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原意就指疆界,《詩經(jīng)·大雅·江漢》有“于疆于理”。鄭玄箋:“正其境界,修分其理?!焙笥之敗熬车亍敝v,耶律楚材詩云:“吾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钡饺缃瘛熬辰纭币炎兂闪恕霸煸?、意境”了。隨之而來許多名士就總結出諸多“三個境界”。筆者采擷幾朵,以饗讀者。
說起三個境界,讀書人無人不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的“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登上高樓眺望蕭瑟的秋景,西風慘烈,綠樹凋零,黃葉飄落,“我”獨自倚樓,望盡了天涯路。王國維將此句化用為:做學問成大事業(yè)者,首先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登高望遠,勘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簡言之,要志存高遠。此第一境界。王國維所說的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币玫氖潜彼瘟馈兜麘倩ā分械脑~句,表現(xiàn)作者為愛艱辛地付出的無悔。王國維別出心裁,以此兩句來比喻為求大事業(yè)、大學問,必須要經(jīng)過一番艱辛努力,廢寢忘食,孜孜不倦,以至人瘦帶寬也不悔。第三個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是引用于南宋辛棄疾《青玉案》,意思是尋覓心里的理想佳人,雖然千百度地尋尋覓覓,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驀然的一次回首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佳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認為成大事、做學問,就像尋覓佳人一樣,要不斷地求索,執(zhí)著地追尋,最終才能豁然貫通。這是第三境界,也即最高境界。
宋代禪宗將修行也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個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個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三個境界就是對“空”的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尋”,表明人向上蒼追問自身起源,追問所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三個千古難題。第二境界中的“元”,表明人已經(jīng)從自然中剝離出來,與外在的“水流花開”自成一獨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則說明人對有限時空的超越,經(jīng)過否定之否定之后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著名小說家池莉曾說過(可能是引用青原行思的話),人生也有三個境界。人生的第一個境界:看山是山。此時少不更事,目光短淺,只看到了表面,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很難理解山是什么。人生的第二個境界:看山不是山。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jīng)有了一些經(jīng)驗積累,遇到事情時,可以分析并剖開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看到了事物的本源,所以他看到的山,已不是山的表面上的草木土石了,而是內(nèi)在的礦藏,甚至是“風雨興焉”之地。人生的第三個境界:看山依然是山。這時候就像佛經(jīng)中說的,看破了紅塵,回頭再看山時,依然是山,世界本就是物質的世界,無論現(xiàn)象還是本質,已為一體,看形是山,看質也是山,山就是山,看穿了它,它還是山。大愛無言,大智即簡。人生就是環(huán)形跑道上行走速度不同的一個人,起于此點,歸于此點,不可重復。無論是身體機能,還是智慧,人本不具有;年齡大了,慢慢就有了;最后是怎么來的,還怎么走,又慢慢地變沒有了。真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而德國哲學家尼采則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合群時期、沙漠時期和創(chuàng)造時期。合群時期,自我尚未蘇醒,個體隱沒在群體之中;沙漠時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創(chuàng)造時期,通過個人獨特的文化創(chuàng)造而趨于永恒之境界。細究發(fā)現(xiàn),他們的表達形式各異,但其內(nèi)在邏輯是一致的。
文人的最高境界是要“立言”的,為此他們思其文,工其句。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學詩的三境界:“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也。”
這種說法使我想起了一個美國人,到中國呆了幾天,回去后寫了一本書;后來到中國呆了幾個月,回去只寫了一篇論文;再后來在中國呆了幾年,回去后竟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了。這就像嚴羽所說的一、二境界。要達到“頭頭是道”的第三境界,非“及其透徹”不可。
最近又看到了做學問時,具體說是作讀書筆記的三個境界:一是“提要鉤玄”,二是“采花釀蜜”,三是“開山鑄銅”。唐朝的韓愈,在《進學解》里講他寫讀書筆記時:“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讀記事的歷史書,把重要的事件摘記下來。他讀哲理書,把主要論點摘出來?!安苫ㄡ劽邸钡淖x書筆記意思是,蜜蜂采花成蜜,不是采一朵花的甘液所能釀成的,是采集多種花蜜的。這樣的讀書筆記,是作者讀了好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的一種看法,好比蜜蜂釀蜜,寫得精彩,也有新意。再說開山鑄銅的讀書筆記。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是讀書筆記的巨著。他在《與人書十》里,談到有兩種書:一種是收舊錢稱做廢銅來鑄新錢,既是粗制濫造,又毀壞了好的舊錢;一種是開山采銅礦來煉銅,大概指從許多材料中發(fā)掘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
以上看來作讀書筆記,先要知概要,可曰初讀;后來要比較著讀,將他人的觀點進行綜合比較,就有了自己思想的雛形;最高境界如學術研究,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可謂國人所鐘愛的數(shù)字,從外形來看,三橫是否代表著三才——“天、地、人”呢?我不得而知。著名儒學研究專家龐樸先生認為“三分法”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國思維方法的精髓。這種“一分為三”的智慧在中國是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儒家的中庸之道正是這一思想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這樣說來,有如此之多的“三個境界”也就不足為奇了。
境界雖有高低之分,但“境界”的初始值決不是零。我們說起某人在藝術或為人處世方面很好時,往往說“有些境界”??梢?,“境界”在藝術方面不是一觸即成的,也不是涉世之初就能達到的,而必須經(jīng)過前期的積累,人生的磨礪,才能達到一般人所沒有的造詣。雖然境界是個相對概念,但不人格的,根本就沒有境界可言。境界是一座梯子,但不是梯子的下段;境界是一座山峰,而不是山腳。境界是梯子上半截的幾級踏檔,是山腰之上即將登頂?shù)囊欢味钙隆?/p>
愛上對自己說長道短的人
沈 湘
有一位農(nóng)夫,因為自家的田地在大路邊上而苦惱不已。原來,農(nóng)夫在種田的時候,總有過路的人對他指指點點。有的說,他的田整得不平;有的說,他種的秧苗太?。挥械恼f,田里的水太深。為了不被別人說閑話,更為了自己的耳根清凈,他只能盡心地種好自己的田地,盡量不讓別人挑出毛病來??墒?,多年來,依然有人說長道短。唯一值得農(nóng)夫高興的是,每年的收成還算不錯。
突然有一天,大路被改道了,從此,再也無人從農(nóng)夫的田地邊經(jīng)過了,也再沒人對農(nóng)夫種的田指指點點、說長道短了。農(nóng)夫不由得長吁了一口氣,他的耳根終于可以清凈一下了。但是,令農(nóng)夫沒有想到的是,他當年的收成竟然大量減產(chǎn)了,并且,此后的好多年,他再也沒有獲得過滿意的收成。