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個世紀50 年代末期,毛澤東曾多次在工作和生活中提到東漢隱士梁鴻的“不因人熱”精神,借以倡導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應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過分依賴外援,這種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奮起的力量源泉。
關鍵詞:毛澤東;不因人熱;自力更生;自強不息
毛澤東是一位歷史知識淵博的政治家,熟讀中國的許多歷史典籍。在他喜讀的《二十四史》中,《后漢書》是他讀得最多的書之一,也曾多次向人推薦此書。對于東漢的歷史,他曾經(jīng)這樣評價:“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然而在這“無意思”的東漢歷史中,毛澤東卻非常推崇東漢的隱士——梁鴻。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今陜西咸陽市),東漢文學家、詩人?!逗鬂h書·梁鴻傳》中“舉案齊眉”的典故使梁鴻與孟光成為恩愛夫妻的典范?!稏|觀漢記·梁鴻》中則記載了有關梁鴻的另一個典故——“不因人熱”。書中寫道“梁鴻少孤,以童幼詣太學授業(yè),治禮、詩、春秋,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瘻缭罡蓟稹!盵1] (P. 828“) 不因人熱”意即做人要有志氣,不仰仗別人的權(quán)勢。唐代大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作“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梁鴻以其“家貧而尚節(jié)”,不用人余溫,廉潔自律的精神,自古以來成為人們“崇尚氣節(jié)”的代表??梢哉f,梁鴻“不因人熱”的精神可理解為是對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傳統(tǒng)文化詮釋”。
毛澤東擅長談古論今,經(jīng)常引用典故以借古喻今的方法來說明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在50 年代末,毛澤東曾多次提到梁鴻。1957 年10 月9 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的講話提綱中,在談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人的腦力能夠有很大的發(fā)展”時,舉了古今中外七個歷史人物為例,他們是:肖楚女、齊白石、高爾基、玄奘、慧能、梁鴻、富蘭克林。[2] (P. 595)這七個人物每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可視為毛澤東所推崇的“精神楷?!薄撝赋龅氖?,毛澤東在這里提到梁鴻,所看重的不僅是他的學識,更看重的還是他“不因人熱”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對于“白手起家”的新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毛澤東在1959 年3 月2 日的第二次鄭州會議上再次提到梁鴻,并直接稱他為“硬漢”。在講到人“要有志氣,不要仰仗他人”時,毛澤東說:我們窮人,就是不要靠揩別人的油來過活。東漢有個梁鴻,“舉案齊眉”就是講他的故事,他有老婆叫孟光,他們窮得要死,給人舂米度日,有一個人對他說:“我這里有火,你用它來燒飯吧?!彼f:“我小子鴻,不因人熱者也?!蹦阌袩?,我不沾光。梁鴻這個人后來到了無錫,成了經(jīng)學家。這個人是硬漢。我看現(xiàn)在窮隊到窮管區(qū)要立這個志氣。要自力更生,要有這個志向,我們?nèi)硕?,我們靠自己的雙手起家。[3] (P. 215-216) 第二次鄭州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人民公社中存在的“共產(chǎn)風”問題、平均主義和過分集中傾向。毛澤東在會上嚴厲批評了“向富隊共產(chǎn)”、“窮富拉平”的做法,指出“共產(chǎn)風”的實質(zhì)就是無償占有別人勞動成果。毛澤東告誡那些較窮的社,較窮的隊和較窮的戶“應當有志氣”,依靠自己的努力,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社和國家的幫助為輔,不依靠占別人的便宜,用自己的雙手艱苦奮斗來擺脫困境。[4] (P.72)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用梁鴻“不因人熱”的故事深入淺出地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做人要有志氣,要自力更生,不要想著靠仰仗別人,更不能無償占有別人得勞動成果。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毛澤東還經(jīng)常提起梁鴻“不因人熱”的故事。據(jù)毛澤東的辦公室秘書林克回憶:1959 年6 月3 日早晨,毛主席剛剛起床,就跟我講起“梁鴻不因人熱”的故事,還說:過去我跟孩子們講過這個故事,但他們年幼,沒有印象。[5] (P.160) 他經(jīng)常引用梁鴻“不因人熱”的故事來教誨自己的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做人要有志氣,不仰仗他人,不人云亦云,要有獨立性格,靠自己艱苦創(chuàng)業(yè)。
