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全面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它的主要部分分為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理論體系的研究和形成基本上是同時的,本文分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三大理論體系;形成過程
列寧在1913 年撰寫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一文中,把馬克思主義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這三個有機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過程
(一)博士論文的完成,馬克思對實踐的觀點進行初步論證
1841 年,馬克思完成了以《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為題的博士論文。論文以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論調高度評價了伊壁鳩魯哲學中關于原子偏斜學說的哲學意義,并且對伊壁鳩魯哲學中無神思想給予充分的肯定。馬克思在論文中突出強調了哲學對改造世界的作用。他提出了“世界的哲學化的同時就是哲學的世界化”的重要觀點,他認為自我意識與外界發(fā)生關系的過程就是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對實踐的初步認識。
(二)《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等文章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萌芽
馬克思在任《萊茵報》主編期間,發(fā)表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在這篇論文中,馬克思初步看到了物質利益對國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這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萌芽。后來,馬克思在《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中,進一步提出了在人的意志和行動背后客觀社會關系的作用,看到了客觀關系對國家制度和管理原則的制約性,更進一步提出了探求國家生活客觀基礎的問題,標志著馬克思向唯物主義邁進了一步。
(三)《德法年鑒》上發(fā)表的文章,標志著馬克思思想轉變的完成
1843 年秋,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fā)表兩篇文章《論猶太人的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對宗教的觀點。他認為,宗教并非一切人世間罪惡的根源,只是人間壓迫的一種體現(xiàn)。宗教是這種顛倒的世界觀,即勞者不獲、獲者不勞這種顛倒的現(xiàn)實世界的產物,只有消滅人間的壓迫,才能消滅宗教的壓迫。馬克思的這個觀點說明他已超越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宗教觀,真正實現(xiàn)了向唯物主義的轉變。
(四)唯物史觀的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xiàn)了哲學的偉大變革
1843 年以來,馬克思開始對黑格爾法哲學的研究,以求解決國家和市民社會,經濟與政治關系的問題,并寫出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揭露了國家觀與社會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他認為黑格爾的“理念變成了獨立的主體,而家庭和市民社會對國家的現(xiàn)實關系變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內部活動?!边@一思想表明他已開始注意到生產關系對國家的支配和決定作用。這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萌芽。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盵1](P.141)馬克思初步看到了物質生產勞動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這就使馬克思朝著歷史一般規(guī)律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1845 年,《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形成。《提綱》的重大意義,就是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巴ㄟ^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世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2](P.46)馬克思對科學的實踐觀做了闡釋,深刻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指出實踐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這表明馬克思同一切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
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系統(tǒng)闡述。首先,闡述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意識學說的基本原理,即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盵3](P.52)其次,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在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所產生的交往形式,生產關系起初是自主生活的條件,后來就變成了它的桎梏?!耙殉蔀殍滂舻呐f的交往形式被適用于比較發(fā)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用于更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類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3](P.81)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形成。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過程
(一)勞動價值不等于商品價值,初步建立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起始于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批判了古典經濟學,揭露了它的階級局限性。
馬克思的《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異化勞動論,“對對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現(xiàn)為異化,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tǒng)治。”[1](P.91)這個認識為后來能夠分析勞動的兩重性奠定了基礎。1847 年,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經濟學的過程中發(fā)表的《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闡述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本身也是商品,工資最低額的存在使得工人的勞動價值與工人生產的商品的價值并不相等,也就是說,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量與勞動價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可見,馬克思看到了勞動價值與工人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之間的差額,為剩余價值的發(fā)現(xiàn)奠定了基礎。
(二)批判達里蒙的貨幣理論,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蒲魯東主義者達里蒙等人把經濟危機的根源歸罪于貨幣的存在,歸結于金銀的特權地位。馬克思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把商品作為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起始范疇,他看到了每個商品都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方面。由商品入手,馬克思分析了生產商品的勞動的兩重性,即“生產交換價值的勞動是抽象一般的相同的勞動,而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是具體的和特殊的勞動?!盵4](P.24)勞動兩重性學說正確地揭示了什么樣的勞動形成價值及如何形成價值以及價值與使用價值的辯證關系,從而把勞動價值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三)科學剩余價值理論的創(chuàng)立
古典經濟學家對剩余價值的形式利潤、地租等都作過探究。但直到馬克思的《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時,才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剩余價值的概念,將剩余價值本身與其具體形式區(qū)分開來。在《1861——1863 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深入考察和分析了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和剩余價值產生過程,即G__W__G’,在資本運動過程中,價值實現(xiàn)了增值,《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科學的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地位和歷史趨勢。
三、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到科學的過程
(一)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問題
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論證了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體系的重要起點。
(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運動的規(guī)律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深入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運動的規(guī)律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他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的發(fā)展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尖銳對立,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由此導致了階級斗爭空前激化,社會革命即將來臨。這就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在同蒲魯東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斗爭中,闡述了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革命將導致社會的進步,導致對資產階級社會的革命性改造。同時闡明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無產階級革命的目標就是要奪取政權,“創(chuàng)造一個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聯(lián)合體來代替舊的資產階級社會。”[5](P.197)
(四)《共產黨宣言》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科學社會主義有了科學的認識之后,開始將無產階級革命付諸實踐?!豆伯a黨宣言》制定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策略路線和無產階級政黨的建黨綱領。它是馬克思主義與國際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完整的系統(tǒng)得表述。馬克思在系統(tǒng)總結工人運動經驗的基礎上,同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潮進行深入分析和批判,徹底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同空想社會主義的界限?!豆伯a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