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jīng)過28 年的不懈奮斗,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于1949 年建立了新中國。建國初期,即1949 年到1956 年期間,我國社會矛盾發(fā)生了變化,主要矛盾轉變成為無產(chǎn)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在主要矛盾的轉變過程中,不僅有質的變化,同時還有量的變化。
關鍵詞:建國初期;社會主要矛盾;質變;量變
經(jīng)過28 年的不懈奮斗,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于1949 年建立了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宣告結束,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建國前我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這就決定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建國初期,即1949 年到1956 年期間,我國社會矛盾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要矛盾轉變成為無產(chǎn)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在主要矛盾的轉變過程中,不僅有質的變化,同時還伴隨著量的變化。
一、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限制性條件
建國初期,一般被認為是1949 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段歷史時期。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掌握了政權。1949年在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就指出“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并且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痹谶@里他就提出了判斷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徹底轉變的兩個限定條件,即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意思是在這兩個條件達到之后,中國社會的矛盾才會發(fā)生徹底的變化,國內(nèi)的主要矛盾就轉變成另外兩種,“第一種是國內(nèi)的,即工人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第二種是國外的,即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狈催^來理解就是,如果這兩個條件不符合,那么就不可以斷定這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
如何理解這兩個限定條件的主次關系呢?哪個為主,起著決定性作用?哪個為次,起著補充作用?列寧強調(diào):“無論從革命這一概念的嚴格科學意義來講,或是從實際政治意義來講,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里轉到另一個階級手里,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標志?!薄耙磺懈锩母締栴}是國家政權問題?!泵珴蓶|同樣強調(diào):“我們說標志著革命性質的轉變、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階段的開始的東西是政權的轉變?!痹谶@里,毛澤東提出了和列寧同樣的觀點,他們一致認為,政權是革命的根本問題,政權的轉變是革命的基本標志。既然如此,那么1949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逃往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就標志著政權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中國革命在全國獲得勝利,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中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才開始發(fā)生質變。
革命勝利起著決定性作用,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同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大敵人之間的矛盾的解決,如果不解決,國民黨政權就不會垮臺,新政權就不可能建立。其二,這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轉變。政治上建立起新政權,建立起新民主主義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但并不意味著不擔負繼續(xù)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列寧曾深刻指出:“前一革命可以轉變?yōu)楹笠桓锩:笠桓锩梢皂槺憬鉀Q前一革命的問題。后一革命可以鞏固前一革命的事業(yè)。斗爭,只有斗爭,才能決定后一革命比前一革命超出多遠。”
1949 年4 月23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南京,標志著國民黨政權的倒臺。然而,全國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國民黨反動派的殘余勢力還盤踞在西南、華南和臺灣等地,進行垂死掙扎,他們秣馬厲兵,企圖卷土重來;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對中國人民極端仇恨,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等領域上對我國實行嚴密封鎖,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新解放區(qū)還有3 億多農(nóng)民沒有地,封建主義仍然盛行,土地改革尚未進行,封建地主階級還沒有完全消滅,人民還沒有獲得更多的權力;城市和工礦企業(yè)還沒有開展民主改革,工人仍受舊的管理制度的束縛,積極性無法得到提高,產(chǎn)量提高不上去;國民黨敗逃時留下大量土匪特務潛伏在解放區(qū),他們恣意妄為,大搞破壞活動,人民的安全無法保障。因而,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仍然肩負著民主革命所遺留下來的任務,只有繼續(xù)革命,才能像列寧所說的后一革命可以鞏固前一革命的事業(yè),否則政權不會穩(wěn)固,人民到手的權力也隨時會有被奪去的危險。
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中質變和量變的微觀考察
眾所周知,建國前,我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處于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tǒng)治之下,同時還備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因此毛澤東經(jīng)過分析得出了結論:“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毙轮袊闪⒅螅覈蔀榱诵旅裰髦髁x國家。“國體——各革命階級的聯(lián)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948 年9 月,劉少奇說“: 在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中,基本矛盾就是資本主義(資本家和富農(nóng))與社會主義的矛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勝利以后,這就是新社會的主要矛盾?!彼€強調(diào)說:我們“固然不能過早地采取社會主義政策,但也不要對無產(chǎn)階級勞動人民與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估計不足,而要清醒地看見這種矛盾。無產(chǎn)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的這種斗爭,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兩條道路的斗爭”。毛澤東同意劉少奇的分析,他進一步指出“: 現(xiàn)在點明一句話,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國內(nèi)部的主要矛盾就是無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國主義的矛盾?!?/p>