20 世紀50 年代末,毛澤東經(jīng)常提到梁鴻“不因人熱”精神的原因有著深刻的國內(nèi)外背景。一方面,從國內(nèi)狀況而言——新中國處于特殊的歷史階段。此時的中國,“大躍進”的序幕已經(jīng)拉開,社會主義建設已經(jīng)全面展開。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毛澤東非常注重提倡對“人的精神”的培養(yǎng),為的是堅定信心,人人努力,改造中國。而積極向上的精神內(nèi)容又是豐富多彩的,梁鴻的“不因人熱”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自立精神的典型代表,引用這個典故能夠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從國際背景來看——中蘇兩國關系的變化。毛澤東一向提倡做人要講“氣節(jié)”,而一個民族更應有“氣節(jié)”。新中國在成立初期曾得到了蘇聯(lián)的大力援助,中國人民為此深深感激。然而,1956 年,蘇共二十大使中蘇兩國的分歧初露端倪,毛澤東已經(jīng)敏銳地察覺到兩國關系所發(fā)生的微妙變化。因此,他用梁鴻“不因人熱”的典故來提醒人們:不要對蘇聯(lián)有過分依賴的心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寄希望于占蘇聯(lián)人的“光”,因蘇聯(lián)人的“熱”,強調(diào)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要以中國人自己的力量為基點。眾所周知,后來的歷史發(fā)展已經(jīng)證明了他的預見是正確的。
毛澤東也提到了與梁鴻對立的典型人物——賈桂,此人奴顏婢膝,當然毫無“氣節(jié)”可言。他在《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一文中寫道“破除迷信,打倒賈桂!賈桂(即奴才)是誰也看不起的?!盵6] (P.231) 1958 年,毛澤東反復強調(diào)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干,不要片面地迷信名家、權(quán)威、外國,要破除奴性,提倡樹立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強心。毛澤東一向主張“嗟來之食不可食”。早在1949 年毛澤東與柳亞子在談到慈禧太后時就曾說:“她買幾件洋貨也是賠本的買賣。自己不奮發(fā)圖強,自己站不起來,就談不上平等互利,還是那句老話:嗟來之食不可食?!盵3] (P. 82) 實現(xiàn)國家的工業(yè)化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中國共產(chǎn)黨再苦再難也要領導中國人民建立起屬于中國自己的強大而獨立完整的工業(yè)化體系。以中國的民族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為例,1956 年7 月13 日,長春汽車廠開出了第一輛國產(chǎn)汽車,毛澤東親自為命名為“解放”,1958 年8 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1958 年10月1 日國慶節(jié),毛澤東懷著喜悅的心情在天安門城樓檢閱著中國自己生產(chǎn)的各種汽車。在他看來,國產(chǎn)汽車不僅是新中國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與富強的象征。誠然,“不因人熱”所蘊含的道理并不深奧:做人要自強自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但是,在現(xiàn)實中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必然伴隨著各種嚴峻的考驗。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解放區(qū)軍民開展的“大生產(chǎn)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可謂梁鴻精神的寫照,毛澤東稱之為“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在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自力更生的精神更是伴隨著新生的共和國走過了風風雨雨。1960 年,當全國人民面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經(jīng)濟困難時,蘇聯(lián)落井下石,在一個月內(nèi)撤走全部在華專家,撕毀了合同。此時,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僅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渡過了經(jīng)濟難關,而且依靠中國人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爆炸了自己研制成功的原子彈和氫彈,發(fā)射了自己研制出的第一枚運載火箭,見證了中華民族血液中流淌的自強不息之精神!
參考文獻:
[1]〔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漢觀記校注[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3]盛巽昌.毛澤東這樣學習歷史這樣點評歷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5]馮文彬.毛澤東與青年[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