況。從高等教育和政治的關系看,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中心是促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牢靠的和合格的接班人,因此,檢驗一個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并不是看其對書本知識的熟悉程度,而是看其是否能夠理性地思考問題,是否站在大多數(shù)人的立場上,是否從合乎中國的國情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否自覺地實踐所學到的理論知識。
總之,考試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考試不應成為最終結果而應是教學的一部分??荚嚹J缴系母母锸且源龠M教學效果,努力實踐學生主體論為主旨的,適應新課改的考試模式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摸索,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張允熠“. 兩課”考試方法改革發(fā)微[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05,(3) .
[2]龔丹.和諧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3).
[責任編輯:李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