新中國成立后,國民黨政權敗逃臺灣,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一下子發(fā)生質變,轉變成另外的矛盾,矛盾轉化過程就完結了呢?在這里我們必須要深刻理解質變的含義,認識不清楚,將導致不同的結論出現(xiàn)。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質變的發(fā)生不代表矛盾轉化過程的完結,它還會伴隨著部分的量變。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質變,中國人民同三大敵人的矛盾發(fā)生質變,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變成為工人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即全國全局性的矛盾已經(jīng)轉變成為了工人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但這并不代表這個矛盾轉變的完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同三大敵人的矛盾還在繼續(xù)著量變,只不過已經(jīng)不是主要矛盾,而成為次要矛盾,它不可能全部消失殆盡,還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尋求進一步的解決。針對這一點,毛澤東強調(diào):“那時在農(nóng)村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與民主主義之間的矛盾,而不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因此需要有兩年至三年時間在農(nóng)村實行土地改革?!?949 年劉少奇去天津作調(diào)查研究,他在多次講話中提到今天的敵人仍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產(chǎn)階級,而國民黨是集中的代表者”?!叭绻衙褡遒Y產(chǎn)階級看成敵人,要打倒資本家,那是違背工人階級的利益的”。因此,黨中央繼續(xù)進行民主革命所遺留下來的任務,所采取的這些措施就是建國前矛盾的繼續(xù)轉變,雖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質的變化,但量變?nèi)匀贿M行著。
經(jīng)過建國初期一系列的運動,在解決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的過程中,無產(chǎn)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質變在悄無聲息地蔓延和擴大。1952 年3 月,“三反”“五反”運動業(yè)已結束,揪出的許多資本家的“五毒”行為讓世人觸目驚心,也讓中央領導人感到十分震驚,6月6 日毛澤東在對《關于民主黨派工作的決定(草稿)》的批語中針對上述情況,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經(jīng)過認真分析后,鮮明地指出:“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chǎn)階級以后,中國內(nèi)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故不應再將民族資產(chǎn)階級稱為中間階級?!贝藭r,無產(chǎn)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已經(jīng)十分明顯,而且異常尖銳,到了非解決不行的地步。6月19日,周恩來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召開的會議上也同樣強調(diào):“把封建制度消滅以后,農(nóng)村中的主要矛盾就變成廣大農(nóng)民跟農(nóng)村中的資本主義勢力的矛盾。在城市中,國民黨被打倒了,反革命被肅清了,帝國主義勢力被趕走了,主要矛盾就變成無產(chǎn)階級跟資產(chǎn)階級這樣一個矛盾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痹诖_定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后,中共中央就要采取措施去解決。在探討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的過程中,中央經(jīng)過了一番探索。黨把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這一歷史時期稱為過渡時期,決定在過渡時期內(nèi)充分解決工人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過渡時期到底是多長時間,將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過渡,很多領導人對此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1953 年8 月,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經(jīng)過毛澤東的審改,第一次以正式的文字表述出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基本上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和對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12 月28 日,中共中央批準并轉發(fā)了中央宣傳部編寫的《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對總路線作了完整而準確的表述。
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的經(jīng)濟結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從此,我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跨進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轉變成了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國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chǎn)力之間的矛盾。
三、分析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中質變和量變的意義
建國初期是一個社會大轉型時期,無論是政權的更迭,經(jīng)濟的不穩(wěn)定,還是思想的紛雜,文化教育的混亂,都是歷史罕見的。而解決上述問題,實現(xiàn)建設一個美好國家的樞紐就是認清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毛澤東領導全黨全國人民,不懼困難,秉承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是質變和量變同時進行的,質變發(fā)生以后,并不代表矛盾轉變過程的完結,前一矛盾仍然以某種形式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著量變,而主要矛盾已經(jīng)更換。正是因為如此,建國以后,我們才繼續(xù)進行了民主革命所遺留下來的任務,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毛澤東很早就指出:“半殖民地的國家如中國,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關系呈現(xiàn)著復雜的情況?!币虼瞬蝗フJ真分析,黨就無法妥善準確地處理這些問題,進而使經(jīng)濟在建國初就得到恢復。當前我國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大業(yè),國內(nèi)社會各階層利益正在發(fā)生著大的變動,人口流動加速,種種不和諧因素顯現(xiàn);另外,國際形勢復雜多變,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仍然敵視。因此,回顧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中的質變和量變,意義非常深遠,有助于我們分析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運行情況,為建設和諧社會,實現(xiàn)全面小康,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四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4]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7]毛澤東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4)[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
[10]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